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黃帝軒轅在西北立國之後,又率領族人一路東遷,尋找新的居住地。當時有一支非常強悍的部落,忠心不二地追隨著黃帝,一路來到了河南淮陽縣西南的宛丘。宛丘曾經是伏羲和炎帝建都的地方,被人們稱之為陳——意為陳舊之地。這支部落在宛丘落地生根被黃帝賜姓陳豐。後有陳豐氏女兒慶都與黃帝之孫帝嚳聯姻,生下兒子放勳。
放勳從小就被分封在陶唐,後人便稱其為唐堯。幾經周折以後唐堯繼承了帝位,不久唐堯在有虞氏發現品德高尚的顓頊之後虞舜,以孝著稱於世的虞舜口碑極好,他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陽市一帶),因地姓姚,後來他又移居媯水(今山西永濟市一帶),又改姓媯。後當他被帝唐堯任職以後,即刻著手朝政改革,協助帝堯執政三十年,天下大治。堯對他十分賞識,不僅將他招為女婿,還將帝位禪讓於他,史稱“堯舜禪讓”。舜執政以後改國號為“有虞”,選拔治水英雄大禹輔政。
帝舜在位四十八年,每五年巡視天下一次,垂暮之年禪位於大禹。相傳帝舜逝於蒼梧之野,葬九凝山下,其後裔支系多達六十八姓,子孫繁衍昌盛,遍佈全國及世界各地。禹王登基,威震四方,遂使天下諸侯臣服。豈知禹剛一過世,兒子夏啟便利用父親的威信和自己的武力,公然廢除禪讓制,開啟了“家天下”之首例,建立了大夏王朝。
為了鞏固政權,夏啟遂瓦解最有影響力的有虞氏,把虞舜的兒子商均封於河南虞城縣。商均被迫離開故土,族人盡皆四處遷徙,從此有虞氏一蹶不振。
四百年後,有一支東夷部族入侵,一舉擊敗夏王朝,建立了殷商王朝。國王商湯又把虞舜後裔召集一處,將其分封到宛丘陳豐氏故地,讓他們奉守帝舜宗廟。
幾經變故,帝舜的後裔又起起落落,散居於民間,這時帝舜三十三代孫遏父,常年居住有虞氏,以其祖傳的製陶手藝養家餬口。
時逢商朝末年,紂王無道,經常侵犯欺凌諸侯,不斷騷擾有虞氏地界。遏父家族不堪暴政,被迫扶老攜幼舉家避禍,帶著族人一路向西,跋山涉水投奔周國。歷經路途坎坷,他們終於落戶西岐(今寶雞岐山)。遏父立即率領族人壘窯採泥,製作陶器。由於遏父技藝精湛,所製陶器均為上品,深得周人喜愛,所以很快就名揚周國了。
請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