孫思邈《千金藥方》記載:“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也”。可見,在古代對非藥物治療有深刻的認識。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的機制有所差異,前者是小分子藥物被胃腸粘膜吸收後入血,在細胞分子層面發揮治療作用,並涉及肝腎的代謝過程;而後者是透過刺激面板、筋膜、肌肉、骨膜上的感受器和神經傳導通路,當然也包括經絡,放大自身的整合修復功能,以調理自身器官、組織和細胞的功能狀況。在這個過程中,外界施加的刺激量,發揮作用的是人體的自愈力,也稱為自然療法。如何施治,與自身的病程、體質、觀念,以及醫者的診治理念相關。
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記載了大量的針灸醫方、灸方和隔物灸等。灸學家鮑姑也曾用艾灸醫治贅瘤和贅疣。說明,非藥物治療在古代甚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