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帶著大家一起品讀中國著名文旅演藝專案——印象.劉三姐。
《印象.劉三姐》是中國首部山水實景演出,由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領銜指導,與王潮哥、樊悅兩位導演合作,
於桂林灕江山水劇場上演。這部實景演出他已經演了二十多年了。
劉三姐的故事
劉三姐的這個人物的文化符號和名氣在中國是非常有名的,可謂家喻戶曉。但是關於劉三姐的故事,其實是有很多種說法的。劉三姐實際是一個存在於史實和傳說之間的人物。1960年,著名導演蘇里和編劇喬羽合作拍了一部讓當代人認識劉三姐的電影《劉三姐》,這部電影也是中國第一部音樂故事片。電影中的劉三姐是反抗地主壓迫的典型代表。簡單說故事,唐代中期,年輕的壯族姑娘劉三姐不但貌美,且歌聲動人,有歌仙美譽。她追求自由戀愛。後來地主仗勢欺人,想將她霸佔。老百姓對她營救,最後劉三姐逃出魔掌的故事。可以說,這部電影所講的故事是將原有的傳說故事按照當時觀眾的審美進行了藝術加工,將很多碎片化的關於劉三姐的傳說整理起來,最終建立了劉三姐的電影人物形象。
餘音繞樑的山歌
劉三姐的故事現在看來是有些老套的,但是劉三姐在電影當中的那首主題歌卻一直被人所記住,非常優美動聽。這首《山歌好比春江水》,成為西南少數民族民歌的重要代表作。在中國的大西南,湖南、四川、貴州、廣西、雲南五省,不光是壯族有唱山歌的習俗,像侗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傣族等等,都有這樣的風俗。他們在農耕的田間地頭,在他們的集會中都會唱山歌,甚至還有山歌比賽。男孩子會向心上人唱山歌表達愛慕,女孩子如果同意,也可以用山歌的形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就是對山歌了。
《印象劉三姐》與環境戲劇
我看《印象劉三姐》是在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山水實景演出這種藝術形式的魅力。實際上從戲劇的一個大的概念裡來講,山水實景演出這種形式應該屬於環境戲劇的範疇。因為在此之前,世界上早已經有了環境戲劇的形式。西方的環境戲劇(Environmental Theatre)這一術語來自於由美國戲劇理論家理查·謝克納發表於1968年的《TDR 戲劇評論》上的文章 。謝克納在他的論文裡引出了諸如偶發藝術、街頭劇、儀式表演、格洛托夫斯基演出、世界博覽會…..可見環境演出是一種演出形式的概括。從廣義上來說它是一種脫離常規的戲劇空間的表演。這一概念的起源來自20世紀初由俄羅斯舞臺美術家安寧科夫所主持設計的大型環境表演《攻克冬宮》。整個20世紀舞臺美術改革的序幕就在“攻克冬宮”的隆隆炮聲中拉開了帷幕。
《攻克冬宮》
1920年11月7日,聖彼德堡烏里斯基事件發生的原址上,有十五萬人民重溫了俄羅斯民族歷史上最緊要關頭的一節:攻克冬宮。 廣場的一頭是冬宮本身,它的六十二扇高大窗戶,燈光從裡面向外把窗戶打亮。最後的鬥爭一節。可以透過窗戶看到人物的剪影。在廣場另一頭是兩個寬大的圓臺立在半圓形建築前。一邊是紅色舞臺,另一邊是白色舞臺,分別代表克侖斯基和臨時政府的控制區。兩者之間是一座橋,這是衝突的相遇點。這三個舞臺圍著廣場和觀眾,觀眾席設在他們的中間。在戲劇的第一部分,一個舞臺轉向另一個舞臺。第二部分則迫近冬宮,紅軍裝甲車和士兵透過觀眾的人群進行攻擊。機關槍掃射,加農炮猛轟,一直到窗戶裡的燈光熄滅。這時,焰火齊升,從而宣佈了人民的勝利,蘇維埃的勝利。
環境戲劇與山水實景
《印象劉三姐》是在一種山、水、自然環境當中來進行的演出,即使是在環境戲劇的門類中,這也是不常有的現象。我個人的認為,環境戲劇更強調人在戲劇當中的表演作用,在舞臺美術方面,是以自然美術條件為輔助,人為設計為主的美術形態,也就是說人為改造自然環境的比重較大。而中國由《印象劉三姐》開始延續的山水實景演出更傾向於自然美術條件為主,人為設計為輔助的美術形態,也就是說不會對自然條件做更多的改變,而是借自然之力,配合各種舞臺動作,展現具有自然主義的藝術效果。實際上,《印象劉三姐》所展現出的舞臺藝術風貌與自然主義的表演風格恰恰是突破了環境戲劇的對於人為創制這一傳統思維的變革,可以說是把環境戲劇中國化了,東方化了。
實景演出的觀演唯一性
