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失眠患者,有些是病理性失眠,但很多患者是因主動熬夜而形成生活習慣,繼而發展成病理性失眠,這時再想透過調整作息改變睡眠狀況,就比較困難了。
《黃帝內經》的第一篇《素問·上古天真篇》記載,“黃帝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黃帝問岐伯: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行動勞作就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的呢?還是人們失去了些什麼?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各種養生的方法,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和神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
病例一
臨近下班時,診室來了一位58歲的女性患者。患者退休前做會計工作,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失眠,十餘年來只能依靠安眠藥入睡。
訴說病情時,她神色憔悴,面容沮喪。失眠讓她覺得生活失去意義,經朋友勸說,她決定嘗試中醫治療。
病例二
另外一位患者,亦為女性,36歲,是企業高管,工作忙碌,為了工作常常熬到凌晨才休息。
她說,女人在職場上太辛苦了,不拼點不行,不達成目標不行。說這句話時,她的手機上各種訊息還在響個不停。
白天倦怠乏力,晚上精神煥發,單位體檢發現肝功能異常,她不得不前來求治。
這位患者舌紅苔少脈弦細、口苦咽乾,心煩喜嘔且胸協不適,病已邪入少陽。指甲淡白不平整、無月牙,也顯示肝血不足。
醫生一邊把脈一邊問:“你可以早些睡嗎,要十點半鐘前上床睡覺。”
患者回答說:“晚上早睡睡不著。”
“人臥血歸肝,睡不著,也要臥床休息”,診斷開方後,醫生還給了兩位患者同樣的醫囑。
《素問·五藏生成篇》曰:“人臥則血歸於肝。”現代醫學也證明,人臥下時迴流肝臟的血液,要比站立時多40%,特別是右側臥更明顯。隨著血液進入肝臟,血液中的酶、抗體和白細胞可以更多地參與肝臟的各種生化反應,幫助人體清除病毒,消滅病菌,同時也幫助已經受損的肝細胞修復。
臥躺還能降低腎上腺髓質產生的激素的分泌,更小限度地干擾腦細胞的活動,讓身體進入真正休息的狀態,身體各項功能將得到恢復,能量也得到補充。
《素問•髒氣法時論》言:“肝病者,平旦慧。”這是一夜的“臥床”為肝病患者換來清晨的片刻安寧。大多數肝臟病患者,早晨的臨床症狀較之傍晚輕鬆些便是這一原因。
臥床休息對扶助正氣有好處,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上到肝硬化、腎炎、各種出血性患者、骨質疏鬆症、先兆流產,下到普通感冒,臥床休息都有好處;而對於急性病,如對暈厥、中風、低血壓、低血糖等,也需要先平臥再採取救護措施。
凌晨一到三點是肝經經絡氣血巡行的時間,這段時間若不能臥床休息,肝臟就不能吸納更多的血液,肝血不能推陳致新,肝不能順利地藏血代謝。
如果每日凌晨一點到三點都難以入睡,甚至定時地在這個時間點裡活動,那便要小心了,這也許是肝病的前兆。
二千多年前,我國創立了時間醫學——“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認為人體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十二經脈對應著十二時辰,不同的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的時辰有盛有衰,根據規律在不同的時間做適宜的事情,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依照“子午流注”,睡眠的最佳時間為亥時至丑時,也就是21點到凌晨3點。
21點-23點為亥時,屬手少陽三焦經巡行時間,“三焦通百脈”,此時百脈須做好準備,迎接新的代謝和迴圈。
23點-1點為子時,屬足少陽膽經巡行時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與厥陰經互為表裡,主三陽之中,屬半表半里,為出入的樞紐,故有“少陽為樞”之說。人體只有在23點前進入睡眠狀態,少陽經才能充分發揮樞紐作用。
凌晨1點-3點為丑時,足厥陰肝經巡行時間。
如熬夜,氣血難以歸肝,影響排毒和造血,人體臟腑得不到氣血的補養,五行就會失衡而致病。
當然,凌晨3點到7點的睡眠也很重要。寅時到卯時,是手太陰肺經穴和手陽明大腸經的巡行時間,補肺氣和、修復大腸,7點起床後排便、洗漱、早餐,迎接美好的新一天。
而中午11點到13點則是手少陰心經巡行時間,心臟是人體最累的器官,我們也不要忘記讓心臟小息一陣子,為健康充電,哪怕只有十五分鐘。
身體就像日益損耗的機器,年輕時機器新損耗得起,年齡漸長,機器舊了,損耗到一定程度,病痛忽至,悔之晚矣。
另外,大部分人熬夜並不是因為學習和工作,不過是貪玩手機電腦罷了。面對電子螢幕,不僅會使眼睛乾澀刺痛,長此以往還會導致肝血過度消耗。
《黃帝內經》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 《靈樞·五閱五使篇》又曰:“目者,肝之官也。”“久視傷血。”肝血長期過度消耗,遲早會生出病來。
現代醫學也認為,良好的睡眠有利於避免生活習慣疾病,而熬夜導致人體生物時鐘紊亂,甚至將進一步導致高血壓、糖尿病、抑鬱症等疾病發生。
總之,要想身體好,須順應四時,遵循四季養生之道,更改不良生活習慣,於尋常平淡的細節中尋得健康。■
【來源:本文摘自《遇見中醫》,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作者: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