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在乾隆的庇護下,肆無忌憚地貪汙受賄,陷害忠良,多少有志之士泌死在他的手下,或者,因他時運不濟,命運多舛。李調元便是這樣的一個人。
話說,乾隆年間,有一位號稱中國歷史上對聯“第一聖手”的才子,名吟李調元。這位大才子,卻偏偏與和珅有不小的過節。
原本,和珅是個聰明人,也有些文采,只是官越做越大,在詩詞文章上投入的精力就越來越少。在才學上,和珅遠遠不如李調元這樣的文人名士;但是,在政治上,李調元就不是對手了,和珅栽贓陷害,讓他吃盡了苦頭,差點兒把命都丟掉。
李調元是蜀中有名的才子,與著名才子紀曉嵐齊名。李調元尤其擅長對聯,傳說他從5歲就開始對對聯。
清朝乾隆年間,李調元奉命主考江南。一些江南的文人自恃才學很高,看不起外來主考官員,但又不敢抗拒,只能搞小動作刁難。李調元到江南走馬上任時,有人遞手本時夾一聯語:“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滾滾,問大師由何而來?”李調元看完出聯,也不生氣,莞爾一笑,隨口對道:“巫山峽,十二峰,雲漫漫,霧騰騰,本宗師從天而降。”舉座皆驚。
李調元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不畏權臣,一度受到乾隆賞識,曾隨侍乾隆皇帝的車駕東巡山東,又與堂弟李鼎元、李驥元合稱“綿州三李”。但是,即使是李調元這樣有才、有名、有勢的人,只要衝撞了和珅,卻還是不堪一擊,敗下陣來。
李調元老家在綿竹鄰縣,綿竹盛產綿竹清露大麴酒,自唐朝時就聞名全國。李調元喜歡喝酒,每次回老家都會帶一些綿竹大麴。
碰巧的是,和珅最喜歡的酒也是綿竹大麴,曾經幾次派人向李調元索取。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綿竹大麴雖好,也只是家鄉特產而已,並非什麼貴重之物。不料李調元一向看不起和珅的為人,就裝聾作啞,每次都對和珅派來的人說,這次帶來的酒已經喝完了,下次回老家帶來,一定送到和珅府上。幾年過去了,卻一次也沒有送過。這還不算過分,李調元還戲弄過和珅一次。
和珅本來是個聰明人,也有些文采,只是官越做越大,在詩文上投人的精力。就越來越少,與李調元這種名滿天下的文人名士相比,自然是遠遠不如。
李調元曾任科舉的考官。當時科舉屢有舞弊的行為,甚至有的考官公然與考生勾結。李調元生性耿直,只看重考生的學識水平,其他一概不管。正巧,和珅的一個乾兒子當年也參加科舉。
和珅挑選了乾兒子做的一篇文章,派人送給李調元看,想得到李調元的好評,順便得到這個主考官的指點。李調元頗有文人的狂傲之色,文章本來平庸,他也不客氣,拿過來看了一遍,微笑不語,也不好不做評價,於是微一思索,在文章的後面揮筆寫了杜甫的兩句詩作為評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然後就派人送回。
和珅看到這個著名的詩句作為評語,覺得還不錯,身邊的人也奉承道:“李調元以杜工部的詩句為評語,實在是妙啊!分明是說文章清麗、高雅,有超凡脫俗之美。”和珅也覺得應該是這個意思,揚揚自得。
這一天,和珅與乾隆閒談,談及此事。和珅想讓皇上知道,一世清高的李調元也向他低頭,對他乾兒子做了很高的評價,於是把這件事添枝加葉地說了出來。不料,乾隆聽後,思量片刻,放聲大笑。和珅愕然,不知道皇上為何發笑。乾隆大笑著說:“李調元的文大脾氣,還是這麼清高古怪。兩個黃鸝鳴翠柳,分明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豈不是越扯越遠。李調元這個傢伙,他在變著法兒罵你呢!”和珅大窘,啞口無言,這才知道自己被捉弄了。
