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並不是海,卻有著海一般博大深邃的內涵,無論岩脈儲量又或礦種、規模,可可托海皆屬國內獨有、世界罕見。
不僅資源豐富,無論可可托海作為北疆明珠的本身,又或所揹負的紅色基因與故事,皆美得令人沉醉。
翻開歷史繪卷中那獨屬於可可托海的璀璨一頁,其間尤以三號礦脈以“功勳礦”“英雄礦”之名最為人所熟知。
而在這些殊榮的背後卻是一段令人為之驚歎的故事,不少人為此直呼:真是家裡有礦啊!一個礦換來志願軍64個步兵師、23個空軍師的裝備。
一、抗美援朝戰場,我軍因裝備落後而飽受磨難
可可托海三號礦與抗美援朝期間我志願軍所取得的武器裝備究竟有著怎樣一番關聯,其間故事自然要從那片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說起。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場上,我志願軍的主要作戰對手乃是彼時經濟、軍事實力皆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美國軍隊。
而相應新中國剛剛成立,我軍在軍事裝備、後勤供給等多方面與之存在懸殊差距,其間尤以軍事裝備上最為明顯。
美國反面投入到朝鮮戰場中的空軍、海軍共計擁有飛機約1200架、海軍各類艦艇300餘艘、坦克1000餘輛、裝甲車330餘輛……
與之對應的則是我志願軍既沒有空軍、海軍協同作戰,亦沒有坦克、裝甲編制,每個軍僅有臨時配發的100輛左右負責物資運輸的汽車。
與此同時,美軍的地面部隊每個師坐擁各種火炮959門、總計6049門火炮,而志願軍一個軍的火炮也只有522門,第一批入朝六個軍共計擁有火炮不足3000門,僅相當於美軍火炮總量45%左右。
數量上的差距十分明顯而質量上的差距亦不容小覷,美軍的裝備代表著彼時國際最高水準,而志願軍的裝備幾乎全部是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繳獲所得,其間可謂是雲泥之別。
總而言之,在這樣一番差距懸殊的狀況下志願軍戰士們所遭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數次戰役當中,我軍將部分美軍團團包圍並準備予以殲滅之時,敵人卻在大批火炮、飛機、坦克支援接應下逃出生天。
與此同時,迫於美軍白天出動飛機狂轟濫炸的狀況,志願軍僅能將作戰時間選擇在夜間,然而即便如此只需美軍堅持到天亮,便有不計其數的火力支援,志願軍便只能停止戰鬥如潮水一般退去。
上述兩種狀況僅僅只是志願軍在朝作戰所面臨困境的冰山一角,由於裝備上的懸殊差距導致志願軍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價。
對於朝鮮戰場的狀況,中央軍委自然也時刻關注著,但是迫於國家彼時的實際狀況,各位先輩們亦是扼腕痛惜無可奈何,因而他們只能將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能寄託在蘇聯方面。
二、向蘇聯貸款,獲取武器裝備
根據我國有關檔案之中的記載,早在1950年10月2日毛主席曾起草一封傳送給斯大林的電報,其間說明中國同意出兵朝鮮,並羅列出了中國方面所需的武器彈藥清單,但由於彼時中央就是否抗美援朝尚未達成意見統一,這封電報並未傳送給斯大林。
10月8日毛主席復又起草了出兵朝鮮的命令,周總理在同日根據中央命令飛赴蘇聯,此行主要有兩方面任務:爭取蘇聯空軍支援、要求蘇聯提供武器。
10月11日在黑海邊的索契附近,周總理見到斯大林,斯大林方面就向中國提供武器彈藥表示出了肯定的態度,然而此時雙方僅僅談及了武器的數目,並未涉及軍火的價格。
因而此後毛主席就此作出指示,要求周總理就這批軍火究竟是租借還是用錢購買,與蘇聯方面進行再度協商。
租借與購買實屬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所謂租借透過二戰時期美國向部分一線參戰國,根據《租借法案》提供近500億美元的武器與物資,戰後不必歸還原物而是折算低價還錢的例子,可以明顯窺見這一方式對我方的有利性。
因此毛主席實質上比較傾向於以租借的方式從蘇聯方面取得這一批武器裝備,然而出於對蘇聯經濟狀況方面的考量,斯大林並不同意以租借的方式提供武器彈藥,而是算作蘇聯對華的“信用貸款”。
與此同時,斯大林考慮到中國的實際狀況作出讓步,因而提出將這一批武器裝備按照成本價五折計算作為貸款,年利率按照1%計算。
同年10月下旬,已然入朝的第一批志願軍已然與敵人開戰,然而此時使用的依舊是上述由過去繳獲取得的落後武器,與此同時由於國內生產力限制,開戰之後僅數月便面臨著子彈即將耗光的狀況,但過於種類繁多的彈藥需求令中國方面很難形成大規模生產線。
