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國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傷亡數字如何一直是個謎。以至於一些西方媒體故意誇大事實,誤導世人。那麼,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
建國初期中國軍隊多達540萬人
新中國剛剛立國時,解放軍總兵力有460萬人,至翌年(1950)5月結束在大陸上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時,全軍總兵力增至540萬人。其中陸軍共有15個兵團、57個軍,以及大量地方部隊。
1950年5月,中共中央曾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實行大規模的復員工作,以促進經濟恢復。至1950年10月,解放軍全軍兵力已經減少到460萬人。
東北邊防總兵力26萬人
1950年6月下旬朝鮮內戰爆發,其後僅兩天,美國即宣佈出兵朝鮮和臺灣。為了保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並準備在必要時援助北朝鮮,1950年7月7日,周恩來主持召開國防會議,決定從中南軍區(即原第四野戰軍)抽調3個精銳軍,即第38、第39、第40軍到中朝邊境,連同原在東北的唯一1個軍一第42軍,組成東北邊防軍。東北邊防軍的總兵力26萬人。
1950年10月初到18日,毛澤東等最高領導層經過近20天反覆研究,最後決定不以國家宣戰的形式,而以“志願軍”名義派部分軍隊入朝鮮作戰。由於以“志願軍”名義,給統計投入戰爭的兵力造成一定的困難。
從原則上講,跨過鴨綠江的部隊都歸“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指揮,中國入朝的兵力應該以此計算。可是志願軍的一些後方單位及空軍部隊還留在國內,是“抗美援朝不過江”的志願軍。
同時,並不歸志願軍司令部指揮的少數單位,如解放軍東北軍區的一些支援單位也經常進入朝鮮。這樣,會給精確統計中國入朝兵力數量帶來麻煩。
有鑑於此,只好以志願軍司令部管轄下的單位來計算中國入朝軍隊的數量。
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兵力共30萬人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部隊正式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先頭部隊的1個團則於10月16日最先過江),到10月底為止,第一批部隊6個軍全部入朝。
這6個軍是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軍(每個軍3個步兵師),共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連同後勤部隊7000人,全部兵力的總數為30萬人。
1951年10月,解放軍總兵力擴張到611萬
中國出兵朝鮮後,中共中央因擔心戰爭擴大,國內也停止了復員,重新進行了擴軍。到1951年10月,解放軍全軍數量達到611萬人。
中國在朝參戰兵力的增減
中國軍隊入朝到1951年6月,朝鮮戰場上交戰雙方進行了拉手風琴式的一進一退的運動戰。由於作戰規模擴大和補充兵員的需要,中國國內不斷增派部隊進入朝鮮。
1950年11月上旬,為準備進行第二次戰役,中國國內又增調了一個兵團(第9兵團)入朝。
第9兵團下轄第20、第26、第27軍,是原第三野戰軍的部隊。至1950年11月上中旬,中國入朝參戰的部隊為9個野戰軍(包括30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一個高射炮團、4個工兵團,全部兵力45萬人,其中作戰部隊38萬人,後勤和支援部隊7萬人。
又1951年1月初,志願軍發起了第三次戰役。當時志願軍可以參戰的部隊共6個野戰軍(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軍)共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共23萬人。後勤支援部隊10萬人。第9兵團在長津湖的冰天雪地中苦戰後所餘的9萬人在朝鮮的咸陽、元山一線休整。這時中國在朝兵力總數約為43萬人。
1951年6月,中國在朝鮮總兵力達到95萬人
1951年1月至4月間,“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進行了反攻,重新奪回了漢城。