當年科考,李調元也沒有給和珅面子,和珅的乾兒子名落孫山。和珅覺得很沒面子,從此與李調元有了過節。在詩詞才學上,李調元成功地戲弄了和珅,卻只是逞一時之快。在政治上,李調元就遠遠不是其對手了,和珅讓他吃盡了苦頭。和珅公開向李調元發難,是因為《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乾隆時期的重點工程,和珅為總裁、大學士紀曉嵐為總編纂。李調元作為著名才子、翰林學士,自然也參與了這項工程。李調元就任直隸通永兵備道正四品道員後,直隸永平府盧龍縣縣令是他的下屬。
這一天,這位縣令奉命押運編好的一部《四庫全書》,從京城一路護送到盛京(奉天,即今瀋陽),半路上突然遇到大暴雨,行李全部溼透,書也被打溼了。這可闖下了大禍。不止是這位縣令要倒黴,直隸總督英廉、直隸臬司提刑按察使永保、永平府知府弓養正等相關人等都逃脫不了干係。英廉是和珅妻子的爺爺,永保是和珅的親信,和珅為了幫助他們推卸責任,想辦法把所有罪責都推到了李調元的身上,同時發動黨羽親信紛紛彈劾李調元,給李調元編造了“十條罪狀”。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把《四庫全書》看得很重,一聽說《四庫全書》遇雨盡溼,十分惱火。乾隆盛怒之下,派刑部官員將李調元逮捕入獄。李調元莫名其妙就進了刑部大牢,所幸乾隆派吏部、刑部官員仔細核查,最終查明李調元的“十大罪狀”都是子虛烏有,查無實據。《四庫全書》被雨水打溼,李調元事先毫不知情,僅僅負有領導責任,頂多問個監管不嚴之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和珅因為親信吳省欽的關係,再次與李調元為難。
在和珅的保舉下,吳省欽出任直隸學政,主管鄉試,卻營私舞弊,逼迫考生行賄,按照考生進獻的銀兩數目排名。這事情做得太過頭了,明目張膽地索賄,引起考生的極大憤慨。李調元剛好得知了鄉試的內幕,就寫了一份奏摺,向皇上揭發,彈劾吳省欽。
政治上天真的李調元哪裡想得到,和珅當時正值軍機處,奏摺先落入了和珅的手中。吳省欽做官,全系和珅舉薦;李調元彈劾吳省欽貪贓枉法的大罪,也會牽連到和珅的。和珅理所當然地壓下奏摺,急招吳省欽前來,商議應該怎麼辦。兩人最終想出一個圈套,由吳省欽出面施行,要把李調元置於絕境。
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五,出任直隸通永道已經兩年整的李調元回家與家人團聚,慶賀自己五十誕辰。
危險已經悄悄來臨。吳省欽首先想了一個辦法,盯上了京城銀庫負責守護的兩個頭目。銀庫上下貪贓枉法,本來已經成了風氣,吳省欽輕易就抓住了兩個人的把柄。然後,吳省欽把他們約出來,軟硬兼施,對他們說:“現在我已經發現了你們犯法的證據,只要向上級告發,你們就死定了。現在我也不想與你們為難,只要你們聽我的話,從銀庫裡偷出一包庫銀交給我,我對你們犯法的事情就裝著沒看見,從此決不再追究。”
兩個小頭目栽到了別人手裡,沒有辦法,再說吳省欽的條件也並不過分,只好答應了。一天夜裡,風雨大作,兩人趁夜在守庫士兵的飯中下了蒙漢藥,等守衛昏睡過去,兩人潛入銀庫之中,隨便偷出了一包庫銀交給吳省欽交差。守庫士兵醒來,一檢查,丟失了庫銀,趕忙稟報上級,又怕上級追究責任,隱匿了蒙汗藥的事情,只說是盜賊神通廣大,神不知鬼不覺地偷走了庫銀。
吳省欽拿到庫銀之後,把庫銀裝在一個平常包裹之中,派出一個精幹的心腹屬下,混入李調元家的下人之中,趁人不備,把包裹丟入李調元的花園中藏了起來。隨後,吳省欽上報官府說:有人發現,李調元家有人來過銀庫,附近,形跡十分可疑。官府丟了庫銀,本來正在追查,於是連忙帶兵到了李調元府中,四處搜查,很快在花園裡找到了那個藏起來的包裹。開啟一看,裡面的金銀都有銀庫的記號。