山水實景演出這樣一種呈現方式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是在現場藝術相較於電影、電視藝術不同的所在。電影電視的傳播依靠的是複製,今天無論是我們在辦公室看到一個電影複製,還是在電影院看到的電影複製,雖然說感受上來講一個小螢幕、一個熒幕,但是實際感受到的光影效果和電影內容是不會有任何變化的。而戲劇則不同,戲劇的魅力就在於每一次演出,雖然演出的內容沒有變化,但是演員的狀態會有不同,舞臺操控的技術人員的狀態會有不同,這種不同恰恰是戲劇最有趣味性的所在。在美國百老匯的很多大大小小的劇院,在劇院外面會有很多的酒吧,每天劇院演完戲之後,很多這個戲劇票友、劇迷會聚集到這些酒吧裡面。這些劇迷討論的話題,其實還是挺專業的,很有可能你會聽到他說今天這個主角的表演不如昨天那個好,某個新劇目的舞臺美術不夠好,某個劇目因為更換了女演員就沒法看了什麼的。這就是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中國的京劇票友一樣,品味非常的刁鑽。山水實景演出由於其特殊的演出形式,所展現出來的每場表演的唯一性就更加明顯。它不但是演員每次的表演很難統一,同時每天的這個天氣情況也有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說觀眾每一次看同一場實景演出,都有觀演唯一性。
你比如說這個《印象劉三姐》的演出,它是以一個水面主舞臺作為主要的表演平臺,主體表演都是在水面舞臺上完成的。今天演出時的水面有可能相對平靜一些,昨天有可能這個水面就波瀾起伏,甚至有可能大前天演出都是在雨裡演的。在文旅專案當中去觀賞山水實景演出最具有獨特性的一點就是說觀眾每一次走進現場所看到的演出它都是不大一樣。所以呢我覺得如果大家有機會呢,能夠有一定的休閒時間,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走進劇場啊去親身感受劇場的氛圍。如果你今天去旅行,那麼你到了一個有旅遊演出的一個地。也希望各位能夠走進旅遊演出的場地去感受啊感受一下。有機會能去桂林,也去再去觀賞一下非常有獨創性的,而且是中國首部山水實景演出。
演出亮點淺談
《印象劉三姐》開頭到結尾是一個小時左右,包括了幾個大的視聽章節和最後的一個謝幕作為結尾。我陪大家品讀演出中的幾個亮點,這幾個視聽亮點我都會給大家做一些描述,之後我也會給出自己對於這一章節視覺效果、文學傳達、視聽資訊、應用手段等方面進行一些分析。出於對演出的尊重,我們不做全篇的劇透。希望拋磚可以引玉。
品讀一個文化藝術作品,我們還是要以這個藝術作品誕生的年代來作為它的一個標尺。為什麼要這麼講呢?因為不同的創作年代它應用的舞臺技術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們評價一百年前的美國電影,它是黑白膠片拍攝的,我們今天中國電影都已經用上3D拍攝技術,甚至虛擬拍攝技術。用我們現在的標尺是無法衡量一百年前的美國電影的,所以我們只能是在當時的技術手段的前提之下,來對藝術作品來進行一個評價。所以今天我品讀的過程當中呢也會談到技術層面的問題,因為我個人本身是做燈光視覺創意工作的,那麼實際上在我看來,印象劉三姐在燈光的設計和創意上有一定的創意,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的限制之中,還是有一定創意的。
印象劉三姐在開篇的時候,用了一個投影幕。在投影幕前面的水面上,你會看到有幾隻有漁船的身影從銀幕前劃過,那銀幕上是什麼內容呢?就是剛才我提到的一九六零年的那一部印象劉三姐的電影的幾個經典的畫面。我認為第一個演出畫面就把我給感動到了,原因很簡單,就是他讓我體會到一種時間的流轉,它有一定時間性和時空性,而這個過程並不短暫,我覺得對於創作者來講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形式。如何去打動觀眾?我們也許在舞臺上用15秒鐘的時間去對一個視聽畫面進行識別,但是你即使識別到這個畫面後,你是否能夠全身心地感受一個視聽畫面?而《印象劉三姐》開篇這個老電影畫面片段時長比較長,在這個長的時間裡你會看到很多的漁船遊藝於水面上,在對面投影的映襯下水面上波紋輕輕波動,然後這個漁船從兩側以剪影的效果穿梭,時間彷彿倒退到了某一個點上。
進入到主表演階段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由遠及近會出現很多的星星點點的漁船出現在水面上,當漁船慢慢變得越來越多時,伴隨著劉三姐的音樂主題《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樂想起。很多各個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演員拿著火把走上舞臺,這個形式在舞臺上停留了十幾分,而且演員竟然沒有大的運動排程。有些演員隨著遊船舉著火把,甚至都沒有固定的點位,是一種很天然、很自然的一種做法。
