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小寒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時候。在此期間,心血管疾病極易加重或發作,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達到全年最高。對患有基礎病的老人來說,除了做好防寒保暖,補足心氣是關鍵。
低溫可以誘發血管痙攣、血壓增高,從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多發。但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而血脈需要依靠充沛的心氣推動和調控,才可在脈管中執行,流注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心氣足則心臟搏動有力、節律均勻,面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若心氣不足,心臟搏動無力,或心陰不足,心臟搏動過快而無力,或心陽不足,心臟搏動遲緩而無力,均可導致血液執行失常,機體得不到血液濡養,常出現心胸憋悶疼痛等症。不少老年朋友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心氣自然會出現不足。另外,心主夏火之氣,而冬季天氣寒冷,身體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抵抗寒冷,也會導致心氣不足甚至肺氣不足,從而誘發心血管疾病。
靜神少慮補心氣
對於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來說,要讓心氣充沛,首先要避免過多的損耗。《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提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意思是冬季要讓自己的神志藏伏於內、安然自得,就好像有個人的秘密不能對外洩露一樣,或者像自己得到了喜愛的東西藏起來不隨便給人看一樣,這樣才能潛藏陽氣、靜神少慮,不為瑣事勞神,保持精神暢達樂觀,讓心氣更加充沛。另外,過度疲勞、熬夜、心理壓力過大等過勞狀態,也會引起心氣損耗,從而導致心氣虛的發生,應儘量避免。調攝情志不妨嘗試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靜坐冥想,選擇安靜的空間、舒適的姿勢,閉目養神20~30分鐘,讓自己身心放鬆,腦袋放空,慢慢找到相對輕鬆、安寧、自然的狀態,冥想時要學會用腹部呼吸,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腹部收縮,這樣會讓神氣內斂,從而使心氣充沛。
養心三穴常拍打
拍打三大養心穴有很好的調養心氣、疏通血脈、養護心臟的作用。
(1)內關穴:有疏導氣血瘀滯的作用,對於有心臟病的患者臨睡前常按揉,能緩解胸悶等症狀。取穴:將右手三個手指頭併攏,把無名指放在左手腕橫紋上,這時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接觸面的中點,就是此穴。
(2)伏兔穴:對於經常伴有心動過速、心慌者,可透過按揉伏兔穴來緩解。取穴:伏兔穴位於大腿前面。正坐屈膝成90度,對方以手腕掌第一橫紋抵其膝上中點,手指併攏壓在大腿上,中指到達的地方就是此穴。
(3)天泉穴:對於心臟供血不足,或常出現胸悶氣短、咳嗽、咳痰者,可以按揉天泉穴。取穴:掌心向上,握拳,屈臂時在大臂上會有凸起的肌肉,肌肉上方2寸的位置就是天泉穴。
蹲起運動強氣血
運動能夠增強心氣推血執行的能力,使血脈流暢,還可以調節心神,使人思維敏捷、精神旺盛,而且有利於心臟對其他組織的調控。現代醫學也證實,運動可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使血液迴圈加快,起到強心、護心的作用。冬季運動要根據戶外氣溫變化增減衣物,運動前做好熱身,以做操或小步慢跑為主。運動量要適中,避免大量出汗及疲勞過度。冬季不宜太早晨練,否則會導致血管驟然收縮,晨練最好安排在上午9時之後。實際上,冬季最適合進行室內運動,比如簡單的蹲起動作就可以有效促進血液迴圈,減輕心臟負擔。整個人先放鬆地站立,雙腳自然分開,然後配合適當的呼吸節奏,做下蹲然後起身的動作,每次做完十幾個下蹲動作之後,休息一下再重複一遍,每天練習3~5遍。如果老人膝關節不好,做蹲起動作比較困難,可以練習靜蹲,即靠著牆壁下蹲,下蹲幅度也不用太大。反覆幾次後可以背靠光滑的牆面,輕輕撞擊背部,每次撞的時候都口發“呵”的聲音。在六字訣呼吸吐納養生法中,心對應“呵”,撞牆的時候可以打通身體的經脈氣血,適合經常出現心臟不適的老人。
作者:孫曉雯
責任編輯:李雅琴
醫學稽核:姜峰
出品人:胡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