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在各種各樣的社交媒體上,見過這樣一張證件照。照片中的小夥子,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都是標準的“帥哥”。一瞬間引發了全網瘋傳,然而他本人卻對感嘆他的顏值的行為,深惡痛絕。他甚至說“只有不正經的人才談論長相。”並希望更多的人把精力用在學習和研究上,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對時下流行的“靠臉吃飯”嗤之以鼻呢?他到底又有怎樣的經歷,讓這樣的言論也能令人信服呢?他究竟是誰,又有怎樣的故事,讓國人對他欽佩不已?
且看阿澤今天為大家帶來,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專家王德民老先生的故事,想知道更多偉大科學家的故事,可以關注阿澤檔案館,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覺得阿澤講得還不錯,可以點個贊給我,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認為各位科學家很了不起,可以留言“國士無雙”告訴阿澤。話不多說,我們這就發車~
1937年,中華大地戰火紛飛,日軍侵略者到處燒殺搶掠,河北唐山由於緊鄰北平,更是戰火肆虐。一個富裕的唐山家庭中,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在這之前,這個家庭已經有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小兒子的到來,一下子得到了全家人的疼愛。和別家不同的是,男孩的父親是當時北京同仁醫院的院長,母親是中央外貿學院的老師,家境優渥。更不同的是,他的母親是一位瑞典人。這在當時戰火紛飛的中國,是少之又少的。1939年,唐山淪陷,因為家境優渥,父親又是醫生,家中常常遭到日軍的騷擾,無奈父親母親很少讓小德民出門,在家都用英語交流,從小沒有接觸過外界的小德民更是沒有什麼朋友。
漸漸地到了該上學的年紀,他的長相高鼻深眼,和周圍的小朋友都格格不入,當時的中國又貧困閉塞,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見過外國人,他出現在學校時,就受到了小朋友們的排擠,沒人願意和他一起玩。再加上從小,男孩就生活在英語環境中,中文說的總是彆彆扭扭,讓他更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他很委屈,只好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每天與圖書為伴,為了證明自己和其他小夥伴一樣,他拼命練習中文,漢語水平也日漸提高。但是痴迷於看課外書的他,成績並不突出,家人想了半天辦法才把他送入中學。
當時看著中學的張榜,小德民很快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然而卻是在成績最差的班級。看著自己的名字,他羞愧難當,從此奮發圖強,努力學習。自此之後,他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也是學校中少見可以用中英文同時交流的學生,雖然在樣貌上他依然受到周圍人的歧視,甚至有人起外號叫他“毛子”,他卻用自己優異的成績給了對方有力的回擊。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連這樣的樣貌都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轉眼到了1955年,小王德民長成了一位少年,他又一次迎來了人生的重要拐點——考大學。現在,人們一提起清華,北大,那都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然而對於成績優渥的他,就猶如探囊取物,所以他認為只要正常發揮,肯定是沒有問題。於是,他第一志願是清華,第二是北大,最後才寫了一個北京石油大學。
當然,他的考試成績也沒有讓任何人失望,三門三百分的總分,他得了兩百九十六分。近乎於滿分,這真是名副其實的學霸。他最想學習的就是物理和化學,因為這樣的專業可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回家之後的他,和家人一起焦急地等待著這份板上釘釘的通知書,然而許久過去了仍然沒有如期而至。最終等來的不是清華,也不是北大,而是他最後一個志願——北京石油大學。原來,這是他特殊的家庭背景造成的。誰也沒有想到,作為一個混血兒能有這樣的困擾。在現在看來,這是多麼稀鬆平常的事,最多走在路上多看兩眼。
