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下作戰,朝鮮戰爭爆發。
195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
1950年6月27日,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
1950年6月28日,朝鮮攻佔漢城。
1950年7月1日,美國第8集團軍第24步兵師第24團第2營(史密斯特遣隊)乘飛機進入韓國釜山。
1950年7月5日,美軍“史密斯特遣隊”在大田以北的烏山與朝鮮軍隊發生交火。美軍正式全面進入朝鮮。
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透過的美國以朝鮮戰爭為由提出“建議聯合國成員國向大韓民國提供為制止武裝進攻並恢復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需的援助”。聯合國軍成立。
1950年7月13日,中央軍委擬定《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的正式檔案,毛主席當天即批示:“同意,照此執行。”東北邊防軍正式成立。
東北邊防軍
東北邊防軍以駐河南的原第四野戰軍13兵團部隊(第38軍、第39軍、第40軍)、駐東北的第42軍、配15兵團指揮部共4個軍、炮兵第1、第2、第8師、1個高射炮團、1個工兵團組成,共25.5萬人,分駐鳳城、遼陽、安東(今丹東)、通化、本溪等地,其任務是保衛我國東北邊防,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東北邊防軍以粟裕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時任海軍司令蕭勁光,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分別任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以上3人均未到職,邊防軍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指揮)
1950年2月份,第42軍進駐齊齊哈爾,正準備集體轉業為生產建設兵團,從事農墾。
1950年初,第38軍進駐河南信陽。
1950年3月份,第39軍進駐河南漯河。
1950年5月份,第40軍剛解放海南島。
後又調第9兵團(第20軍、第26軍、第27軍)作為二線部隊。第19兵團(第63軍、第64軍、第65軍)作為三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第9兵團正準備執行解放臺灣任務。第19兵團正在從事生產、地方警備及鐵路修復任務。
9月6日,中央軍委決定從中南軍區抽調第50軍進駐東北,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
1950年9月份,第50軍正在湖北執行水利、生產、剿匪任務。
朝鮮人民軍處於節節勝利,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佔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間的狹小地區。8月31日,又發動了釜山戰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但是此後戰局處於膠著狀態。
1950年8月28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仁川登陸作戰計劃。
1950年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
仁川登陸
1950年9月16日,美軍攻佔仁川市。
1950年9月22日,美軍轟炸中國城市安東(今丹東)。
這是安東被炸情景
1950年9月30日,南朝鮮軍第3師率先越過三八線。
1950年10月1日,朝鮮黨和政府關於中國出兵給予援助的請求,透過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傳回北京。
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會議上,多數人不贊成出兵。
1950年10月3日,朝鮮勞動黨內務相樸一禹到達北京,將金日成和樸憲永聯名寫給毛澤東的求援信面呈毛澤東。
金日成寫給毛澤東的求援信
1950年10月3日凌晨,周恩來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他透過印度總理尼赫魯把中國政府的態度轉告給美國: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做事不顧,我們要管。
1950年10月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出兵援助朝鮮問題。與會人員提出很多出兵的不利因素。彭德懷中途參加會議,僅做記錄未發言。
195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由彭德懷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50年10月7日,美軍在開城地區越過三八線。
1950年10月8日,中央軍委決定東北邊防軍改為人民志願軍。首批入朝部隊為38軍、39軍、40軍、42軍、炮兵1師、2師、8師。
1950年10月8日,周恩來、林彪前往蘇聯與斯大林見面,同斯大林商談抗美援朝相關事宜。斯大林提出,蘇聯空軍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準備才能出動,且蘇聯空軍不能到朝鮮境內作戰,只在鴨綠江上空作戰。
1950年10月16日晚,人民志願軍第42軍先頭部隊率先從輯安(今集安)秘密渡江,進入朝鮮。
195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志願軍10月19日出兵朝鮮。
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部隊開始跨過過鴨綠江,秘密進入朝鮮。第38軍、第42軍在輯安(今集安),第39軍在長甸河口,第40軍在安東(今丹東)。為了保證入朝部隊的隱秘性,渡江行動時間為每天晚上18點30分至第二天凌晨4點結束。
1950年10月20日,聯合國軍佔領平壤。
1950年10月26日,第50軍接到東北軍區命令,立即入朝。
1950年10月27日,第66軍奉命入朝。第66軍於1950年6月進駐天津。
1950年10月25日~1950年11月5日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打響的第一天。溫井,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第354團與南朝鮮軍第6師第2團交火。雲山以北,第40軍第120師與南朝鮮軍第1師交火。
1950年11月1日,第39軍在雲山與美軍正面交戰,對手是美軍騎兵第1師。雲山戰鬥是志願軍第一次與美軍正面戰鬥。
雲山戰鬥戰績
