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學家考證,“馬來”這一名稱來自於印尼蘇門答臘島上一個約1500年前由古印度人所建立的婆羅門教國家——末羅遊。末羅遊遺址位於現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佔碑省的一條巫來由河附近,馬來人在古代被中國人譯作“巫來由人”,現在的東南亞華人也把馬來人稱為“巫族”。
製圖.地緣谷
在1023年間,蘇門答臘島上另一個古國三佛齊遭到印度軍隊襲擊,都城被攻陷,三佛齊便轉以末羅遊為都城,間接吞併了末羅遊。在13世紀,來自爪哇島的滿者伯夷消滅了三佛齊,末羅遊的王子拜裡米蘇拉被迫逃亡至如今位於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建立了馬六甲王朝。馬六甲正好位於馬六甲海峽中間,有作為貿易港口的先天條件。和對岸的蘇門答臘相比起來,馬六甲也沒有像地震的颱風一類的自然災害。於是各國的商人很快彙集於馬六甲,透過各種貿易活動,末羅遊人建立的馬六甲進入了黃金時代。
馬六甲王宮 來源.Pexels
“末羅遊”一詞原本狹義上是指蘇門答臘某些王國的族裔,後來因末羅遊人在馬六甲的強勢崛起,這個詞才用來指代整個東南亞群島的地域性文化,也就是馬來文化。早期的東南亞群島除末羅遊人外還居住著其它種族,這些種族不會稱呼自己為“馬來人”,他們也對“馬來”沒有任何概念,“馬來”(Malay)一詞更多是後來西方人對整個南島種族的統稱。在17世紀時,西方學者發現東南亞群島的土著,與太平洋群島,甚至是遠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的土著無論是在體型、膚色、語言還是文化上皆有共同之處,因此把他們稱為馬來——波里尼西亞人(Malay-Polynesian)。
極富相似性的馬達加斯加土著 來源.Pexels
所以,“馬來人”並不是單一特指生活在馬來西亞的土著,他們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汶萊和菲律賓這些被稱為“馬來世界”(Nusantara)的文化圈子,而這些地區所使用的語言和文化基本不會相差太遠。在泰國南部、緬甸中南部以及越南山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有和馬來人類似的文化習俗,即使使用的語言不一樣。甚至早期的澳大利亞原住民也有部分馬來人基因,因此“馬來人種”的足跡可以說是非常廣的。
大約在公元10世紀,馬來人因為印度文化東渡的原因而信奉印度教或佛教,印尼的婆羅浮屠就是印度文化曾經來過東南亞的最好證明。一部分的馬來人則信仰萬物有靈論。印度文化和佛教元素極大地影響了在蘇門答臘島和馬來亞半島的馬來人文化,如今這些地區的馬來語裡的很多詞彙都是由梵文派生過來的。在伊斯蘭教興起後,很大一部分的馬來人又因為自家國王皈依伊斯蘭教的原因而紛紛改信伊斯蘭教。
伊斯蘭氣息濃厚的馬來人 來源.Pexels
伊斯蘭教進入馬來群島共使用了三種途徑,第一條是阿拉伯人直接前往馬來群島傳教;第二條是透過印度穆斯林;第三條就是透過中國南下的回族。不論透過何種途徑,都側面證明了馬來群島作為古代世界文化交流所的角色。伊斯蘭文化對馬來社會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來群島上各個小國的國王開始都以“蘇丹”自居,“蘇丹”一詞即阿拉伯語裡的力量、統治權之意。
起初馬來語沒有文字,伊斯蘭教傳入後,很多馬來人開始學習阿拉伯文,並發展出了一套爪夷文字系統,簡單來說就是用阿拉伯字母拼音來書寫馬來文。就馬來半島地區的馬來人而言,伊斯蘭教已經深入到他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居住環境、家庭結構和社交禮儀等等。但客觀來說,伊斯蘭文化也使得馬來人的民風逐漸轉向保守。
以爪夷文書寫而成的《馬來紀年》。《馬來紀年》被譽為馬來版史記,記載了馬來民族的歷史故事,多數以馬六甲王朝為主軸 來源.Pexels
印馬情緣
說到馬來西亞,就不得不提起另一個和其有很多相似之處的國家——印尼。要更深入瞭解馬來人社會,就要好好研究他們的語言。很多人經常以為,印尼語和馬來語是不同的語言。事實上,在印尼獨立建國之前,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印尼語”,甚至也沒有“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概念。而馬來語在此之前卻早已存在許久。
所謂的“印尼語”其實是印尼爭取獨立時的國族建構工程的產物。1928 年,一群印尼民族主義者發表了《青年宣言》,呼籲採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語言”作為印尼的獨立建國方針。他們並沒有採用當時印尼社會多數人使用的爪哇語作為國語,而是選擇幾個世紀以來流通於馬來群島的共通語言,也就是馬來語作為國語,即是今日的“印尼語”。其實,自 17 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建立殖民地後,馬來語就已被定為其貿易區的交流語言。