然而這在當時,是上綱上線的政治問題,他的父親是在留美學習時遇到了這位瑞士女孩,兩人甜蜜相戀後回到了中國,才有了這個中西結合的家庭。於是在多方考量後,清華北大決定放棄這個優秀的學生。石油大學也在多方斟酌和會議後,不願放棄一個人才,才冒著天下之大不韙,向他發放了錄取通知書。於是,他差點因為這個優渥的家境,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就此隕落。
對於一般人來說,遭受這樣的不公,一定是憤憤不平,無心學習。然而他卻更加投入精力,廢寢忘食地學習,多次獲得學校三好學生的嘉獎,還主動擔任班幹部,照顧其他同學的學習生活。更是學校運動隊的主力,這樣的英姿颯爽,文體兼優的學生,小編都覺得一定是運動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本來還擔心這個學生是否會努力學習的流言蜚語,傳的學校沸沸揚揚,大家都好奇這個混血學生是不是徒有其表,他就以自己的勤奮認真,機智聰慧,在期末測試中交出了滿意的答卷,用行動粉碎了所有人的質疑。他也曾在多年後的會議中說:“不是我選擇了石油,而是它冥冥之中選擇了我。”
在學校學習中,一件事深深影響了他的一生。當時西方對於我國的石油封鎖讓新中國的工業發展舉步維艱,又有國際輿論大肆宣揚,我國絕不會有大油田,這就像陰霾籠罩在每個石油人的心中。1958年,四川發現大量石油,舉國歡慶,王德民所在的大學聽聞四川省發現石油,學校立馬派出學習小組前往四川調研。就在這時,開採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二號探井突然鑽不出油來了。緊接著,油田所有的鑽井都沒有找到消失的石油。這下大家都一頭霧水,石油部開始發動群眾的力量,大家一起找石油。
於是,帶隊的老師想考一考自己的學生,就問王德民,這是為什麼呀?他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因為被採光了。”此言一出,立馬遭到了周圍人的強烈批評,新中國剛採出新石油,你就這樣唱反調,這是右傾主義,不配做共青團員,不配做三好學生。自己的身份多年備受非議,讓他甚至這樣的批評意味著什麼,一旦出錯就墮入萬丈深淵。就是冒著這樣的風險,他也不願人云亦云,他深知隨波逐流帶來的是國家財力和人民物力的損失,他寧願說真話,也不願違背良心說假話。這時系主任秦教授站出來,支援了王德民的觀點,力挺王德民的見解,就這樣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初出茅廬的德民同學和其他幾位學生,組成專門的研究小組,為了證實自己觀點是否正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研究。最後透過無數次實驗和調研,證明了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中止了這次石油勘探,為祖國避免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也為他年輕澎湃的內心注入了石油開發的熱血,堅定了對祖國的石油事業鞠躬盡瘁的決心。從這一刻開始,他徹底愛上了石油建設工作,立志成為一名石油工程研究者。
196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家境殷實,學習優秀,一表人才,這樣的條件放在現在,各個“大廠”擠破頭也要將他攬入麾下。就是當時,找個坐辦公室,環境舒適工資可觀的工作,也並不難。當時便有很多學校希望他可以在校成為一名老師,但是雖然他從小在跨國家庭中長大,卻深受愛國主義的影響。
此時正值我國發現最大油田——大慶,國務院號召全民大會戰,將我國貧油的帽子扔得遠遠地。石油大學的宿舍裡,徹夜未眠,大家敲著床板打著臉盆,歡騰了一晚上。於是,在最需要石油建設祖國的此刻,他卻毅然決然申請了前往松遼石油勘探局的申請。他希望自己的畢生所學都能為祖國奉獻,他堅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讓很多人都表示不解,當時的新中國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在發達的城市都有可能食不果腹,更何況偏遠邊陲的油田上。
很可惜,第一批工作者的名單上並沒有他,他沒有氣餒,第二次申請中,他被分配到了松遼,懷著忐忑的心情等待著分配職務。以他這樣出類拔萃的學識,科研崗位是最合適不過的。就在這時,他的家庭又一次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家庭原因,他只能在指揮室裡就職,和他一同來的同學都分配到了石油研究所。他在最艱苦的環境下,幹著最辛苦的工作。冰天雪地的東北,在天寒地凍中一次又一次重複著測壓,這個枯燥乏味的事情。這一次,他有些許失望,但是也服從國家安排,在這裡安安心心地做了一個小組長。
