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開始大肆炒作臺海局勢問題,無論是立陶宛事件也好,還是捷克、拉脫維亞乃至愛沙尼亞在臺灣問題上發表不當言論也罷,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而最近美國媒體又開始集中炒作解放軍攻臺問題,1月3日,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就臆測瞭解放軍的攻臺戰術。
該網站認為,儘管大陸075兩棲攻擊艦被稱為奪島“神器”,且有兩艘已經進入服役狀態,而去年12月份解放軍罕見同時出動兩艘航母進行訓練,然而這些龐然大物都是障眼法。美媒認為解放軍若想攻臺,不會動用大型軍艦,這是因為兩岸距離只有不到100海里,在這種情況下海軍艦艇雖然有一定作用,但是決定性裝備並不在於海軍艦艇,而是特種部隊。
按照該媒的設想,在第一階段中解放軍會率先使用“導彈雨洗地”,利用彈道導彈摧毀島內的防空反導陣地、戰機起降跑道、機堡、通訊節點等重點目標。隨後在無人偵察機和巡航導彈的支援下,大量戰術飛機編隊以及轟炸機編隊會長驅直入。這些裝備將佔據絕對的制空權以及進一步“清掃”剩餘的中低價值目標,隨後才是重頭戲。
該媒體認為在攻臺打響之後的24小時內,龐大的運輸機群和直升機群將對臺實施傘降和垂直機降,大陸在最初的24小時內就能部署超過10萬大軍,其中5萬人為傘兵和直升機部隊。一些軍事專家認為,特種部隊以及傘兵部隊可以無視地形,實現多點垂直登陸,這樣可以迅速擴大戰果,特別是面對機場等重點高價值目標。一旦順利搶佔,可讓運輸機源源不斷的投送物資,從而進一步擴大戰果。
該文章認為,當前解放軍一共有450架運輸機可用於部隊投送,而最先進的運20戰略運輸機也可以執行傘降任務。而這些傘兵部隊配備的戰車、高機動車輛以及反裝甲武器可媲美臺軍地面部隊,而解放軍的兩款運輸直升機和兩款武裝直升機將在攻臺行動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文章最終得出結論,解放軍攻臺根本用不到海軍艦艇。
從某些方面而言,《商業內幕》網站發表的文章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以美國為首的個別西方國家集中炒作臺海問題的理由。美媒頻繁炒作“大陸攻臺”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點是製造焦慮,希望島內民進黨當局大量購買美製武器。第二點則是暗示美國不可能介入臺海戰爭,島內的“謀獨”勢力自求多福。
美國透過販賣焦慮,讓民進黨當局採購武器,甚至強塞武器裝備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也有島內網友諷刺,民進黨當局早已成為美國軍火商的錢袋子。民進黨想要的裝備美國不賣,民進黨不想要的破銅爛鐵美國卻以遠高市場價的合同價格強塞給島內。此外,美國的一些政客也不忘向島內的蔡英文當局吹風。此前美國防長奧斯汀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叫囂“確保臺有能力自衛”,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島內民進黨採購美製武器裝備,美國軍火商妄圖藉機再撈一筆。
美國到底會不會派遣軍事力量犯臺?首先從經濟上來說,美國和中國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貿易關係,僅2021年上半年中美貿易總額就達到了2.21萬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高達34.6%,即便相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增長幅度也高達22.8%。特朗普時期妄圖透過增收關稅來削減逆差的目的不僅沒有得逞,反而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在去年上半年的貿易額中,對美出口值達到了1.64萬億元,而從美國進口僅有5706.5億元,順差超過1萬億元。這證明中國對美出口不具替代性,即便拜登持續徵收高額關稅,也只是趴在美國民眾身上吸血,對中國企業影響甚微。經濟上的依賴導致拜登政府必須認真對待中美關係,否則首先受到衝擊的反而是美國。
其次,在軍事能力上,美國也不具備犯臺的條件。儘管近幾個月以來,美國所謂的軍事專家頻繁發表類似臺海衝突美國支援的文章,但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是面對解放軍強大的拒止力量。就連美軍自己都承認,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基地不具備介入的可行性,而美國距離臺灣地區最近的領土則是關島基地,其距離遠超戰術飛機的作戰半徑,唯一具備可行性的是航母戰鬥群。然而面臨的同樣問題是,航母戰鬥群的艦載機無法在反艦彈道導彈的打擊半徑外進行支援,這等於是完全斷絕了美國的小心思。
近幾個月以來,美國媒體以及部分美國官員之所以熱炒臺海話題,大有中美就臺海局勢問題大打出手之勢,本質上就是為了讓西方國家在臺海問題上發聲製造切入點,其主要為美國所謂的“重返亞太”服務。
自特朗普上臺之後,美國的重返亞太開始進入實質化階段,美國的戰略重心也經歷了一系列的重大調整,開始從中東地區轉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軍減少了在中東地區的駐軍,其中一部分被調回美國本土,另一部分則重新部署至亞太地區。在拜登上臺後,原本特朗普時期激進的“對抗”政策變成了所謂的“全面競爭”,但實質上是換湯不換藥,就是希望在亞太地區重新建立美國霸權。這也是美國頻繁打“臺灣牌”的根本原因。
這些所謂的專家學者頻繁挑動臺海局勢問題,很顯然是低估了大陸在臺海問題上的底線以及兩岸統一的決心。如果外國勢力膽敢挑起摩擦甚至介入衝突,那麼迎接的必然是解放軍雷霆般的打擊,所以單方面炒作臺海局勢問題沒有任何意義,也無益於地區的和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