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經成為歷史,在過去的一年裡,感謝您對我的支援鼓勵和幫助。今天我們這期節目將回顧一下過去一年裡世界軍情主要熱點,對2021年世界軍事發展的特點進行一個首要的梳理。
回顧2021,世界軍情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首先,世界仍不安寧,地區衝突此起彼伏,戰火瀰漫全球多個熱點地區。
一是巴以之間爆發新一輪激烈衝突。從今年4月開始巴以之間持續發生衝突,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加沙地帶邊界的局勢急劇惡化。哈馬斯從加沙地帶不斷向以色列定居點發射火箭彈,以色列則還以顏色,立即實施斬首行動,動用了特工、特種部隊和無人機,聯合在加沙市和南部汗尤尼斯市等地開展定點清除行動,襲擊了哈馬斯在加沙的總部,殺死了數十名哈馬斯高階戰地指揮官。衝突一直持續到了5月20日,巴以雙方才簽訂了停火協議,不過協議簽署後,雙方仍有零星衝突。今年的巴以衝突是自14年加沙戰爭以來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最猛烈的交火,突顯了巴以矛盾的複雜性和對中東局勢的破壞性。
二是敘利亞內戰仍在繼續。總體而言,今年敘利亞局勢呈現出局勢明顯好轉的趨勢。儘管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加大對敘制裁,但敘政府頂住壓力,持續關注社會治安、抗擊疫情、恢復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其控制區內的社會秩序基本恢復正常。然而,敘利亞仍然沒有能夠完成國家統一,土耳其仍然佔據敘利亞阿夫林地區;伊德利卜的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土耳其的支援下仍在負隅頑抗,戰事時有發生;庫爾德武裝仍然控制大片東北部領土。不僅如此,外部勢力持續干涉敘利亞內部事務,美國仍舊維持敘利亞軍事存在,加大對敘利亞制裁力度,並以打擊伊朗支援民兵組織為由,多次發動對敘利亞的突襲行動,而以色列對此更為積極,對敘利亞的突襲力度相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代理人戰爭是否會在敘利亞進一步發展值得關注。
三是葉門內戰愈演愈烈。今年年初,從14年持續至今的葉門內戰出現了一絲和平的曝光。在聯合國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代表的主持下,葉門政府與胡塞武裝戰俘交換協議執行情況監督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約旦首都安曼舉行,衝突雙方就戰俘交換協議的執行情況和後續行動再次進行磋商。然而,從今年2月開始,胡塞武裝對沙特主導的多國聯軍和葉門政府軍控制的中部戰略要地和油氣產區馬裡卜省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目前葉門胡塞武裝已經佔領了該省大部分地區。葉門內戰的持續也引發了外部勢力的關注和介入,沙特主導的多國聯軍自11月起,多次空襲了胡塞武裝控制下的葉門首都薩那和其他軍事目標,而胡塞武裝則對沙特境內的目標也實施了打擊行動。葉門內戰有愈演愈烈之勢。
四是納卡地區仍有零星衝突。2020年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圍繞納卡地區爭端爆發了激烈衝突,最終在俄羅斯斡旋下,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俄羅斯三國領導人於2020年11月9日簽署宣告,宣佈納卡地區實現停火,俄羅斯在納卡地區部署維和部隊。然而停火協議並沒有解決兩國的矛盾,更沒能熄滅納卡地區的戰火。今年11月至今,雙方又多次爆發武裝衝突,造成數10人傷亡。在外部勢力的干預下,兩國圍繞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的爭鬥恐將長期化、複雜化。