雖然是個七品芝麻官,他也兢兢業業,為了勝任工作他深刻的認識到,生產第一線的鍛鍊才能更好的將理論結合實際,沒有歷練就沒有發言權。受到鐵人精神的鼓舞,他毅然投身石油大會戰的工作中。他釋懷了之前心中的鬱結,踏踏實實紮根基層。和普通的石油工人一起,抬著絞車上井測壓,當時生產技術落後,什麼裝備都是靠著這臺絞車拉上來,一天測壓十幾個機井,常常一天下來精疲力盡。夏天太陽暴曬,人都要曬脫皮,冬天還要把自己的棉襖脫下來給井口保暖,抱著管道給原油保溫。這時,誰又能看出來,這是一位家境優渥的高材生。就這樣,他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
在這時,石油開採遇到了個大麻煩。把石油運送到地面的力量是靠油層本身的壓力的。大家一定都看過鐵人王進喜中的一個鏡頭,噴薄而出的石油像是噴泉一樣咕嘟咕嘟冒出地面。而我們的指揮工作者需要每個月三到五天就對壓力進行檢測,但是隨著油田大面積進行投產,利用傳統的計算法得出的壓力值,往往與實際並不相符。這個值可能在我們看來,不過是一個數字,然而在實際生產中就是井底重大問題的判斷根據,看他就能直接判斷出會不會出現生產問題,關乎了生產安全和裝置穩定。對於這個數值模稜兩可,就是在暴風雨中閉著眼走路,是油田懸在頭上的一把尖刀。
當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內憂外患,石油是國防重工的重中之重,誰能解決這個難題呢?石油生產工作又一次陷入了瓶頸。
剛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又不是科研崗位,這樣的課題和王德民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可就是這樣一種不服輸的精神,讓他暗暗較勁,他給自己悄悄定下目標,向複雜的問題發起攻擊。他上班時全神貫注,下班了就通宵達旦的研究傳統計算方法的原理。建國初期的石油開採技術,都是從蘇聯學來的,這些原理公式都是俄語,這可急壞了王德民。他一咬牙一跺腳,又自學了俄語,回頭來看這些公式,他又發現他的數學水平根本不足以理解這樣繁雜的計算方法。於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他又自學起了高數。
1960年冬,油田被呼嘯的寒風和缺衣少食的陰霾籠罩著,每天吃不飽,衣服也單薄,他常在高強度的工作學習中眼冒金星,瑟瑟發抖。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
終於捱到了1961年除夕,所有油田一線的工作者不敢放鬆,加班加點為祖國採石油。這時,食堂為大家準備了麵粉和餃子餡,大家其樂融融包餃子過大年。此刻萬家燈火時,只有沉迷在推算公式的他,形單影隻顯得特別落寞。他顧不得飢寒交迫,竟然把所有的面和肉做成了兩個特大的餃子,稀裡糊塗半生不熟的吃了下去。也許是難得一遇的營養激活了敏捷的思維,又可能是這除夕佳節上天想讓他休息休息,他突然靈光乍現,終於推演出了新的公式,又立馬投入試驗。果然,新的公式比之前的更加精確。
得到這個訊息,所有人都瞠目結舌,這個剛剛畢業一年的大學生,居然單槍匹馬,在半年時間裡,就攻克了整個研究所都沒解決的難題。他的事蹟傳遍了整個松遼,深受各個領導的表揚和重視。
一般來說,到這裡就該告一段落了吧,但是他並沒有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在解決了壓力值精度計算的問題後,他又試圖解決測壓關井時間長的難題上。
這個時間是直接影響壓力值的重要資料,直接影響到了測出的資料是否準確,解決關井時間長短,也會影響到再次恢復生產的時間和浪費的原油。如果說一個公式是重中之重,那麼關井時間就是錦上添花。他又一次一頭扎到新公式基礎上的推算中去,看到這麼信心十足的王德民,同事們都搖了搖頭。這些技術是蘇聯老大哥經過幾十年的沉澱得來的,怎麼可能在小小的大學生手上玩出花兒來?有了一些榮譽就可以了,幹嘛這麼拼命?大家都勸他,見好就收就可以了,但是他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下同事們也沒辦法了,真是個研究“痴”。在經過長達數月嘔心瀝血的研究下,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成功的將測壓時間縮短了整整64小時,減少了70%的消耗,提高了生產效率。按照五天一次的測壓來看,一個月就多了12天的生產時間,相當於將近半個月都在生產,這是怎樣質的飛躍啊!