為了扭轉戰局,中國國內又向朝鮮戰場增派了部隊,2月間派出了19兵團(原華北軍區的部隊,下轄第63、第64、第65軍)入朝,4月間派第3兵團(原西南軍區即第二野戰軍的部隊,下轄第12、第15、第60軍)和中南軍區的第747軍入朝,並將前一階段作戰中損失較大的第50軍、第66軍撤回國內。
至1951年6月中旬,屬中國人民志願軍建制的中國在朝兵力總數,已達到95萬人,全部系陸軍部隊。其構成是:作戰部隊77萬人(3個兵團、14個野戰軍、42個步兵師、8個地面炮兵師、4個高射炮師、11個工程兵團、1個公安師)。當時朝鮮人民軍經過擴充,總兵力達到34萬人,編為6個軍團。
1951年6月,因朝鮮戰場的形勢已成僵局,在準備談判的同時,為改變戰場形勢,中國國內又派出一個兵團(第20兵團,下轄第67、第68軍)及剛剛完成休整的1個軍(第50)軍入朝。9月間又派出1個規模較小的兵團(由綏遠國民黨起義部隊改編的第23兵團,直轄2個軍4個師)入朝修築機場。至1951年10月,中國在朝鮮部隊數量已有110萬人,達到戰爭開始後的高峰,其中有作戰部隊4個兵團、17個野戰軍、52個步兵師,另有8個地面炮兵師、4個高射炮兵師、4個坦克團、1個摩托化步兵團,共84萬人;後方支援部隊有6個後勤分部、4個鐵道兵師、1個公安師、14個工程兵團共22萬人;還有擔任修築機場任務的1個兵團(第3z兵團),共2個軍4個師4萬人。
在中國境內的空軍五個師
自1951年9月起,以中國國內為基地的志願軍空軍5個師,連同地勤人員共2萬餘人也歸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指揮,不過這些部隊除飛行員在執行飛行任務時進入朝鮮上空外,都在中國境內。
1951年底,中國軍隊總數高達626萬,軍費佔國家全年財政支出的48%
1951年H月,鑑於朝鮮戰局穩定,透過談判解決戰爭趨勢已經明朗,解放軍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精簡。當時全軍總數已達626萬人(包括以志願軍名義在朝鮮的部隊),軍費開支已佔國家全年財政支出的48%,負擔相當沉重。
因此,中央軍委決定將國內部隊精簡一半左右,在朝部隊也減少20萬人。
1952年1月中國以志願軍名義在朝部隊的總數量減少到90萬人。下屬的部隊共有4個兵團、17個野戰軍,共51個步兵師,8個地面炮兵師、4個高射炮兵師、4個鐵道兵師、1個公安師,還有5個後勤分部。
1952年秋天,中國為使更多部隊獲得作戰經驗,從國內又調了3個野戰軍(第23、第24、第46軍)入朝,替換由朝鮮回國的4個軍(第20、第26、第27、第4軍)。15年1月間,因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中國領導層擔心美軍可能在朝鮮東西海岸登陸,因此又向朝鮮增派了第二批輪換入朝的4個軍(第1、第16、第23、第54軍),準備輪換回國的4個軍除1個軍(第39軍)外,也暫時留在朝鮮。
全軍大比例參與
共入朝25個野戰軍(79個步兵師),佔全軍34個野戰軍(109個師)的73%;共入朝16個炮兵師,佔全軍23個炮兵師的67%;共入朝10個鐵道兵師,佔全軍10個鐵道兵師的100%;共入朝2個公安師,佔全軍17個公安師的12%;共入朝12個空軍師,佔全軍23個空軍師的52%;共入朝10個坦克團,佔全軍18個坦克團的55%。
解放軍作戰部隊大部分輪流入朝鮮作戰
由上述可見,儘管出兵用的是“志願軍”名義,解放軍的大部分作戰部隊都輪流入朝參戰。志願軍司令部,其實也就是解放軍在朝前線指揮部。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曾開玩笑說:“什麼志願軍!我就不是志願的,是上級派我來的。”
在朝鮮戰爭中投入的上述建制部隊,按其進入朝鮮參戰時的兵力計算,總共有190萬人,但是在戰爭期間上述部隊不斷出現死亡、負傷、失蹤、患病等減員現象,中國國內又先後抽調了40萬以上的補充兵員入朝,在戰爭期間補入這些部隊。按此計算,戰爭期間中國先後進入過朝鮮境內參戰兵力的數量,總共在230萬人以上。
中國300多萬人參加朝鮮戰爭
戰爭期間,以中國東北為基地的中國空軍還先後有12個師,共5.9萬名地勤人員和672名飛行員先後參戰。中國國內在朝鮮戰爭期間,還派了大批民工入朝擔負人力運輸、鐵路公路的修築、倉庫保管等後方勤務,其數量在整個戰爭期間先後有60萬之眾。這樣,如果將中國的參戰軍人和民工總數加起來,則共有300餘萬人參加了朝鮮戰爭。
中國在朝鮮傷亡的真實數字
對於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傷亡,美國在戰時曾公佈過其估計數,認為共條傷中國軍隊92萬人,連同北朝鮮軍隊在內則共殺傷中朝軍隊142一150萬人。這一數字被許多西方書籍,及一些香港書刊廣泛引用誤傳,其實這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戰果。