五是烏克蘭邊境衝突一觸即發。澤連斯基上臺後,美國加大了拉攏烏克蘭的力度,不斷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出售先進武器。在美國的鼓動慫恿下,澤連斯基政府以為有了美國的支援自己肯定可以解決東烏問題,於是開始向東烏增兵,這才導致了俄羅斯持續向烏克蘭邊境地區增兵,引發了這次烏克蘭邊境危機。一方面,俄羅斯以演習為名持續增兵烏克蘭邊境地區,目的很明確就是威懾烏克蘭政府軍不要輕舉妄動,迫使其取消奪回東烏克蘭頓巴斯地區的計劃。另一方面,美國和北約聲稱俄羅斯有意入侵烏克蘭,並以此為由加大了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力度,並聲稱要對俄羅斯實施更加嚴厲的經濟制裁。烏克蘭邊境緊張的局勢一直持續至今,雖然俄羅斯釋放出了善意,近期已經主動從邊境地區撤回了一萬人的軍隊,但是大國博弈下的烏克蘭局勢其實並沒有多少改善的餘地。
六是在非洲也是戰亂不斷。在非洲東北部,自去年11月衣索比亞陷入內戰以來,不僅政府軍和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持續發生激烈交火,周邊國家厄利垂亞、蘇丹和埃及也都不同程度的捲入戰事,衣索比亞軍隊甚至和支援提人陣的蘇丹軍隊在邊界也發生了激烈衝突,再加上域外勢力也有心角逐非洲之角的影響力,衣索比亞內戰一時之間難以結束。此外,蘇丹、馬裡、查德、幾內亞等國在2021年也接連陷入亂局。
七是阿富汗局勢持續惡化。美軍撤出阿富汗直接導致了塔利班推翻阿富汗政府,然而塔利班掌權之後並沒有能給阿富汗帶來和平與穩定,相反阿富汗局勢在一年中持續惡化,面臨著嚴重的人道主義和經濟危機。2021年4月14日,美國總統約瑟夫·拜登宣佈駐阿富汗美軍將於2021年9月11日前撤出。8月30日,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齊宣佈,美軍已完成從阿富汗撤出的任務。美軍的倉皇撤離,直接導致了塔利班捲土重來,並迅速重新佔領了喀布林,推翻了美國扶植的阿富汗政府。只不過重新掌權的塔利班並沒有給阿富汗帶來繁榮穩定,相反由於美國加大了對塔利班的制裁力度,並凍結了阿富汗中央銀行90多億美元海外資產,阿富汗外匯緊缺,物價瘋漲。阿富汗面臨嚴重的經濟和人道主義危機,瀕臨災難邊緣。此外,美國撤軍引發阿富汗及周邊地區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強勢反彈,構成阿富汗安全環境最重要的威脅。
第二,美國繼續推行大國競爭,調整軍力部署,持續圍堵遏制中俄。
拜登上臺後,仍然奉行的是對俄羅斯和中國的強硬態度, 大國競爭的對抗與博弈不斷升級。
一是積極拉攏盟友共同圍堵遏制中俄。拜登上臺之後,確立了修復與盟友關係,以重組民主聯盟共同應對大國競爭的挑戰,藉此重新奠定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在歐洲方向,美國以建立基於共同價值觀的“新民主聯盟”為抓手,力圖最大限度地修復被特朗普搞得一團糟的美歐關係,企圖形成在歐洲方向共同圍堵俄羅斯的戰略態勢。為此在軍事上,美國向德國出售5架P-8A反潛巡邏機,暫停從德國撤軍、取消美駐德部隊2.5萬名軍人的上限、增加部署500名駐德軍人,重啟駐德第56炮兵司令部。另外,美還透過在波蘭部署陸基“宙斯盾”系統、在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舉行“快速反應”聯合演習,增加在“新歐洲”國家的軍事部署。在印太方向,拜登政府繼續推進特朗普時期確立的印太戰略,持續加大軍事圍堵遏制中國的力度。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為了拓展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合作伙伴,構建更加堅實和廣泛的盟友體系,美國不再滿足於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傳統地區國家,將目光投向了印太地區以外的國家。9月,美英澳達成了構建“奧庫斯”(AUKUS)安全體系的協議,這是繼《澳新美安全條約》(ANZUS)、“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和“五眼聯盟”(FVEY)之後美國構建的又一個重要防務體系,也是進一步深化“印太”地區影響和主導地位的又一重要舉措。美國還透過在澳大利亞測試高超音速導彈、試驗“忠誠僚機”,在日本演練“火箭炮游擊戰”,更新“對朝作戰計劃”等,加強與域內國家的軍事聯盟與合作。
