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爺給我講了好多故事啟發我,講了很多他怎麼捱打,講的都是楊少侯如何打他。
(京城太極名家汪永泉)
(汪永泉大弟子朱懷元)
我師爺是一個非常非常謙虛的人。
咱們在北京市練過好多年拳,有誰聽見過汪永泉打誰?實際我師爺汪永泉真打過人。
師爺功夫這麼幹淨,但從來不炫耀自己,從來不輕易跟人動手。
(太極高手、朱懷元之子朱春煊)
功夫上手,我師爺特別強調這個手的問題。功夫上手,有人說是勁上手,實際上是把你學的那些東西用手錶現出來,透過意用手來表現出來。(所以),手的問題非常重要。
比方說“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之處氣亦通”,“先而意動,始而勁動”,“用意不用力”……我們好好去體會這些歌訣,我們每一舉動的時候,是意先動的嗎?準是這手先出來的,意跟不上,這些基本的東西需要我們好好去琢磨琢磨。
接手第一步就是“聽”。假如說我們一搭手就是“聽”,對方動不了了,或者這一動就給你發現,找出方向來了,你就對了;他能動,能進攻你,說明你“聽”得不對了。
“聽”、“問”,你要是“聽”了,你就可以“問”。實際我認為“聽”是什麼,就是一個“聽”,別給它複雜化,是一個簡單東西。他一動,你什麼都“聽”得到,你能知道他的定向,他的勁端、勁源在哪兒,你要是知道,你找出方向來,他就出去了。
“問”,它是一個“意”,意產生出的一種勁,有意就有氣,這是一個自然的東西,你不要找那個氣,氣在哪兒呢?摸不著。
“正”、“側”,我師爺給我講的“正”、“側”,說你沒有“正”哪來的“側”呀,你沒有找來這個(正)點,你哪有的側點?原來我們摸點,摸這、摸那都頂,可不摸哪兒都是正。這你有了正了才有那側。實際咱們講的都跟中國的哲學(有關),有了它才有它,不會孤立存在的,太極就是一個深奧的哲學,一個簡單的道理。
手是幹什麼的呢,手是給勁指出方向的。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指出去,頂著你愣想指出來,不可能。假如說,我這裡問著人家,他一頂我,我找出一個方向來,在不丟這個點的情況下,你指出一個方向,往那個方向打,你就有了。沒有(這個點),你指就沒用,人家就給你扒拉走了。
“不丟不頂”,就是不丟“頂點”,你要得著對方的頂點,頂點就是對方里面的“中”。過去我們不懂,老找這個頂點,越找越沒有,其實就在那兒呢!這是自己的感覺,老師教你那東西,你自己去感覺,不要說老師不告訴你,老師都告訴你了。這個頂點,他摸著是,你摸著不是。
跟老師學,(要)學老師的思想,老師講的是他的思想的體驗,你要跟他碰出火花來了,你就得到了。
一天早晨,汪永泉到楊少侯家的時候,楊少侯還沒起床。汪永泉想,趁老師還沒出屋,先在院子裡走走拳吧,一來溫習這段時間的功課,二來表示自己也算勤奮,沒偷懶。他兩趟拳走下來,自覺渾身舒坦,微汗待出,心中正有些得意,猛聽得屋裡一聲喝:“練的什麼玩意兒?進來!汪永泉嚇了一個激靈,趕緊三步並做兩步進了屋。
汪永泉從楊少侯家回來,滿身塵土,滿臉委屈,其父汪崇祿見狀就問怎麼回事,汪永泉嘟囔著說出事情原委,汪崇祿樂了,說道“小子啊,給我記住了,今後學就學大先生那個核兒!”
楊少侯是個極有個性的人,當時號稱京城太極第一大家。他很少手把手教拳,出手就走勁,讓人直接體會,學員與他搭手往往鼻青臉腫,容易心生怨憤,半途而廢。汪永泉也有鼻青臉腫的時候,但他牢記了爹的話,立志要學大先生功夫的核兒,因此經常自告奮勇給楊少侯做靶子表演推手,從不斷被髮中悉心體會太極內功之奧妙。
汪永泉是我師爺,曾有機緣向楊健侯、楊少侯、楊澄甫父子三人學習太極拳多年。他和我講這些往事的時候,提的最多的話就是“要學那個核兒”。那時我年輕氣盛,並沒有完全領悟,走了很多彎路。這些年我不斷總結、回顧前輩們的教誨,才體會到所謂的“核兒”,其實就是“一接點中求”。
太極拳譜裡有段歌訣,描述了太極拳技擊的身形手法:
手如刀鋸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
千著變化中心在,全在一接點中求。
我師爺說,楊少侯一輩子與人過手,從來都是左手背在身後,右手伸出兩個手指一點,對方就飛出了圈外,多伸出一個手指就算輸。
“手如刀鋸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說的是身形。
年輕人往往容易忽略這個“如”字。手如刀鋸,是比喻我方手如待敵之刃,聽清敵方出勁意圖,敵方蠻拙之力必迎刃而解;如果理解為拿手去砍人鋸人,則是亂動妄動,必為敵所破。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是比喻我方身形靈活,不僵滯、不扎樁,實腿能走,虛腿能抬,時刻聽清敵方勁力,敵方必為我方牽制,如頑童遭戲;如果理解為像猴一樣上竄下跳,則是自尋煩惱,累己傷己。
“千著變化中心在”,說的是心法。
千著變化中心在,很多人理解成“重心在”,以為是要保持重心,大家知道重心越低越穩定,所以一些人的拳架越打越低,幾乎貼地而走,實在令人啼笑皆非。中心在,就是心不散亂,管它對方千招萬變,我方的意圖明確,由心而出。心不散亂,神就不會散亂;神不散亂,形就不會散亂;形自然和諧,勁力就通達所至。
“全在一接點中求”,說的是手法。
接手是一瞬間的事情,兩人過招,一接手,就應該能分出勝負。所謂接手就是接點,接對方的中心點。如果說中心點是對方勁源,那勁端就是對方肢體的末梢;接勁端是為了點勁源,點勁源是為了走勁端,二者互為依託。
點,又分實點和虛點。實點,顧名思義就是實手相接時,點問對方的勁力,再作判斷和反應。虛點,又稱空點或神點,是一方功夫達到相當境界的時候,還未與對方接手,就用意或神點住對方,一旦得機得勢,直接出手指出勁的方向,或甩手不要,對方身體失中,必然躍出或撲跌。
一接點中求,求的就是一個靜字。那段歌訣中,“手如刀鋸”,求的是靜;“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求的是靜;“千著變化中心在”,求的是靜;“全在一接點中求”,求的還是靜。至於發人的遠近、高低、輕重,則完全要看當時的機緣條件,切不可一概而論。
兩人過手,動中求靜是萬能。心不散亂,心手合一,彼此之勁不混合,才能靜中生動。生動則靈,靈則巧,巧則近化。楊少侯身材瘦小,神色清秀,似無縛雞之力,卻能將太極修入化境,獨承浩瀚威名,原來就在於內心的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與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與圖片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刪除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