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望明月”“明月幾時有”,與古詩詞所言一樣,我們肉眼所見的月亮也確實是亮白色的。但在北京陳經綸中學保利分校的高中生陳禹豪眼中,月亮的“面板”竟然像黑碳。
這是怎麼回事?
一年多以前,嫦娥五號從月亮上抓了一把土回來,現在,這件事有了續集。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從這捧土裡,發現了一個月球的大秘密:其實月亮比想象中活得更久。
研究發現,月球岩漿活動一直持續到距今約20億年,這意味著,月球的壽命比此前推測的延長了約8億歲。這一結論填補了人類對月球“晚年”演化歷史認知的空白。
為了對這一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沉浸式”科普,中國青年報社、中科院科學傳播局聯合推出“前沿科學課”第二期《走進月壤研究現場,把“月亮”握在手心》。陳禹豪,是本期節目的科學揭秘者之一。
推開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所月球樣品超淨實驗室的門,幾個方方正正的操作箱出現在眼前,每個箱子上還“伸出”了“胖胖”的長手套。箱裡擺了幾個小小的玻璃瓶。月壤就裝在這些小瓶裡面。
獲得允許後,陳禹豪興奮地貼近玻璃,連聲感慨:“哇!這是我離月亮最近的一次!”接著他又發現:“這個月壤是黑色的,和我們看到月亮的那種白色不一樣。”
科學家用於科研的月球樣品,正是這樣一小撮兒黑色粉末。但實際上,月壤的珍貴程度令人難以想象。從我國2004年開啟嫦娥探月工程,到2020年嫦娥五號著陸在月球風暴洋西北處呂姆克山附近,才首次完成我國地外天體採回任務,終於拿回備受矚目的1731克“月球土特產”。
但真正“戳中”陳禹豪內心的是科學家“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楊蔚說:“過去十多年我們一直在準備研究月壤。你可以想象,如果你為一件事準備了十多年,當有一天你拿到樣品的時候,肯定會非常激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晚上也在工作,很多人根本睡不著覺。”
“您很享受這個研究過程吧?”陳禹豪試圖理解科學家。
楊蔚說:“對,這就相當於你一直磨刀,磨了十多年,就為了最後砍那一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