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我對共享經濟的評價,從社會學角度來說,這是人類發展中不斷尋求改善幸福指數與社會矛盾的產物;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共享經濟是消費升級中便利化的產物;從科學角度來說,它屬於起點低、易滲透的“廉價”技術應用。
因此,我對共享經濟的總體評價是正面的,尤其是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以後,消費領域的開拓和創新需要這樣的力量源泉。所以你會看到,十幾年下來,各種共享——網約車、共享雨傘、共享(電動車、汽車、單車)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這裡面拿出一樣最具代表性、也最失敗的案例來說,即共享交通中的共享單車,這是前幾年風靡全國的出行方式,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你可以看到滿大街的都是五顏六色的車子。
可惜的是,過了幾年倒閉的企業比比皆是,要知道巔峰時有超過20多家共存,如果說是因為市場競爭殘酷,還不如說是自己把自己玩死,因為他們死法如出一轍——退不了押金。
要說剛開始的共享單車是一個烏托邦,那一定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從簡單的盈利模式中嗅到利益的氣味,這是資本家的本能,網約車的成功給了這些大佬們無與倫比的自信。
所以在高速發展的時候,只要你有一個好的創業規劃書,資本家再為你打造一個品牌,你的生意就能上線,即便是現在苟延殘喘的ofo也是如此。
要說現在悽悽慘慘慼戚是什麼原因,想必也是眾說紛紜,但有兩個核心原因必定是繞不開的:1、無底洞的成本;2、神秘的押金。
前者主要體現在維護成本,在新車投入市場不到1周,你會發現真正黑窟窿是維修成本,你可以說是消費素質,也可以說是經營策略,但市場就是如此,因此我們在城市的很多角落看到了“墳墓車場”。
根據市場調研,這部分的支出佔總支出的比例在25%-50%之間,再結合個分項,對比下來,維修成本竟然是燒錢大頭。
介於此,又有多少資本願意持續提供子彈?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淘汰。。。
後者說到神秘兩個詞,是因此沒有一家企業公佈押金的去向,雖然有部分企業說押金在專門的機構存放了,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懷疑很可能是用於了拆東牆補西牆,這就有了退押金的困難。
例如ofo稱車子的成本在330元左右,按照2017高峰時期的採購量計算,採購費用大約在6億元左右,差不多是180萬輛,其月活躍使用者在2700萬左右,按照每次2元收入計算,每個月差不多有5400萬的收入,年化收入在6.5億,再去掉維修成本大約為2億,一年下來是虧錢的,如果不拿押金扛,就沒有辦法維持,資本都是“智慧的”,不會沒有止境的輸血。
在維修成本和押金退還壓力之下,越來越多的“車企”走向滅亡,疊加上行業內卷,不論是在不擇手段的爭客戶也好,還是比耐力,最終結果就是現在僅剩的單車企業寥寥無幾,而且仍在虧損。
單車的顫顫巍巍,讓我想到現如今各個場所必備的充電寶,這玩意與之何其相似,租賃經濟、盈利天花板、資源浪費等等無不在上演昨日的一幕幕場景,短期的資本效應,長期的品牌依託活生生就是“改版單車”。
但行業邏輯卻凸顯出了這玩意生生不息:
其一,消費需求——中國的共享充電寶行業於2014年興起,2017年開始大規模擴張。基於人們對智慧手機依賴產生的電量焦慮,共享充電寶擁有消費端持續上升需求,賽道空間大且競爭激烈。艾瑞諮詢調查顯示93%智慧手機使用者在離開家或辦公室時有給移動裝置充電的需要。
其二,盈利多元化——無論是直營、服務商還是代理,共享充電寶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再加上絕大部分使用者可以免押金使用,增加了使用者肚餓粘性。
其三,產業鏈完整,得益於電子行業產業鏈在中國的全具備以及低要求,在投入市場的效率以及成本維護都比較低。
當然,共享充電寶也並完全沒有後顧之憂,第一大憂慮就是隨著手機電池行業技術的發展,手機帶電時長越來越長,市場空間從長遠來看有壓縮的風險。
第二大憂慮則是內卷問題,目前從市佔率來看,怪獸、街電、小電、來電、美團是主要參與者,儘管全國大部分地區格局暫定,但由於整個市場沒有閉環,因此內卷的最大威力還沒發揮出來,一旦擴張結束開始收尾,誰能引領風騷又是一個問題,當然說到最好還是資本角逐。
最後一個憂慮是核心,即成本端承壓較大,制約企業盈利能力提升:
成本方面,共享充電寶對站點位置要求較高,站點多設定在大型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場所以及醫院、火車站等人流量較大、停留期超過1小時的場所,因此入場費肯定免不了的,而且賺了還得與商戶再分。
目前入場費持續上漲,一些熱門地點部分場所入場費已經漲至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疊加商戶對收入的分成要求不斷提高,共享充電寶行業運營成本不斷上升。
盈利方面:成本上升趨勢出現的同時,但收入卻無法持續提高,畢竟作為消費終端的客戶實質上有很高的議價權,若是漲價幅度過大、過高的費用必將導致客戶消失,因此這類企業無法無限制轉嫁成本,所以長久來看企業淨利潤率會很低,不利於企業擴張。
最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商業不變的法則,新興事物從成長到成熟最殘酷的莫過於此,充電寶相比於共享單車最大的優勢在於各企業落位比較順利,行業結構更加健康,至於誰能笑到最後,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