此刻,身邊的所有人都摘下了有色眼鏡,再也沒有人因為他的外貌對他區別對待,再也沒有人因為他的家庭而對他橫眉冷對,所有人都透過他的外表看到了他的靈魂,對他由衷的欽佩。
在此之後,他持之以恆,立足科研,不斷研發,將全國聞名的大慶油田建設成年產量5千萬噸以上的特大油田,連續保持了將近三十年之久,當時全國都流行這樣一個口號: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在這樣成績斐然的背後,是千百像王德民一樣的科研工作者默默無為努力的成果,更是億萬王進喜那樣的石油工人吃苦耐勞的成果。
直到1994年,我國工程院成立。他因在油田開發領域做出的貢獻,當選了首批院士。可以說,這是真正從基層走來到底院士,他不僅對實驗推算一清二楚,更對基層的石油勘探工作了如指掌,院士之名,當之無愧。在各個院士的評價當中,這樣描述他的貢獻“大慶油田中應用的工藝,對世界油田開發意義重大,也是世界上難度最高,工藝最先進的技術。”
次年,他率先研製出了聚合物驅油技術,又再次獲得國際級別大獎。
2009年,他獲得了最高榮譽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這一年那位青蔥少年已經72歲高齡。他已經在廣袤無垠的大慶,紮根奮鬥了將近50個年頭。歲月荏苒,白駒過隙,五十個年頭能讓一位少年變成一位老人,也能讓無油可用的舊歲月譜寫出蓬勃發展的新年華。如今這位八十多歲的老院士,依舊活躍在石油開採研發的最前沿,為我國石油生產事業增磚添瓦。
在新華社記者採訪他時,84歲高齡的院士對自己的成績這樣說到:“榮譽只能代表過去。”只有提到他最愛的石油,他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眉宇間彷彿回到了那個振奮人心的年代,透露出少年時的活潑和俊朗,50個年頭他沒有忘記年少時的誓言,“到石油大會戰的前線去,為祖國拿下大油田!”
聽完這些故事我相信大家都理解了,為什麼王院士會說,只有不正經的人才談論長相了,也正是因為他坎坷的人生經歷讓他有了這樣的信念,也正是他鑽研學術心無旁騖讓他對長相無暇顧及,更是因為他在科學技術上的傑出成就讓他對有資格也有底氣這樣評價長相。這一刻,小編不由得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如果院士靠顏值吃飯,那麼我國還是那個一窮二白的貧油國,路上跑的汽車,天上飛的飛機,乃至各項工業生產,都將不復存在。
歷史的洪流也將滾滾而去,將他的名字沖刷乾淨,甚至沒有人知道他曾經來過。而選擇了科學報國的他,可能沒有那樣風光,沒有被萬人追捧,但是他的努力不會白費,中國石油領域記著他,安居樂業的中國人民記著他,日益強大的偉大祖國記著他。
也同樣教育每一個華夏兒女,要著眼於更深層次的東西,不能之看表面。看人不能只看花裡胡哨的外表,還要修煉自己的內在,多讀書多看報,豐富自己的內心,強大自己的靈魂,以後可不要膚淺地對男孩子說你好帥,萬一他也立志做一個向王院士一樣,紮根科研的科學家呢?顏值,是父母給的,才華,才是後天奮鬥來的,哪一個更值得人欽佩呢?
這就是今天為您講述的石油科學家王德民先生的故事,關注阿澤檔案館,為你講述更多精彩故事。決定故事講的精彩有趣,可以點贊告訴阿澤。可以為故事中的院士留言“國士無雙”,向各位科學家致敬,從小事做起,為偉大的祖國增光添彩~厲害了我的國,出彩吧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