俗話說,捉賊捉贓。在這些所謂的“贓物”證據面前,官府不由分說,就把李調元逮捕進大牢裡面,日夜審閱。李調元剛開始還覺得莫名其妙,拒不承認。官府為了儘快破案,不聽李調元的辯解,一口咬定李調元偷了銀庫的庫銀,最後屈打成招。李調元有口難辯,又沒有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不得不認了偷盜銀庫的罪名。
和珅也沒閒著,他馬上寫了奏章向乾隆稟報,彈劾李調元身為朝廷命官,知法犯法,膽敢偷盜官銀,已經犯了死罪,請求對李調元處以死刑。
乾隆接到奏報,頗為驚訝。李調元才華蓋世,名滿天下,一向自命清高,又是官宦世家,怎麼會冒險偷官府的庫銀?但如今物證俱在,已經成了鐵案,乾隆心中不忍,對李調元有了祖護之意,沒有批准和珅的請求,而是網開一面,下令免去李調元的死罪。只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最終判決李調元為流放伊犁,在邊疆思過。
和珅的目的終究是達到了,李調元徹底從他的眼前消失了。這個天下聞名的才子,政治上還是嫩了點,遠遠不是和珅的對手,稀裡糊塗地得罪了和珅,結果鑽入了和珅的圈套裡,落得妻離子散,天各一方,遠赴邊疆“悔過”,臨走前還不知道這件事的問題出在哪裡。
吳省欽作為和珅的黨羽,乾淨利落地替和珅安排實施了這個毒計,從此以後,和珅與吳省欽的關係更加牢固。這也是和珅的性格,敢於跟他做對的人,就要毫不猶豫地處理掉。相反,對自己有用的人,就充分利用,結成同盟。只有為自己辦事的人多了,才能為所欲為。所幸,李調元在朝中也有要好的朋友,袁守侗就是他的莫逆之交,他最終為李調元說了話。
袁守侗是山東人,曾任戶部尚書、直隸總督,也是朝廷重臣。乾隆二十九年,袁守侗以吏部侍郎的身份到四川成都辦案,對四川才子李調元有了深刻的印象。湊巧的是,兩年後,李調元做了吏部文選司主事,成了袁守侗的下屬。袁守侗非常器重李調元,十分高興地對他說:“我早就讀過你的《李集序》,才華橫溢。四川除了你編的這一本書,再沒有什麼值得讀的書了。”兩人相談甚歡,成為知音。袁守侗還向劉墉的父親、大學士劉統勳介紹說:“這位李調元,是四川的名士”。
袁守侗號稱清代十大清吏之一,乾隆對他也十分賞識,曾經親自賜詩褒揚。李調元被陷害時,正值袁守侗的母親前幾年去世,一直在家鄉守孝。李調元發配伊犁之後,性命堪憂。生死之際,袁守侗守孝期滿,復任直隸總督,聽說了李調元的事情,十分著急。李調元的母親派李調元的侄子李朝全趕到保定府,向袁守侗報告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袁守侗找了個機會面奏乾隆,請求念在李調元頗有才華,母親又老邁需要奉養,允許他回家思過,納金贖罪。乾隆對李調元的印象還不錯,念及他一片孝心,就赦免了他,恩准李調元兩萬兩銀子贖罪。這時的李調元對和珅已經沒有任何威脅,和珅也就懶得理他,沒有再為難李調元。李調元湊足了贖罪銀兩,終於回到家鄉。
李調元回家團聚,袁守侗卻不幸病逝。
李調元在故鄉四川羅江,潛心著述,擴修藏書十萬卷的川西藏書第一樓“萬卷樓”,開設川劇培訓班,培養川劇人才,創作、改編川劇:意在造福後世子孫。
不料,嘉慶年間,和珅的餘黨永保、勒保在四川、陝西一帶任職,對舊日的政敵李調元仍然不放過,偷偷唆使當地土賊,焚燒了萬卷樓。
李調元幾年的心血在一夜間化為灰燼。這場災禍對李調元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李調元當時正在成都朋友家中,聞此惡訊,備受打擊,悲痛欲絕,憂鬱成疾。
李調元做夢也沒有想到,昔日的官場恩怨,這麼多年了,仍然無法消除。幾年後,68歲的李調元在憤恨中病逝。此時,和珅已經死去,多年了。
[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