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作為當時整個大巽他群島的貿易中心,來往各地使用同一語言大大促進了區域貿易的發展
近代研究表明,“原型馬來語”(Proto-Malayic)約在 2000 年前起源於婆羅洲,隨著該語種的使用者往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遷徙,途中又與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華文化產生碰撞融合,如今的馬來語已經成為東南亞地區的一個語言大雜燴,在不同地區都有著各自的馬來方言,腔調和用詞等都有些許差異,但不會相差太遠。
在馬六甲王朝和柔佛蘇丹王朝時期,馬來語成為整個馬來群島的共通語言,此時的馬來語稱為“古典馬來語”,已經接近於被現代社會所標準化的馬來語和印尼語。這兩個王國的領土都橫跨了馬六甲海峽兩岸的蘇門答臘和馬來亞半島的一部分,兩地分別屬於現今的印尼和馬來西亞。這兩個王國究竟應該稱作“古印度尼西亞”還是“古馬來西亞”呢?當時的“馬來語”,又是屬於今天哪個國家的語言呢?
除此之外,比馬六甲王朝和柔佛王朝更早出現的三佛齊和滿者伯夷等古王國,它們的疆域都囊括了除印馬兩國之外的其它東南亞國家的領土。它們是印尼還是馬來西亞呢?嚴格來說,印尼廖內群島的馬來語還是從馬六甲傳入的,而印尼建國後作為國語的印尼語就是以廖內群島的馬來話發音為基礎。馬來語之所以在後來會有“馬來西亞語”(BahasaMalaysia)和“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的分別,其實是印馬兩國各自獨立之後,在構建自身國家象徵的過程中所導致的。
馬來西亞和印尼之所以分治,是1824年英國和荷蘭簽訂的《英荷條約》所造成的結果。這份條約簽署後,柔佛王朝在蘇門答臘以及廖內群島的領土改屬荷蘭,如今成為了印尼的一部分。在《英荷條約》簽訂之前,整個馬來群島存在獨立王國和蘇丹國,這些小王國的領土並不固定,各國之間時有戰爭,有點戰國時期的影子。16世紀以前,有些地方還是被英荷兩國以外的其它西方殖民勢力所佔據的。
橫屏
馬來群島大大小小有兩萬多個島嶼,相互隔絕的地理特徵使得馬來群島上的王國各自為政,英國和荷蘭的殖民統治在區別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同時也加速了兩國內部的統一 製圖.地緣谷
儘管印馬兩地從此分治,但馬來語依然被雙方認定為標準語言,書寫方式則從以往的爪夷文拼音系統轉為羅馬拼音系統,但兩方的拼音方式因各自受到英語和荷蘭語的影響而有所差異。直到20世紀,兩地的獨立運動都以馬來語作為各自國族建構的要素。
兩國的語言學家在 1966至1967年期間,分別在雅加達和吉隆坡召開會議,試圖統一雙方的馬來語拼音。於是在1972年印尼政府對外公佈所謂的“精準拼音”,至此雙方的書寫系統幾近統一。
英殖民時期的“分而治之”
作為前英殖民地,英國的長期統治可謂是對馬來西亞整體的社會文化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英殖民時期,英國人把馬來亞半島分為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馬來屬邦,後兩者的“馬來”字首詞指的是這些州屬是馬來人治下的王國或行政區。
海峽殖民地為現在的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英國人將這三個地方視為馬六甲海峽貿易線路上的重要站點,在這三個地方都投入巨資建設海港 製圖.地緣谷
英殖民期間,英國人大量從中國廣東地區和印度引進勞工來發展馬來亞半島經濟。英國人為了方便管理經濟領域,便搞起了“分而治之”政策。華人早期主要在礦場工作,生活在城區;印度人則多數住在橡膠園裡,當起了橡膠工。而馬來人主要在甘榜地區進行農業和漁業活動。
在轟轟烈烈的下南洋運動後,大批福建、廣東華人進入馬來半島並開始建設這片土地
透過礦業,華人很快發家,並且開始積極參與到早期馬來半島的城市化建設中。舉個例子,如今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就是一位名叫葉亞來的客家人協助開發建設的。這種情況引起了部分馬來人社群的不滿,他們認為英國人把馬來人的利益拱手讓給了華人。因此“馬來人至上主義”開始出現於馬來人社會,很多馬來人也認定自己才是馬來半島真正的土著,應該享有“土著特權”。
馬來民族主義崛起
在1928年,一批馬來青年也效仿印尼的青年宣言,發起了馬來人青年宣言。由於深受印尼民族主義的影響,這批政治立場基本上偏左的馬來青年也主張類似大印度尼西亞主義(Indonesia Raya)的大馬來主義(Melayu Raya),認為印馬兩國應該合為一家。
