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作為國民黨軍隊的重要常設力量,在大型戰役中的基礎作戰單位,其部隊主官師長、副師長以及參謀長在軍中都有著不低的地位。
根據主次關係,三者所享受的相應待遇有所不同,但究竟這中間的待遇相差多大呢?
首先讓我們一起先根據國軍的配置標準來看一下師長、副師長以及參謀長的配置差別。
在參謀配置方面,師長配有中校參謀一名,副師長配有少校參謀一名,參謀長上尉參謀。
不懂的朋友就要問了參謀究竟是幹什麼的?參謀即在各級軍事機關中參與軍事謀劃、承辦具體軍事業務工作的人員,多由軍官充任。
主要職責是:彙總相關情報,做出相關建議或方案,擬製作戰報告,傳達命令、指示,監督、檢查執行情況,保障主官對部隊實施正確的領導、指揮。
參謀們日常統一歸參謀處管理,同時設定參謀主任一職,日常工作都是在參謀處完成的,這是所指的長官參謀配置指的長官外出的隨行參謀。
副官配置:師長(少校副官),副師長(上尉副官),參謀長(中尉副官)
副官並非部隊中的一官半職,其職責便是專職服務於主官一人,副官日常統一歸副官處管理。同時設定副主任一職。國民黨規定長官副官最高為上校,所以有多有想法的副官會主動要求外放擔任軍職。
汽車配置:正師長(專用轎車與軍用吉普車各一輛),副師長(公用轎車以及軍用吉普車一輛)參謀長(軍用吉普車一輛)
通常師部會配備兩輛轎車,一輛師長專用,另一輛由2個副師長共用,參謀長無權單獨使用轎車,外出只能使用軍用吉普車
警衛配置:師長(警衛排),副師長與參謀長(警衛班)
上述標準,僅僅是國民政府所頒發規定的,但是在實行中,有諸多軍官違反規定,擅自做主進行篡改。享受越級待遇以及淪為各部的家常便飯。
除了在待遇方面三者間若有若無的差別,在另一個最重要的方面,三者間的差別也若有若無。
1937年抗戰初期的國民黨軍隊有除直屬部隊外五個戰區88個師。
但由於國民黨軍隊內部黨派林立,勢力錯綜複雜,大體分為深受蔣委員長器重的中央軍一系,還有以白崇禧、閻錫山等人,各自主導的地方派系等為主。
中央軍的來源一部分是孫中山早期革命時在廣州組織的粵軍,而另一部分則是從黃埔軍校發展而來。
當時蔣介石手中有37個師的中央軍,而地方軍光川軍都有23個師,更別說加上東北軍、晉綏軍等軍隊了。
蔣介石對地方軍雖然利用,但也是十分忌憚的,甚至會藉著剿共和抗日優先消耗地方軍、吞併地方軍,以此儲存和強大自己的嫡系軍隊勢力。
也正是因為這樣盤根交錯的局面,導致國軍這88個師裡有中將師長也有少將師長,就連副師長和參謀長也鮮有校官,最低也是一位少將軍官。
在軍餉的發放上面二者之間的軍餉的差別很大,大體分為嫡系部隊和地方部隊兩種。甚至有時地方軍隊的中將師長都不如嫡系軍隊的少將參謀長。
讓我們先來看看國軍在當時的部隊官兵薪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國民政府試行國難餉章,在軍隊中試行降低官兵薪餉,規定各級軍官、士兵薪餉的數目為(月支元):
上將240元、中將200元、少將160元、上校120元、中校100元、少校80元、上尉50元、中尉40元、少尉30元、准尉24元、上士15元、中士12元、下士11元、上等兵8元、一、二等兵7元,並將節餘軍費用以充實軍需。
雖然聽起來這幾十幾百的並不多,但大家要知道這是在1937年的中國。
據學者陳志讓統計,在當時的四川農村,佔地百畝以上的地主,其平均年淨收入為1068元;佔地五十畝以上的半自耕農,其平均年淨收入為103元。
換言之,在當時的國民黨軍隊中師長、副師長、參謀長的月收入相當於一個擁地50畝地以上的四川地主,這還是拿在“國難薪餉”的情況下。
可能只是單單的比對,不能讓大家清晰地感受到這其中的差別。
那我再來給大家算一筆賬,國民黨軍隊發放的軍餉都是以銀元也就是大洋來結算的。
根據中華民國成立後,於1914年推出《國幣條例》一塊大洋價值相當於七錢二分的白銀,並據學者研究,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購買到44斤的大米,現在的普通大米一般是2元到3元一斤,如果按照3元人民幣一斤來算,那麼一塊大洋相當於現代貨幣的132元人民幣。
這樣一換算,國難時期國民黨軍隊師長、副師長、參謀長他們的月薪,換算成現行貨幣價值大約是兩萬多人民幣。這個薪資對於一個正處於民族危機的國家來說無疑是非常高的了,即使是放到現在也算是一份很可觀的薪資了。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國軍師長、副師長、參謀長都能享受到由國民政府制定的“國難薪餉”,畢竟部隊與部隊間還是親疏有別的。