二是武裝盟友,強化軍事存在。一方面,美國加大了對中俄周邊盟友的軍事援助力度,透過武裝盟友的方式鼓動慫恿中俄周邊某些國家充當美國全球霸權戰略的馬前卒。2021年美國和中俄周邊的國家和地區達成了多筆軍售協議。僅和澳大利亞就簽署有價值35億美元的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16.5 億美元的 12 架 MQ-9B 武裝無人機系統、總值超過 19.4 億美元的CH-47F "支奴幹"運輸直升機和最新型"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等裝甲裝備等數筆軍售大單。而美國對臺灣地區的軍售也高達54億美元,包括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增程型距外陸攻飛彈、F-16新式偵照莢艙、野戰資通系統、MQ-9B無人機、等魚叉飛彈岸置防衛系統多款先進武器。在東歐,美國不僅承諾要向烏克蘭提供包括人員培訓、武器轉讓在內的總額約為4.6億美元的援助,而且承諾要向烏克蘭提供F16戰機和標槍反坦克導彈等先進武器。日前,美國國務院還批准了一筆向立陶宛政府出售“標槍”反坦克導彈系統的交易,而這筆交易價值高達1.25億美元。美國在賺取鉅額的軍火利潤的同時,也給這些小盟友們撐腰打氣,使他們能夠還好的為美國充當反華遏俄的炮灰。
另一方面,美國加強了在中俄周邊的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存在。在俄羅斯方向,美主導北約年度最大規模軍演——“歐洲捍衛者2021”;在拉脫維亞舉行“高機動火箭炮系統”快速部署演練和北約城市作戰演習;在黑海舉行“海上微風2021”聯合軍演和戰略轟炸機加油演練;增加對烏克蘭軍援力度,向其提供先進防空系統、反艦和反坦克導彈、作戰支援系統和戰術打擊系統。俄方情報顯示,相較2020年,美在俄邊界附近空中偵察活動增加了1倍,海上偵察活動增加了50%。在中國方向,美透過雙邊、多邊演訓活動,在亞太地區保持高頻度、常態化軍事存在。美軍不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四國安全機制”“奧庫斯”聯盟等區域集團框架內,舉行“馬拉巴爾2021”“護身軍刀2021”“東方之盾”“太平洋格里芬2021”等演習。還將戰略轟炸機降落印度班加羅爾,將第7艦隊驅逐艦數量增至11艘,在關島測試並部署以色列“鐵穹”防空系統,一次性部署26架F-22A隱身戰機,驗證新型作戰概念,並恢復美菲《訪問部隊協議》。目前,至少60%的美海軍部隊已部署至亞太地區。
三是攪動爭端,擾亂中俄周邊安全形勢。2021年,美國為達到遏制中俄的戰略目的,持續在中俄周邊惹是生非。在歐洲方向,美國及其北約盟國在靠近俄羅斯邊境的地區動作頻繁,對抗與博弈不斷升級。美國多次派出包括B-52、B-1B在內的各型戰略轟炸機靠近俄羅斯黑海、波羅的海和北極等地區進行密集活動,在美國舉行的核演習中,戰略轟炸機距離俄國境最近時只有20公里。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也多次宣稱要阻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表示不排除採取軍事幹預的可能性,包括髮動核打擊。此外,美俄圍繞北極、太空、網路、間諜、軍控等問題的爭奪也日趨激烈,危機失控甚至爆發衝突的風險不斷上升。在印太方向,危機衝突風險同樣在不斷上升。作為特朗普政府為數不多的“戰略遺產”,拜登上臺後,繼續深化所謂“印太戰略”,從而使得中美戰略競爭態勢繼續升級、地區熱點爭端持續發酵,我周邊安全環境面臨嚴峻挑戰。6月8日,美印太司令部以加強導彈防禦、尋求為美軍提供更強大的前沿基地為由,要求國會在其軍費預算中增加10億美元,以對抗地區競爭大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並提出要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一支永久性的海軍特遣部隊。
11月29日,美國防部發布“2021年全球態勢評估”,專門提出要在“印太”地區開展與盟國和合作夥伴更多的合作,為軍事夥伴關係活動尋求更大的區域准入能力。與此同時,美國還在我周邊特別是南海地區頻頻挑釁,實施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更為嚴重的是,美國一年以來頻打“臺灣牌”,搞小動作,打擦邊球。今年6月6日,一架美軍C-17戰略運輸機著“贈送疫苗”的外衣,搭載3名美國參議員降落在臺灣桃園機場。7月15日,一架美軍的C-146運輸機,以給美國在臺協會運貨為名義,再次降落臺灣機場。7月19日美軍再次故技重施,使用一架c-130軍用運輸機打著運輸“私人包裹”的旗號降落臺北桃園機場。