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在國內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國內科學界一直在源源不斷地產出新發現和新技術,有一些甚至已經和以往只能在科幻作品中看見的技術相差無幾,那麼2021年中國科技都取得了什麼成就?分別是三代核電技術、海牛二號深海鑽探、深水大氣田送氣、白鶴灘水電站發電等,限於篇幅,本文僅將著重介紹這幾項,這些成就中的每一項都重新整理紀錄,足以令國人自豪,核電站是指透過適當的裝置將核能轉變成電能的設施。
先說第三代核電技術,核電毫無疑問是一種非常清潔的能源,但這種能源就像一個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意外開啟必然導致慘痛的災難,因此安全是發展核電技術的優先條件,因此中廣核集團充分借鑑了自己在過去30餘年時間當中設計、製造、建設,以及運營核電站的經驗,同時吸取了日本福島核電站曾經發生事故的教訓,研發出了被稱之為華龍一號的先進百萬千瓦級別壓水堆核電技術。
2021年5月份,中國於海外建設的首個華龍1號反應堆,正式投入商業化使用,宣告這臺國內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3代壓水堆核電站,創新成果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證明了中國的核電技術水平。
除核電之外,中國同樣在積極進行天然氣等相對傳統能源的開採工作,考慮到地球超過70%的面積都被海洋所佔據,並且中國南海深水區同樣擁有大量隱藏在海底的礦藏,研發一種能夠在海底進行鑽探的裝置,是完全符合國家發展需求的,因此海牛二號應運而生,雖然這臺鑽機本體高度只有7.6米,腰圍10米,體重只有12噸,但相對較小的體型卻賦予了這臺鑽機像泥鰍一樣的靈活性,不光能夠忍受超過2千米深,海底的巨大水壓還能在這一環境下向下鑽探231米,遠遠超過其他國家裝置所保持的100米水平。
如果說海牛二號是用來尋找海底的資源的,那麼作為中國自營勘探開發的第1個1500米深水大氣田的深海1號,就是用來對深海的資源進行開採的,這座大氣田的位置距離三亞市有150公里,水深超過1500米,井深更是達到4000米以上,是國內發現的水深最深勘探和開發難度最大的氣田,而這座氣田能夠達到每年30萬立方米以上的供氣量,說明中國在天然氣開發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最後的白鶴灘水電站和第3代核電技術一樣屬於新能源技術,在6月份這座電站的首批機組完成了72個小時的帶負荷連續執行,這意味著這座電站終於正式投產發電,在金沙江水流的推動下,大壩內部的水輪機組將會飛速執行,將水力轉化成電能,再透過西電東送工程,將其送到用電需求更大的東部地區,進而推動全國範圍的經濟增長,同時這種發電模式還能有效減少國內的碳排放量,助力國家提前達成碳達峰甚至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