馬來人被長期伊斯蘭化後,形成了一種保守型的馬來民族主義,它是為了反對英國人的馬來亞同盟提案而出現的。在這個提案下,各州馬來皇室的統治地位將被取消,讓馬來人與非馬來人享有同等的公民權。後來這份提案因為右翼馬來保守派的激烈反對而以馬來亞聯合邦協議取代。直到今天,馬來民族保守主義依舊主導著馬來西亞的政治格局。
馬來民族主義的崛起與馬來人土著特權的設定,也與上世紀華人和印度人在馬來亞半島的人口數量逐漸超越馬來人有關。這種現象也進一步加速了馬來民族的整合運動,當時居住在馬來半島的爪哇人、武吉斯人、阿拉伯人,甚至連帶有華裔和印度裔血統的馬來人都被統一歸入為馬來族。相較於中華民族,馬來人的民族意識的產生得比較晚,而且在相當程度上是被大量外在因素而激發與統一起來的。
正在抗議馬來亞同盟提案的馬來人 來源.nst.com.my
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邦、新加坡、砂拉越和沙巴合組為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成立後,許多由多種族組成的政黨極力反對馬來人至上主義,提出要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尤其以李光耀為首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更是極力支援及推行這一理念,無疑是觸動到了保守派馬來人的逆鱗。
橫屏
當時的馬來西亞聯邦組成部分 製圖.地緣谷
1964年,新加坡爆發了種族騷亂。最後,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在1965年8月7日下令將新加坡由馬來西亞聯邦中除名,新加坡被迫獨立建國。其實這並非東姑阿都拉曼的意願,他本人也支援“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這一理念,奈何架不住保守派馬來人的反對聲浪,新馬從此分家。
當時南華商報的獨立新聞報道
混亂不清的土著定義
土著一詞在馬來語為“bumiputera”,源自梵文,字面意思是大地之子,簡單說就是在一個國家出生的人,不論是什麼文化背景,都可以被視作為這個國家的“大地之子”。然而馬來西亞卻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利用法律來保護特定族群的國家,這在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在馬來西亞聯邦憲法的定義下,只要習慣講馬來語、奉行馬來習俗、信奉伊斯蘭,就是馬來人。這並非透過血統和種族角度來定義馬來人,而是從歷史、文化、語言與宗教的角度而做出的定義。理論上只要滿足上述條件,就可成為馬來人。只是在大馬的現實社會中,成為穆斯林並不等於成為馬來人。因此這種法律定義也經常成為爭議,馬來西亞的印度裔穆斯林群體就曾試圖爭取獲得馬來人特權但不成功。
2015年,在涉及納吉布醜聞的抗議中,馬來人將矛頭對準了華人 來源.Pexels
值得一提的是,和馬來西亞同宗同源的印尼,卻在經歷了一系列歷史事件後,於2006年在國會通過了一部法案,取消了土著定義。換句話說,在新法案下,不再有哪個種族是印尼的特定土著。不論是什麼文化和宗教背景,大家都是印尼人。
總結來說,馬來人是在吸納和融入了不少外來文化後而產生的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社群,馬來人的形成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政治產物。由於馬來群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剛好位於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間,各種外來文化透過這兩大文明作為樞紐傳入馬來群島。長年累月的文化融合以及各民族之間的通婚使得馬來族群已不再是屬於哪個地區的特定土著,今天在馬來西亞的馬來人也很少去弄清楚自己真正的祖源。
曾經有人把東南亞形容為一片開滿各色花卉的花圃,多種文化與思想的碰撞交流,為這片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幾年前的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使得我們看到了南洋這片土地獨有的美。南洋文化的形成過程對於當下正在追求建立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來說,還是十分值得參考和借鑑的。
南馨藝 ∣ 東南亞愛好者
參考資料:馬來西亞概況:歷史沿革;維基百科:末羅遊;伊斯蘭傳入東南亞的歷史;Sejarahsumpah pemuda(印尼青年宣言的歷史);Roleof govt and monarchy(馬來亞同盟提案的歷史);東盟舞蹈藝術.殷強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