當然如果是熟悉劉三姐文化符號的觀眾應該是能夠在觀看到此處時獲得劉三姐的印象,《印象劉三姐》本身除了在某一些關鍵環節上需要專業演員,比如說他有一些獨立的表演、一個人的表演啊或者兩個人的、雙人的表演,需要透過這種聚焦式的表演來表情達意的,可能他需要專業演員。其他演員全部是當地的農民,來自演出場地附近各個村的農民。所以自然主義的表演結合了這種大視覺效果,農民演員們紛紛拿著火把,剛一開始是由一個點蔓延到一個點,而後蔓延到整個湖面上,所有的這個火把這種效果實際上它是一種結合了自然主義的強烈的形式感,且能夠讓農民演員直接與觀眾在情感上直接溝通。我覺得就這一點上來講,這個在劇場裡頭是不可能完成的。還有一個就是當水的環境和火的環境對應起來的時候,從視覺資訊上來講、藝術語彙上來講,它也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反差,水與火的反差。
我們知道無論是視覺藝術、戲劇藝術、電影藝術,實際都是透過對比這種基本手段產生藝術的力量,有些人講說電影是一種光影的藝術,它畫面是光影藝術,那光和影是什麼呢?是明暗的對比,是一種色彩對比。實際上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在造型藝術領域,還有諸如遠、近、高、低、強、弱、冷、暖等等。這一概念放大到《印象劉三姐》的整部劇裡面,就是剛才我提到這個由點及面的星星之火。
火的符號在文學與會上也是通的,火是人類文明的一種象徵,當人類會使用火,人類的文明開始了。所以當那些村民穿著自己民族的服裝,舉著火把來到了這個水面上,在水上揮動火把的時候,這些人傍水而生的百姓,他們的祖先由遠古便誕生了文明,當代的他們則踏著祖先的足跡前進。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這一點我覺得來講從視覺形象來講是非常獨到的,因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之下導演能夠應用這種手段,一個在操作上並不是很費力的手段,能讓觀眾感受到這種視聽的力量,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下一個環節,當火把散去之後呢,許多的漁人在水中扯起一張一張的長長的左右貫穿的紅布,這個布實際上就是紅色的網,那這個布應該代表的就是中華民族的血脈相連。這些少數民族的老百姓生活當中,他們沿江捕魚,在水中撒網。但是在藝術化表現的時候,它就變成了在水中扯動的紅布,形成各種組合、陣列。被扯動紅色的布象徵著”雖然我們是不同的民族,但是我們有同一個血脈,就我們華夏的血脈”,這一點是非常動人的。
一般觀眾定然會被張藝謀營造的視覺力量所震撼。我想一個好的藝術家首先他要雅俗共賞,那麼雅俗共賞什麼概念?當我能夠給到一個文學資訊,透過視覺展現出來的時候,即使觀眾沒有在第一時間獲得文學資訊,也在視覺上第一時間被感染,而後在回憶中頓悟。張藝謀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創作裡面有很多內容都借鑑了《印象劉三姐》的創作。
漁船的段落結束之後,我們看到在整個演出場地的右側,在河的對岸,出現了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場景,可以看到老百姓牽著牛在河邊遊走,漁民把打好的魚拉上岸,小販在這個岸邊在做著生意,就是一派《清明上河圖》般的生活場景。我認為這一段表演他很自然主義,就是去掉多餘的修飾的表演。這一段落裡,我看到了一種節制,是在中國的文藝創作之中少有的節制。很多國內的文藝創作都傾其所有的吧高新技術全用上,但是張藝謀在印象劉三姐當中並沒有那麼去做。
觀看《印象劉三姐》的原因
1、中國山水實景演出的開山之作
2、中國環境戲劇的代表性作品
3、國際級導演張藝謀領銜導演的作品
4、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符號集大成的藝術作品
今天的品讀就到這裡了,如果想全面瞭解印象劉三姐的演出內容,就請您有機會親自走進劇場,身臨其境的觀看該作品。
漫談文化旅遊,品讀優質文藝。我是遙哥,歡迎喜歡的朋友點贊留言加關注,你們的每條留言我們都會認真傾聽,期待共同探討。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