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約旦這個國家我們應該印象最深的就是它是一個伊斯蘭國家,乾旱少雨,遍地戈壁和沙漠,主要以旅遊為生,這裡曾經戰爭不斷。同時,這裡也是阿拉伯半島的旅客通往敘利亞地區的必經之路,從古至今印度洋各國的商品可以經由這條道路,運到小亞及地中海世界,從大馬士革出發,穿過約旦也可直通埃及,可見約旦在歷史上的真要戰略地位。下面讓我們一同回顧隱藏在戈壁黃沙中,伊斯蘭化之前的古代約旦史,感受那個商業貿易活動頻繁和戰亂的時代。
約旦歷史上屬於巴勒斯坦地區。根據考古發掘研究可知,這裡在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都保持著高度發達的文明,附近最出名的古城就是位於現今巴勒斯坦約旦河谷的耶利哥城聖經中提到的城市—“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繁榮及消失之謎,而真正有記載的約旦古代史要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左右。
在現今的巴黎盧佛爾博物館中儲存了一塊當地的石碑(從貝都因人那裡獲得),即摩押石碑,其中記載的長篇碑文中描述了卡哈的摩押國王米沙的執政歷史,主要包括軍事成就以及城市建築和道路方面的建設功績。而石碑中記載的這位建立豐功偉績的國王,正是聖經中描述的摩押國牧人之王米沙。而關於摩押人的祖先摩押,聖經中記載他是亞伯拉罕的內甥羅得與兩位女兒在逃離罪惡之城所多瑪之後,與長女所生下的兒子,摩押一詞有“父親的後裔”之意。
根據碑上的銘文可以判斷米沙國王和他的臣民說的是早期迦南語。這一地區所使用的通用語言,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後,漸漸開始被阿拉米語取代。在佩特拉建立的奈伯特城王國統治這片地區時期,已經處於阿拉米語統治階段,他們的銘文全都用阿拉米語書寫。在伊斯蘭文明傳到這裡後,徹底被阿拉伯語取代,但從語言學上來說,它們都屬於閃米特語族,據推測他們共同的家園應該在敘利亞的阿拉比亞沙漠。
公元前4世紀晚期的文獻表明,那時的奈伯特人屬於貝都因人,他們不從事農業,而是透過經商獲取財富和其它所需之物,他們是利用當時波斯統治的鬆動,從公元前5世紀晚期左右開始從沙漠地區逐漸滲透到這裡。當他們作為奈伯特人定居下來後,形成了以商業、手工業、農業和傳統遊牧業為基礎的綜合經濟。在奈伯特王國首都雷克姆城周圍有各種顏色的岩石峭壁,其因此而得名(這個名字是他們的自稱),人們利用峭壁上的砂石修建公共建築。
奈伯特王國南方控制範圍內最著名的兩個港口為阿伊拉和盧克·考姆,北方控制地區在公元前84年左右到達今敘利亞的布斯拉,甚至靠近大馬士革,一直到公元一世紀左右這裡都有任命總督。在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滅亡後,他的離去引發了多次繼承者戰爭,最終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塞琉古帝國(首都安條克)和以埃及為中心的托勒密帝國(首都亞歷山大里亞),在王國兩邊形成了敵對拉鋸戰,奈伯特王國得以在他們之間存活下來,一直到公元169年,都得以保持獨立王國狀態。
對於敘利亞和埃及的希臘統治者來說,他們並不急於征服奈伯特人,相反對他們從事的事務非常感興趣,渴望透過他們控制阿拉比亞的商業貿易,而對於猶太人來說,他們則亦敵亦友。到公元前63年,羅馬人征服敘利亞地區,以及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後,羅馬人初期同樣實施了與塞琉古和托勒密同樣的策略,但在羅馬帝國逐漸穩定後,他們漸漸失去了獨立權,淪為羅馬的屬國。在奈伯特王國末代國王統治期間,將首都從佩特拉遷到布斯拉,不久後,在公元106年,圖拉真皇帝就取消了這個王國,將全部領土劃歸到羅馬帝國直接管轄範圍,成立阿拉伯行省,布斯拉為首府。
整個外約旦和奈伯特王國在希臘國家統治階段,城市生活都處於完全希臘化的狀態,希臘語取代了阿拉米語,但並未消失,希臘語僅為官方語言和高階社會社交語言,這應該是受到越來越多希臘人來這裡移民定居影響。除了在語言方面,希臘建築風格與本地裝飾花紋元素的結合,也是希臘化的重要象徵,這種希臘化的特徵一直維持到羅馬帝國統治時代。
羅馬人統治近東地區初期,南敘利亞和外約旦的希臘化城市都給予了“特許自由權”,即除了服從敘利亞總督的管理,有更多的自治權,很多城市都加入了“十城聯盟”。在希臘化階段和羅馬帝國統治初期,城市的人們說著希臘語,而許多本地村莊則仍繼續說阿拉米語,在城市與村莊沙漠中游牧的貝都因阿拉伯人,則喜歡用阿拉米語和阿拉伯語進行交流,他們很多人也熟知希臘語。