11月7日毛主席復又致電斯大林提出,希望蘇聯方面能夠在1951年1月至2月這一期間向中國提供36個師的武器裝備,其間包括蘇式步槍14萬支、步槍子彈5800萬發、蘇式自動槍26000支、自動槍子彈8000萬發……
11月9日對於毛主席此前的電報斯大林作出回覆,稱上述軍事裝備將在1月至2月期間如期運輸至中國。
1951年2月周總理與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扎哈羅夫在北京代表兩國簽署協議,其間確定了蘇聯向中國提供12.35億盧布的貸款,用於購買一應中國所需的軍事裝備以及鐵路建材(武器裝備按照半價供應,鐵路建材按照7.5折計算)。
扎哈羅夫
如此蘇聯向中國方面供應了36個師的武器裝備,然而這些武器裝備並非蘇聯最新的武器,而是正在退役當中的舊式武器,如此也就導致志願軍內部頗有微詞。
志願軍戰士們的不滿透過各種途徑被斯大林所獲悉,他亦深知此事對於中蘇關係所造成的影響,因而決定無償贈送中國方面28個師的步兵裝備,如此抗美援朝時期在步兵方面蘇聯共計向中國提供64個師的步兵裝備。
而中國方面則將上述裝備之中3個師贈送給了朝鮮,另有1個師的裝備拆散用作各軍事學院訓練使用,由此實際裝備了60個師。
與此同時,蘇聯向中國所提供的最為寶貴的乃是圖紙與生產技術方面,透過這些中國在國內建立了生產線,仿造出了各種型別的武器,由此截至朝鮮停戰之時,解放軍的106個步兵師、16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23個航空兵師基本完成了蘇式裝備的轉變過渡。
此後透過計算,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共計向蘇聯欠下軍火債務30億元人民幣,而與此同時我國除卻抗美援朝時期的軍火債務之外,亦欠蘇聯各項債務合計共57.43億元。
在1954年至1959年間中國平均每年向蘇聯支付5億元人民幣左右,剩餘債務於1965年底之前全部還清,平均每年支付4億元左右。
三、可可托海三號礦,為國還債
那麼迴歸主題,在中國向蘇聯還債的這個過程當中,可可托海三號礦究竟產生了怎樣一番作用?其承擔著上述債務之中將近一半的數目!
時間回到1950年3月27日,中國與蘇聯兩國政府於莫斯科簽訂關於在新疆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協定,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由此生,所屬阿山礦務管理處隨之在可可托海設立。
由於蘇聯方面提供了資金與技術,這一公司採用“平股平權”方式,即中蘇各佔有50%,陸續持續了4年時間後,於1955年蘇聯將股份轉讓給了中國。
這一轉讓並不意味著可可托海豐富的礦產資源對於蘇聯失去了吸引力,恰恰相反蘇聯對於其間的一切有著一份渴求,因而上述股份轉讓應是中國方面積極爭取後所取得的結果。
而之所以稱蘇聯對於可可托海的礦產資源有所渴求,便是因為其間資源的珍貴性,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不必盡述,僅稀土一項便可窺見其中高昂的價值。
正因如此,對於可可托海礦產資源戀戀不忘的蘇聯,同意了我國以部分礦產資源抵付上述債務的要求,並且指定提供可可托海三號礦的礦產資源。
由此在那段償還債務的時間裡,三號礦坑成為了支撐共和國的一道脊樑,它承擔起了我國40%多將近一半的對蘇債務。
透過這一事件,我們可以明顯窺見可可托海對於國家建設之偉大奉獻。
而與此同時可可托海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它不僅僅為國家償還了上述債務,可可托海之中出產的稀有金屬等,更是支撐起了中國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各項高精尖科技的歷史性發展,在我國國家建設、國防發展當中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而言之,可可托海帶給中國的遠不僅僅只是,昔年間志願軍64個步兵師、23個空軍師的裝備,更以自身作為代價為新中國開闢出了一個嶄新的未來。
如今,作為全球地質學者公認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地質學者心目之中名副其實的“聖坑”的可可托海,已然成為了“礦山地質公園”、“紅色教育基地”,依舊作為中國的一大標誌而存在。
一座八七選廠、一座蘇式老木橋、額爾齊斯河大峽谷……它們不僅映襯出北疆明珠可可托海之美,更見證了漫漫歲月光陰之中,可可托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