都知道中央軍是蔣委員長的心頭肉,但是在這中央軍中有3個師不僅只是心頭肉更是心尖尖上的,這便是國軍中著名的3個德械師。
作為國軍精銳,蔣校長的麾下愛徒。德械師們的生活還是很好的,不僅足額髮放戰前標準的薪餉,甚至還會多出幾分。
那時德械師的師長作為嫡系部隊,不僅薪餉足額,甚至校長與一些高官,或默許或示意財政部巧立名目將一些財物以各種補助的形式下發下去。生活起居方面也無一不是小洋樓住著,小汽車坐著的悠閒畫面。
但反觀地方部隊,例如以劉湘劉文輝等人為首的川軍部隊,川軍的部隊待遇在當時中國軍隊中是出了名的差,尤其是對那些拖家帶口的軍人,生活過得尤為艱難。
曾有一名川軍少將副師長,因為沒有錢給兒子準備更好的伙食,只能在兒子住校返家時,給他準備一小罐豬油帶到學校拌飯吃。此事被他的上司楊幹才得知後,帶著100塊現大洋與妻子燉煮的飯菜前去部下家中慰問。
川軍少將參謀長王靖邊曾這樣回憶道:“自己在任參謀長期間,所到手的軍餉,甚至連一個煤油燈都買不起,家中也僅僅只能做到果脯,至於肉基本不吃。”
這便是當時國軍師長、副師長、參謀長等在軍中真實的寫照,軍職也許相同,但是僅僅只是一個派系之別便讓二者間的待遇差距,如雲泥之別般可怕。在這些有形的待遇外,國軍師長、副師長、參謀長的待遇差別還體現在長官的“器重”上。
淞滬會戰時期,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中將師長的孫元良被部署在作戰的一線。
隨著日軍的增援,國軍不得不轉攻為守。為保障部隊的後勤問題,蔣介石足足給了孫元良這位愛徒26萬元的國防工事費,誰知孫元良竟然光明正大的將這筆軍費全部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命令部隊就地取材,將閘北的屋舍與倉庫等一眾廢棄建築改造成臨時防禦工事。這樣改造出來的防禦工事,存在嚴重的質量不合格問題,其防禦能力極差,造成大批守軍葬身於日軍的炮火之下。
淞滬會戰後期,面對日軍的鉗形攻勢,國軍下令撤退,孫元良在從上海撤退時,曾率部花了整整一夜沿著租界轉了大半圈。
發現日本的紡紗工廠人去樓空,孫元良遂派出幾十輛卡車,還有小火輪,將被工廠丟下的幾千包日本棉紗全部搶運到蘇錫常拋售。蔣委員長得知此事後,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的隨口批評了幾句,並未發作。
然而相比之下,另一位國軍師長曾澤生便沒那麼幸運了。
他是雲南人,20歲便參軍革命,成為滇軍軍閥唐繼堯的手下,後又進入講武堂學習,但由於不是嫡系將領,多年來都不受上峰重視,加之沒有錢財供其疏通關係,在一眾國軍將領之中名氣平平。
就這樣“默默無聞”的南征北戰了17年,他才憑藉戰功終於當上了國軍第一八四師的副師長,而他同時期的戰友因為黃埔畢業的出生,此時以升任軍長了。
由此可見曾澤生在國軍之中日子非常難過,更難的是沒有錢,家中生活也因此過得十分拮据。
儘管曾澤生不抽菸打牌玩女人,到手的那點工資根本不夠花、不僅每個月都花得一乾二淨,甚至還要透支,靠妻子變賣嫁妝來補貼家用,生活過得很緊張。
1940年,他的妻子分娩住院,出院時欠兩百塊費用沒有交齊。曾澤生竟然要去找人借錢才能交上住院費,出院後又因為實在沒錢,無力照料正在坐月子的母子,便託人將妻兒送回老家,沒想到的是半路上孩子因故生病早夭。
曾澤生因此受到巨大的打擊,使得當他當上了第一八四師的師長後,就想盡辦法利用身份去做生意賺錢,為此他深感自責,晚年在自己的自傳中仍為此懺悔。
所以其實在國軍師長,副師長及參謀長在軍隊中待遇相差有多大?這其中的尺度可大可小,可增可減,並不固定。
不能說你是中將師長就一定會比少將參謀長的待遇更好,待遇的好壞差別比的不是軍職與軍銜的大小而是內部的派系。
若你是親支近派的嫡系部隊,那自然是好吃好喝好待遇,但若你只是地方部隊的,那麼就只能抱歉了。
這樣一支待遇水平良莠不齊的部隊,怎麼能擔任的起保家衛國的重任,這樣一個看人下菜碟的政府又怎麼能領導國家,被歷史所遺棄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參考文獻
[1]《第二章.薪餉》.海南史志網
[2] 試論抗戰中的川軍:《文史雜誌》.何允中
[3] 《中國國民黨軍簡史》.曹劍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