第一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擊退到清川江以南,斃傷俘敵1.5萬餘人,粉碎了“聯合國軍”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為以後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作戰中,志願軍傷亡1萬餘人。
1950年11月6日~1950年12月24日 第二次戰役
38軍113師,14小時前進145裡,佔領三所裡和龍源裡,切斷美軍南撤線路。
松骨峰阻擊戰,38軍第112師第335團,正面迎敵的是1營3連(120人),最後只剩下7名戰士。
攻守兼備松骨峰連
1950年10月31日,毛澤東電示華東軍區,9兵團(第20軍、第26軍、第27軍)於11月1日入朝。
1950年11月1日,9兵團從山東坐軍列入朝。
1950年11月5日,毛澤東電示彭德懷、鄧華,確定9兵團(第20軍、第26軍、第27軍)東線作戰,在長津湖地區集結。
1950年11月19日,9兵團致電彭德懷、鄧華,決定集中第20軍、第27軍為主力,第26軍為預備隊。
1950年11月24日,美軍陸1師全部進入長津湖地區。
11月27日黃昏 9兵團發起進攻。第27軍正面進攻,第20軍側後進攻。
楊根思 新中國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鬥英雄。1950年11月29日,楊根思在堅守長津湖畔1071.1高地東南側小高嶺戰鬥中,率領三排打退美軍八次進攻,在最後只剩下他一人時,毅然抱起炸藥包衝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年僅28歲。戰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楊根思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1951年5月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給楊根思同志追記特等功,授予他“特級英雄”稱號,1951年12月11日命名其生前所在連為“楊根思連”。
楊根思部隊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命名,也是我軍第一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連隊。
楊根思的三個不相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冰雕連 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在向毛澤東主席彙報戰況的電報中這樣寫道:戰鬥打響後,該連無一人站起,到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查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像這樣整建制凍死在陣地上的連隊有三個,他們分別是20軍59師177團6連、20軍60師180團2連和27軍80師242團5連
第二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徹底粉碎了“聯合國軍”佔領全朝鮮的企圖,解放了朝鮮北半部除襄陽外的全部地區,將戰線推至“三八線”,並佔領“三八線”以南甕津半島和延安半島,迫使“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共斃傷俘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W.H.沃克也在撤退中身亡。志願軍在此次戰役中傷亡3萬餘人。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 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14日,由印度代表13箇中立國家提出關於朝鮮停戰的提案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透過,隨即成立的朝鮮停火三人委員會很快致電中國政府,表示願意與中國談判停戰問題。
但是,要停戰,即使只表示贊同停戰的意向,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不要越過三八線。
1950年12月13日,毛澤東給彭德懷發電報: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1950年12月22日,就在志願軍準備發起第三次戰役之際,周恩來受命公開發表宣告宣佈:中國不會上聯合國所謂"停火"方案的當,除非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美國武裝撤離臺灣海峽,中國政府獲得它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否則決不停止戰鬥。
1951年1月4日,第39軍、第50軍、人民軍第1軍團各一部,進入漢城。
第三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迅速突破“聯合國軍”的“三八線”既設陣地和縱深防禦,粉碎其爭取時間、整軍再戰的企圖,斃傷俘敵1.9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1.2萬餘人),佔領漢城,將戰線推進到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志願軍傷亡5800餘人。
1951年1月25日~1951年4月21日 第四次戰役
毛澤東決定志願軍後期輪番作戰
第二番作戰部隊由楊得志於2月中旬率領第19兵團,陳庚於3月中旬率領第3兵團入朝參戰。
1951年3月11日,彭德懷致電周恩來,準備撤退漢城。
1951年3月13日晚,中朝部隊撤離漢城。
1951年3月15日,聯合國軍進入漢城。
此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進行堅守防禦、戰役反擊和運動防禦作戰,歷時87天,斃傷俘敵7.8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完成防禦任務,贏得時間,掩護了志願軍後續兵團集結,為進行第五次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役,志願軍傷亡4.2萬餘人。
1951年4月22日~1951年6月10日 第五次戰役
第五次戰役,經50天奮戰,斃傷俘敵8.2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6.7萬餘人),挫敗了"聯合國軍"以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在朝鮮蜂腰部建立新防線的企圖,擺脫了第四次戰役時的被動局面,鍛鍊了新入朝的部隊。經過這次較量,"聯合國軍"對中朝人民軍隊的力量重新做出估計,不得不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停戰談判。這次戰役由於發起時間提前,準備比較倉促,戰役殲敵目標企圖過大,進攻縱深過遠,志願軍傷亡較大(7.5萬餘人),因而取得的勝利不夠圓滿。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正式舉行。
