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技術安全性是社會公眾關心的話題,農民日報針對相關問題推出了“走近轉基因”系列文章,為大家答疑解惑,揭開轉基因的“神秘”面紗。
轉基因技術安全性是社會公眾關心的話題,農民日報針對相關問題推出了“走近轉基因”系列文章,為大家答疑解惑,揭開轉基因的“神秘”面紗。
轉基因抗蟲作物為什麼能抗蟲,這要從“抗蟲蛋白基因”的發現說起。100多年前,在德國蘇雲金小鎮的一個磨房裡,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具有殺蟲功能的細菌,並把它以小鎮的名稱命名為蘇雲金桿菌。
蘇雲金桿菌之所以能夠殺蟲,是因為它含有一種特殊的“Bt抗蟲蛋白”。這種Bt抗蟲蛋白高度專一,只能與特定害蟲(比如蛾類蝶類等“鱗翅目”害蟲)腸道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使害蟲腸道穿孔死亡。
人類、畜禽和其他昆蟲(非“鱗翅目”昆蟲)胃腸細胞沒有結合這種蛋白的“特異性受體”,抗蟲蛋白進入消化道後只能被消化降解,不會發揮作用。
正因為Bt抗蟲蛋白對環境、人畜無害,以它為主要成分的生物殺蟲劑在農業生產上安全應用了80多年。隨著轉基因技術的發展,農業育種家將“Bt抗蟲蛋白”基因轉入到農作物中,使作物也有了抗蟲的效果。
對害蟲起作用的抗蟲蛋白,進入人的消化道後不會對人發揮作用。抗蟲蛋白對我們來說就跟牛奶中的蛋白質、豬肉中的蛋白質、植物中的蛋白質一樣被人體消化降解,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所以人吃了轉基因抗蟲作物不會有事。
有人比喻,正如巧克力,人類視為美食,狗吃了卻會中毒,轉基因抗蟲作物正是利用了這樣的物種差異性特點,這也是科學的精妙所在。
作者:孫眉
來源:農民日報
圖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