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歷史的腳印,是一個時代的智慧、情趣、財富,是審美品位的結晶和象徵。建築,可以供歷史學家考證歷史的細節,可以讓建築學家研究建築的發展,可以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回望過去的歲月,可以讓經過這裡的人們尋訪先人留下的曲折腳印。
建國西路598號院內共有兩幢獨立式住宅,均屬現代風格的花園住宅。也許今天我們看這房子很平常,見多不怪,但在八十年前,即便是見多識廣的上海人眼中,這種看不到磚牆、木窗和紅瓦的房子絕對是非常前衛的建築了。
它的外表沒有任何形式的裝飾,仔細看所有用水門汀澆成的線與塊均有功能上的意義。建築師在設計這樣的作品時沒什麼現成的形式或者圖案可以挪用,必須全憑創造瞭然於胸,然後靠塊面和色彩的語言表現達到建築的整體和諧。
兩幢樓房各成院落,均為三層磚混結構,形式相同,都強調橫向構圖。在那個建築轉型的時代,橫向和不對稱的構圖代表著現代風格,而豎向和對稱的構圖代表了傳統。建築師深諳這點,他在建築外立面的處理上也頗具匠心。
他用水泥拉毛後表面稍微抹平與仿石勾縫兩種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去體現牆面材料的不同質感;鋼方窗、漆成綠色的窗框、水泥本色粉刷的窗楣和窗臺、轉角處變為赭色泰山貼面磚等,則又重點表線了色彩和材料的對比;窗洞上方的挑簷、下面的窗臺、懸挑的陽臺、鋼管扶欄與覆蓋著機制平瓦的頂層挑簷,都起到了互為呼應的效果。
建築外表看不見什麼裝飾,但卻富於變化,僅在室內可見到有非常節制的古典裝飾,算是對歷史風格的一種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