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華第一塔”美譽的定州開元寺塔近日正式對外開放。據統計,在燕趙大地上,矗立著不同時期(唐、宋、遼、金、明等)的古塔230餘座。河北古塔數量多、品質高、型別豐富,且不乏存世孤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追憶河北省五座代表性古塔的前世今生,在木瓦磚石間發現它們的美。
●定州開元寺塔
始建於公元1001年的定州開元寺塔,共十一層,高83.7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磚塔,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默默矗立在河北大平原上的它,將通高83.7米的高度紀錄保持了近千年——直到1934年,高83.8米的亞洲第一高樓上海國際飯店落成,才將開元寺塔保持的紀錄提高了0.1米。
據文獻記載,北宋初年,定州開元寺僧會能往西天竺(印度)取經,得佛教中傳說的舍利子而回。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下詔,命在定州開元寺內建塔紀念,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此塔【一說此塔是在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建成】。這座因佛教意義出現、耗時半個多世紀建成的高塔,卻由於所處的特殊歷史時代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快就被賦予了更多的軍事意義。宋王朝為了防禦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敵情,開元寺塔也因此被稱為“瞭敵塔”。
●易縣荊軻塔
荊軻塔又稱聖塔院塔,座落於保定市易縣縣城西南2公里處的荊軻山上,於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眾所周知,“慷慨悲歌”一直是燕趙整體文化概念最鮮明的風格標籤,而荊軻無疑被視為推動這一風格形成的代表性人物。荊軻塔的由來便可追溯至公元前227年,荊軻在易水河畔辭別燕太子丹等人西行刺秦王的義舉。史料記載,當年燕太子丹曾在荊軻山為荊軻建館舍,易水一別後,荊軻的衣冠冢也建在這裡。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荊軻衣冠冢上建起了聖塔和寺院(明萬曆年間,改聖塔寺為聖塔院),之後歷朝歷代皆有重建修葺。
荊軻塔現塔高24米,為八角十三層實心磚塔,造型古雅。下有蓮花仰託,上有舍利子封頂,塔身每層高度遞減,整座塔顯得挺拔俊秀。塔每層之八隅均懸風鐸,經風吹動,清脆悅耳,音傳四野。
●正定天寧寺凌霄塔
凌霄塔始建於唐,上下共九層,下三層塔身為磚砌,四至九層為木構。塔的磚砌部分在宋代重修,其上木構各層為金代重建。至今,通高41.46米的凌霄塔塔頂仍然佔據著正定古城的制高點。
凌霄塔最獨特之處,是塔內部“塔心柱”的結構設計,國內僅存一例。凌霄塔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著一根直達塔頂的塔心柱。“塔心柱在每層透過水平方向放射而出八根扒梁與塔身的八角相連線,使塔心柱、四至九層抱柱、四至九層轉角鋪作與扒樑上下左右構成了一個穩固的整體,同時承載與分散了九層塔頂與塔剎的負荷。透過木柱、扒梁榫卯間的摩擦、錯位,可以卸掉外來的風壓和震動。”作用類似今天高層建築的阻尼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定是河北省唯一保留四座千年以上古塔的歷史名城。天寧寺凌霄塔與開元寺須彌塔、臨濟寺澄靈塔、廣惠寺華塔並稱“正定四塔”,歷經千年,始終傲然聳立。正定古塔的密集是河北省古塔整體規模的一個縮影。
●景縣景州塔
景州塔位於衡水市景縣城關鎮內,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又稱開福寺舍利塔,因今景縣原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們通常稱之為景州塔。該塔高十三層,外形為八面稜錐體,通高63.85米,底層周長50.5米,為磚石結構的密簷閣樓樣式。其始建年代為公元五世紀的北朝,現存古塔是宋代風格。景州塔於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一個關於景州塔的冷知識:景縣商會在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發行的壹角臨時兌換券上,就有景州塔的身影。此券票幅114×58毫米,由景縣城昌印製,其正面圖景為景縣景州塔。
●贊皇治平寺石塔
現存最早的塔建於唐代,靈壽幽居寺塔和贊皇治平寺石塔就是其中的代表。治平寺石塔高約12.5米,為八角仿木樓閣式,塔身分三層,各層均出簷,翼角微微翹起,整個塔纖細輕盈、挺拔莊重。治平寺石塔於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與其“年代古老”的同時又“仿木構”不無關係。“木構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主流,由於木材易損,所以隋唐時期的木構建築留存稀少。而治平寺石塔上的仿木結構樓閣正是當時木構建築形式的直接反映,斗拱、屋簷,是我們瞭解、還原唐代木結構建築比例、結構做法和形式特徵的重要實物依據。”河北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劉智敏解釋。
此外,治平寺石塔石料切磨精緻,雕飾精美豐富,堪稱中國石雕佛塔中的瑰寶。塔上佛像故事石刻有32幅之多,佛、菩薩、弟子、力士等大小浮雕造像近百尊。佛像的袈裟,菩薩的長裙,雕琢出自然柔軟的下垂曲線,力士的肌肉渾圓有力、線條清晰。
以上只是河北省蔚為大觀的古塔資源中的冰山一角,對這吉光片羽的一瞥,使我們在欣賞古塔建築之美的同時,得以窺見燕趙大地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綜合自河北日報、燕趙都市報、收藏快報、新華網、易縣政府網,趙少甫整理)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