但從公元2世紀開始,羅馬人從埃及大本營出發完全控制了紅海,他們與印度洋各國透過海上進行的貿易,嚴重打擊了跨越阿拉比亞的商隊貿易,在這種情況下使得阿拉伯半島的經濟大受打擊。經濟衰退使得阿拉伯社會變得動亂,政局出現不穩定現象,貧窮動盪困擾的阿拉伯人只能選擇移民,一波接著一波湧向敘利亞地區。到公元4世紀,敘利亞地區的貝都因阿拉伯人越來越多,嚴重威脅到羅馬的統治,這使得羅馬人不得不加強沙漠邊緣城鎮的防禦建設,但受到帝國已經衰微的影響,他們還是在約旦和敘利亞的村鎮和城市居民區安家了,有的還建立了新的村鎮。
在三世紀,趁著羅馬帝國面臨危機,貝都因阿拉伯人在今敘利亞和約旦一帶建立了加薩尼王國,他們不設首都。但自從公元324年羅馬帝國康斯坦丁大帝將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並確立基督教為國教,帝國境內其它宗教都受到了迫害,這些加薩尼人只能選擇被同化皈依基督教,語言上也被當地人同化,開始說阿拉米語。公元4世紀末,東羅馬在黎凡特地區的代理國為撒裡哈人建立的撒裡希德國,加尼薩人依附於他們,向他們進攻。在加尼薩逐漸強大後,擊敗了撒利哈人,加薩尼王哲弗奈追殺了數名撒裡哈的首領,最終擺脫了他們的控制,雖然未得到東羅馬皇帝的認可,但加薩尼國已經成為黎凡特東部地區的實際統治者。
互相敵對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都想征服中東的阿拉伯人,但受到地理條件和他們遊牧的習俗影響,均以失敗的征服告終。最終東羅馬帝國只能選擇用外交簽訂了條約(公元473年),讓他們成為帝國的“蠻族同盟”,並以金錢手段誘惑控制他們,幫助他們在沙漠邊緣建立村鎮,以保衛邊界城市安全穩定,抵禦沙漠中更多部族的入侵。根據史書記載,加薩尼在498年還掠奪過巴勒斯坦地區,然後被總督羅曼努斯擊敗。
加薩尼王國在哈里斯五世(約 529-569 年在位)統治時期達到了頂峰。他在位期間於公元529年,曾幫助東羅馬皇帝鎮壓了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起義,並將兩萬名童男童女作為奴隸賣到波斯,查士丁尼皇帝大力的嘉獎了他,任命他為“大藩王”,還授予亞羅馬貴族和爵位。在公元530年到585年這段期間,臣服於東羅馬的各阿拉伯部落和軍隊都受加薩尼王國指揮和管理,加薩尼王負責從幼發拉底河到紅海的防禦,他們成為了帝國最忠心的臣民,哈里斯五世的一生可以說基本都處於為東羅馬帝國作戰的狀態,宛如一個騎士,比較巧的是查士丁尼大帝在位的時間為公元527年-565年,不得不感慨歷史的巧妙性。
在查士丁尼大帝去世後,東羅馬帝國經歷了一系列孱弱的統治者,幾十年間不僅大片領土被薩珊波斯佔領,與加尼薩王國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惡化。自從公元584年左右,加薩尼的大藩王頭銜被撤銷後,一直到614年,加薩尼王國管轄區叛亂四起,原本依附於加薩尼的各個阿拉伯藩屬部落也宣告獨立,敘利亞則再次陷入了無政府狀態,敘利亞沙漠中的各部族族長開始行駛管理權。此時,加薩尼王國已經失去了控制權,名存實亡,而薩珊波斯也在公元前614年佔領了整個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公元618年征服西奈半島和埃及。
東羅馬皇帝希拉剋略於公元610年繼位後,同一年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也開始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在麥迪娜建立伊斯蘭神權國家(烏瑪),很快阿拉伯半島、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的阿拉伯部落代表團及各自的民眾就聚集到麥地那,宣佈接受伊斯蘭教,約旦山區也有一支阿拉伯部落前往。公元629年,經過多年的征戰,東羅馬終於戰勝薩珊波斯,收服失地,但此時已經成為穆斯林的阿拉伯各部發揮出驚人的戰鬥力,很快便逼近已經搖搖欲墜的加薩尼王國。
據說在629年,先知穆罕默德曾派遣使者到加薩尼王國,希望他們能夠皈依伊斯蘭教,但使者卻被國王殺死,這下穆罕默德只能選擇武力征服的方式,但由於派遣人數較少未成功攻下加薩尼王國。公元630年,穆罕默德親自帶人攻下了臨近敘利亞的幾個猶太人和基督教信徒的綠洲定居點。公元634年穆罕默德離世後,穆斯林大軍穿過外約旦高原,出兵敘利亞,公元636年在雅爾穆克河打勝了決定性的戰役,加薩尼王國在此次戰役後滅亡,三年後穆斯林佔領整個敘利亞、巴勒斯坦及庫爾德斯坦地區,同時伊拉克地區也被收服。
公元641年,東羅馬皇帝希拉剋略去世,軍隊退回小亞地區,加薩尼人一部分留在了黎凡特地區,成為現今當地阿拉伯基督徒的祖先,另一部分隨東羅馬軍隊撤退到小亞的卡帕多西亞地區。約旦自此後成為諸多伊斯蘭國家統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