1951年7月下旬,停戰談判進入軍事分界線問題的討論,“聯合國軍”方面拒絕朝中方面提出的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合理建議,以“補償”其海空軍優勢為由,提出將軍事分界線劃在志願軍和人民軍陣地後方,企圖不戰而取得1.2萬平方千米的土地。當這一無理要求遭拒絕後,其代表竟揚言“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
1951年8月18日~1951年9月18日 夏季防禦作戰
志願軍和人民軍在夏季防禦作戰期間,共斃傷俘“聯合國軍”7.8萬餘人,其中美軍2.2萬餘人。
1951年9月29日~1951年10月22日 夏季防禦作戰
志願軍在秋季防禦作戰中,共斃傷俘“聯合國軍”7.9萬餘人。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是在志願軍和人民軍剛剛轉入陣地防禦,工事不堅,洪水為患,後方交通遭嚴重破壞,供應困難等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作戰中,共斃傷俘敵15.7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11萬餘人)。志願軍傷亡3.3萬餘人。“聯合國軍”佔去土地646平方千米。
1951年8月~1952年6月 反絞殺戰
反絞殺戰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協同,為抵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三八線”以北交通運輸線實施大規模持續戰略性轟炸,保障交通運輸而進行的鬥爭。
1952年9月18日~1952年10月31日 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秋季全線戰術反擊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對敵連、排支撐點及個別營防禦陣地共60個目標攻擊77次,最後鞏固佔領敵連排支撐點17處,共打退敵排以上兵力的反撲480餘次,全殲敵兩個營指揮所、10個連、69個排、8個班,大部殲滅敵兩個團、一個營、7個連、8個排、5個班,共斃傷俘敵2.72萬餘人(其中人民軍斃傷俘敵1700餘人),我軍傷亡1.07萬人,敵我傷亡對比為2.54:1,其中在打敵反撲與反覆爭奪中共斃傷敵軍1.95萬人。作戰中共繳獲各種火炮32門、各種槍支2373支,擊毀各種炮57門、坦克67輛、汽車74輛,擊落敵機183架,擊傷241架。
1952年10月14日~1952年11月25日 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彈爆炸。“聯合國軍”在此役中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願軍參戰部隊依託坑道與敵反覆爭奪29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衝鋒25次,營以下衝鋒653次。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而“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
1953年5月13日~1953年7月27日 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第三次進攻
1953年夏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鮮“三八線”附近地區對“聯合國軍”的反擊作戰。戰役分三個階段:5月13~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第九兵團發起第一次進攻,先後攻擊“聯合國軍”連以下兵力防守的陣地20處。5月27日起,第二十、第十九及第九兵團先後發起第二次進攻,至6月15日,先後攻擊“聯合國軍”團以下兵力防守的陣地51處。7月13~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第三次進攻,主要實施金城戰役,重創南朝鮮軍4個師。此役歷時兩個半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進行139次戰鬥,斃傷俘“聯合國軍”12.3萬餘人,擴充套件陣地240 平方千米,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1953年夏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鮮“三八線”附近地區對“聯合國軍”的反擊作戰。戰役分三個階段:5月13~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第九兵團發起第一次進攻,先後攻擊“聯合國軍”連以下兵力防守的陣地20處。5月27日起,第二十、第十九及第九兵團先後發起第二次進攻,至6月15日,先後攻擊“聯合國軍”團以下兵力防守的陣地51處。7月13~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第三次進攻,主要實施金城戰役,重創南朝鮮軍4個師。此役歷時兩個半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進行139次戰鬥,斃傷俘“聯合國軍”12.3萬餘人,擴充套件陣地240 平方千米,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
1953年7月13日~1953年7月27日 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歷時15天,志願軍第20兵團及第9兵團第24軍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防守的正面寬達25千米的堅固陣地,向南擴充套件陣地160多平方千米,拉直了金城以南地區戰線,重創南朝鮮軍4個師,斃傷俘敵5.3萬餘人,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作戰中,第20兵團及第9兵團第24軍傷亡2.5萬餘人。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1958年12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已全部撤出朝鮮。
1994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回國,標誌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完成了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