根據現在最為準確的陣亡統計和醫院接受傷員的統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損失是:戰鬥和事故死亡共11.14萬人,負傷共38.3萬人。
此外還有45萬人因患病先後入院治療。近年來,中國由以上數字而計算公佈的戰爭損失卻有所不同。有的統計只計算陣亡數加上傷員入院後不治而死的2.1萬人,得出死亡人數13.3萬人的數字。此外,計算傷員時將事故負傷、凍傷、重複負傷住院和輕傷未住院者除去,得出戰鬥減員共36.6萬人的數字。上述統計雖然有一定道理,卻並不全面。
15.2萬中國軍人在朝鮮戰場死亡
在朝鮮戰爭中,除了戰場陣亡和醫院內傷重死亡外,還有因病死亡,也算作抗美援朝戰爭烈士,戰爭期間因病死亡者l.3萬人,這一數字與陣亡、事故死亡、傷重死亡相加,共14.85萬人。然而這一數字仍不全面。因為戰爭期間中國軍隊還有2.56萬人失蹤。
失蹤人員中有2.17萬人被美軍宣佈為戰俘,還有近4000名下落不明者,應被認為已在戰俘營或在戰地死亡。加上這一數字,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總死亡數字,當為15.2萬人。
朝鮮戰爭中中國軍隊負傷萬人的數字,但這只是接受治雖然醫院有38.3數。這一數字並非都是戰鬥負傷,還包括事故傷和凍傷,而且還包含著重複計算(如一個人先後兩次負傷,就算為負傷2人)。如果按戰鬥負傷減員的確切人數算,則只有23萬人左右。
中國出兵朝鮮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是同對手相比並不算重。在戰爭中,據美軍宣佈“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戰鬥傷亡共46萬人(其中美軍戰鬥死亡3.3萬人,戰鬥負傷10.3萬人,加上傷重死亡和事故死亡,美軍在朝鮮共死亡5.42萬人,)其中又有2/3系中國軍隊造成。
如此看來,僅就戰鬥傷亡而論,雙方基本相差不多。而在戰爭中,美軍的火力強度是中國方面的十幾倍(美軍投射彈藥共330萬噸,中國消耗彈藥共25萬噸),其它技術條件也佔有絕對優勢。由此可見,中國軍隊有著相當高的戰鬥技巧。
中國直接戰費20億美元,加上間接戰費共33億多美元
在朝鮮戰爭中,中國消耗了直接戰費62億元人民幣(按當時比價可折20億美元),如加上間接戰費則在百億人民幣以上(合33億多美元),其中對蘇聯的武器欠款為人民幣30億。
相比之下,美國在戰爭中直接戰費超過200億美元,加上間接戰費則達600億美元。
中國軍隊從朝鮮逐步撤退的數量統計
朝鮮停戰協定簽定後,中國領導層即決定隨著朝鮮局勢的穩定逐步撤出中國在朝部隊。從1953年7月下旬朝鮮停戰後到同年12月底,中國從朝鮮撤出了5個軍(第40、第60、第63、第64、第65軍),以及部分炮兵、鐵道兵、工程兵等支援部隊。
1954年內,中國從朝鮮撤出了4個軍(第12、第15、第47、第67軍)另一個步兵師(第33師),以及剩餘的鐵道兵,多數炮兵和高射炮兵。1955年內中國又撤出了4個軍(第24、第46、第50、第68軍)。
經過逐步撤軍,到1956年初,中國在朝鮮部隊只剩下志願軍司令部機關、1個兵團機關(第19兵團司令部)、5個野戰軍(第1、第16、第21、第23、第54軍)、3個地面炮兵師、l個高射炮師、3個坦克團、4個工兵團、4個汽車團和2個後勤分部,總兵力約25萬人。對這些部隊,中國領導人原定於1956年內便將其全部撤回中國境內。
1956年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後,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尤其是出現了波蘭和匈牙利事件,中朝兩國領導人擔心美國會乘機在遠東製造事端,因此當時共同決定推遲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撤退。
進入1957年後,國際形勢又趨於穩定。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莫斯科出席各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時,同正在蘇聯參加會議的金日成見面,主動提出在1958年內可將留在朝鮮的志願軍部隊全部撤回中國。
根據毛澤東、金日成商議的撤軍決定,1958年2月19日周恩來訪問朝鮮,具體同北朝鮮領導人商討了撤軍的步驟和一些具體問題。在1958年內,中國志願軍分三批,從3月間到抗美援朝8週年紀念日——1958年10月25日全部完成。中國在朝的志願軍司令部機關及第1、第16、第21、第23、第54軍及炮兵、坦克兵等21萬人全部回到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