當地時間12月15日,美國參議院以壓倒多數投票通過了《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該法案不僅批准了高達7700億美元美國軍費支出,而且提出了 “支援臺灣防禦”的條款,再次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美國這一連串的行動,顯示美臺勾連加劇,臺獨勢力挾洋謀獨的步伐加快,對臺海局勢的穩定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第三,世界和平的力量在不斷增長,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2021年,雖然大國博弈複雜加劇,國際力量加快分化組合,地區熱點此起彼伏,然而世界軍事安全形勢在區域性動盪中保持了大局穩定,國家間大規模衝突或區域性戰爭等不可控事態並未出現。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歸功於世界和平力量的不斷增長,有效遏制了霸權主義國家發動戰爭的圖謀,保證了全球的和平與穩定。
一是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壯大成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回顧2021,中國軍隊一大批新型武器裝備頻頻出鏡,折射出中國軍隊全力以赴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的步伐。15式新型輕型坦克、遠端箱式火箭炮、直-20直升機列裝部隊,首艘國產航空母艦、075兩棲攻擊艦、055萬噸驅逐艦下水入役,殲-20飛機、殲-16飛機、殲-10C飛機代次搭配、形成實戰能力,東風-17導彈、東風-26導彈等批次裝備,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軍事力量的增強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堅強的戰略支撐。
二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發展成為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的重要因素。2021年,在中俄領導人的親自引領下,中俄關系兩國關係呈現出更加緊密的戰略協作態勢。特別是在軍事領域,中俄軍事合作務實高效取得豐碩成果。2021年,中俄防長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防長會議期間舉行了會晤,繼續保持兩軍高層密切互動。中俄兩軍還舉行了機制化的聯合演訓,包括“西部·聯合—2021”演習、“和平使命-2021”聯合反恐軍演、“海上聯合-2021”演習和首次海上聯合巡航等,充分體現兩國軍事合作高水平發展態勢。中俄兩國防長還簽署了2021年到2025年兩國軍事領域合作發展路線圖,同意在未來5年內擴大軍事合作。顯而易見,中俄兩國在軍事上的密切合作對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形成強大的制約力量,成為了世界和平發展程序中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三是絕大多數國家對於和平與發展的追求成國了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根基。2021年,雖然美國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慫恿鼓動中俄周邊國家共同圍堵遏制中俄。不過絕大多數國家依然保持著戰略清醒,不為所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中堅力量。甚至不少美國的盟友也能看清形勢,明確表態不會站隊美國,對抗中俄。面對即將到來的2022,希望世界和平的力量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增長和壯大,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能夠保持持久的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