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蒼蒼,河水泱泱。
殷公休風,山高水長。”
這兩句話摘自於殷濟墓碑,是堡安鄉民對殷濟的稱頌和讚譽,這通碑現存於韓城市博物館。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司馬遷“墓前有廟,廟前有碑。 永嘉四年(310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
殷濟,是漢太史司馬遷的同鄉,堡安村人,他自幼就愛上了《史記》,別人都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他卻說:“《史記》乃書中之寶,齊家、治國、平天下莫過於它。”久而久之,殷濟的言語和行動都以《史記》作準則,朋友們都叫他“《史記》迷’’或“《史記》家”。
他長大後,考取功名,在甘肅天水一帶作太守,時逢晉永嘉元年,家母去世,殷濟告假還鄉,安葬母親並守孝(丁憂)三年。期間,他重新遊走韓原大地,尋找孩提時代的印記,憑弔故鄉文化遺蹟,有一日,他去夏陽古城趕廟會,拜訪“芝秀庵”小廟,發現距今400多年的司馬遷墳頭荒蕪一片,墳院破敗不堪,荒涼使人心寒,殷濟回到家中,寢食難安,反覆閱讀《史記》,司馬遷的無私為人,《史記》的真實坦蕩,感動激勵著他,他暗暗發誓,將效法燕趙烈士之風,為後人幹件大事。
他於永嘉三年秋,趁亂世之時,頂世俗壓力,冒死上書晉懷帝,稱“司馬遷品質高潔,忠君愛民,所撰《史記》功在千秋”,請求“為其立祠建廟,予以旌表”。晉懷帝司馬熾認為司馬遷乃同宗遠祖,恩准所請,由國庫撥銀,並責成韓城縣令協助殷濟監建司馬祠。永嘉四年秋司馬遷工成,有石室,供奉史公之神位,有圍牆,護衛史公之墳冢。殷濟撰千文立碑,記述司馬遷的功業及建祠經過,從此史聖祠前,世代香火不斷,真乃前人修廟,後人觀光。
後經北宋宣和七年(1125)至清康熙七年(1669)的七次重修和增建,初建規模。隨後又經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光緒十二年(1886)的七次重修。解放後,1957年重修,1986年加固北坡,1982年2月,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在祠墓下建成了司馬遷廣場、國家文史公園等配套設施,面貌煥然一新。
殷濟為司馬遷建祠建墓後,沒幾年便直接辭官回到韓城堡安村,構築精廬,設帳授徒,以傳講《史記》為己任,至死不輟,培養了不少鄉賢,實屬不已,難能可貴。
漢陽太守殷濟死後,為了表彰他對“一代史聖”的敬仰之情,修建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的千古功績,葬於漢太史司馬祖塋東南,與堡安村、司馬遷祠墓在一條脈線上,供後人憑弔紀念。
“ 漢陽太守殷濟墓”,為園土丘,黃土堆成,高5米,周長約50米,位於堡安村西北,與漢太史司馬祖塋相距一里路,成南北45度角,村民俗稱“冢圪塔墓”,我們在高門上初中時,天天路過此處,在道路的右邊,當時墓地歸五隊所有。
韓城人敬重司馬遷,更不能忘記殷濟。清嘉慶年間,韓城鄉紳在堡安村西為殷濟墓舉行隆重的祭奠立碑儀式。碑石正面書“晉名宦漢陽太守殷公之墓”,碑後有讚譽殷濟之語,謳歌“巍山蒼蒼,河水泱泱,殷公休風,山高水長”。
上世紀七十年代,全國農業學大寨,生產隊開展平整和深翻土地運動,在墓堆東南發現墓穴。由於墓堆距當時發現墓穴有1700多年的歷史,墓堆人為自然變小,墓堆與墓穴不同位,發現墓穴有被盜過的通道痕跡,在通道口發現一塊大石頭,道口下邊有一個人頭骨。我曾經還專門下去參觀過,墓室建築宏大,用青磚白灰砌成,中室形如蒙古包,東南西北分四室,四室均為磚洞,西室有腐棺木殘片和遺骨,磚牆上有鳥獸花紋,出土大量的陶器殘片,殘罐記憶體黑色豆類殘殼,未發現其它珍貴的文物。經縣文管所同意,回填封口。
殷濟是堡安人的榜樣,也是堡安人的驕傲,殷濟之舉,始創先河,殷濟之德,千年流傳,殷濟精廬,造福鄉梓,殷濟之功,千秋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