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3日,印度媒體對中國海軍在2021年收穫的“成績單”發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感嘆:
“誰也想象不到,在疫情仍未全面散去的2021年,中國海軍卻開始自己非凡的進取程序,全年總計新接收的各型別艦艇噸位高居17萬噸”。
一年新服役的艦艇總噸位達17萬噸,可能很多人對這一資料並沒有什麼直觀的感受。據權威資料顯示,老牌海軍強國“大英帝國”的皇家海軍的總噸位約為43萬噸,西班牙為22.5萬噸,而同樣實力不俗的韓國海軍為21萬噸。
如果把過去一年中“暴兵”新增加的17萬噸艦艇單獨拿出來,其噸位數可以排名全球第11-15名之間,相當於一箇中等規模歐洲國家的海軍。某家英國智庫曾於3年前對西方國家發出“預警”說,中國2014-2018年總計5年時間中建造、下水的艦艇總噸位和整個英國海軍體量相當,實現對法德海軍的超越。
由此看來,英國人在預測中國海軍發展速度上還是稍顯謹慎,僅僅是去年一年新增加的17萬噸海軍艦艇,已經足以匹敵“大多數歐洲國家海軍”。如果將此時間跨度延長到5年時間中,其新增多海軍艦艇已經能再建一個“大國艦隊”。
2021年中國新服役的艦艇不僅數量豐富、型別多樣,而且基本上是在“藍水海軍”建軍思想下建造的現代化、資訊化、先進性的海軍艦艇,這其中包括擔當主力的1艘094A戰略核潛艇、2艘兩棲攻擊艦、3艘055導彈驅逐艦、7艘052D型導彈驅逐艦;另有若干艘執行支援、輔助任務的艦艇,包含6艘082II型獵掃雷艦、6艘056A型輕型護衛艦、3艘監視船和1艘電纜鋪設船。
上述艦艇中,不管是排水量高達4萬噸級,一次最多能運載一個加強營的075型兩棲攻擊艦,還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055/052D型導彈驅逐艦,亦或是具有二次戰略核反擊能力的094A核潛艇,都是印度海軍短時間內做夢都難擁有的新裝備。
除了一如往常地吹捧“中國海軍進步神速”外,印媒對於自家海軍“蝸牛式”的發展速度也提出嚴厲批評,直言印度海軍和中國海軍相比“相差甚遠”,不僅軍艦的整體效能差距過大,而且在新裝備服役上一味只會“買買買”,國產化武器過少,沒有後續發展的潛力。
就在最近,印度海軍公佈了自己新一輪的艦載機採購方案,計劃為新的“維克蘭特”號航母搭配上57架艦載戰鬥機。作為備受國際軍火賣家追捧的“香餑餑”,印度人前腳宣佈完自己的艦載機採購計劃,美國、俄羅斯、法國以及印度本國軍火商便蜂擁而至,準備一舉贏得這個來之不易的大單。
法國方面派出了自家的“陣風M”艦載戰鬥機,美國方面自然是F/A-18E/F“超級大黃蜂”出來應戰,俄羅斯派出的代表是早已被印度人熟悉的米格-29K,至於本國軍火商,能拿出來的自然只有“光輝”戰機。
這四款艦載機中,印度國產的“光輝”絕對在第一輪就被淘汰,對於印度國產武器的可靠性,印度人自己心裡最清楚。剩下的三款艦載機分別是當下美俄歐三家的主力艦載機,各有優缺點,但是考慮到印度已經有使用陣風和米格-29K的經驗,因此印度人大機率會在這兩款戰機中“二選一”。但不論是採購俄式戰機還是法國陣風,印度人都免不了被賣家坑。尤其是考慮到法國曾經以2.45億美元單價向印度出口36架陣風,此番印度被宰並不令人意外。
反觀中國航母艦載機的發展歷程,則是我國航空人從模仿到自主研發,從落後到趕超的奮鬥史。國產首款航母艦載戰鬥機殲-15是在借鑑蘇-30的經驗上獨立製造的一種機型,雖然其整體效能不俗,但其氣動外形等仍擺脫不了“蘇式戰機”的影子。而在去年末,國產“海四代”殲-35成功首飛,作為從設計到生產全是“中國範”的先進戰機,它的出現徹底終結了美國F-35在空中稱王稱霸的時代。
印度要想借鑑並學習中國的發展之路,首先要把“獨立自強”四個字牢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