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文,“73歲東莞清溪企業家豪娶29歲廣西大美女,88萬禮金+88萬二房公寓+豪車一輛”。相關訊息很快便在網上擴散開來,但事後被證實:照片系幾年前一女生和外公拍的寫真被盜用。
此事給這位女生及其家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擾,更重要的是維權費用高達10萬之高,維權之路充滿曲折。
同理,自去年始,市場上不斷有聲音將國內網際網路界的張小龍、王興等人不再活躍於社交平臺或者設定檢視許可權的行為,炮製成“清空社交平臺言論”,形容與明說抑或暗示其與網際網路行業面臨的強監管有關,有意製造焦慮。
事實上,這些人作為知名企業家,每天勢必要處理很多公司內部的重要事項,不再活躍於社交平臺更多的是為了將精力聚焦於戰略決策,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有的市場機構的過度揣測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構成了謠傳,這既對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們傳遞了虛假資訊、形成了誤導,也給企業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帶來了負面影響。
無論是個人面對的不實流言,還是企業遭受的虛假傳聞,相同的都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而在造謠行為的背後都交織著各種利益盤算,譬如完整閱讀很多無端揣測企業家所謂“清空個人社交平臺”的文章,便不難發現其中潛藏的“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
作為頗具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從業者,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美團創始人王興和位元組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等人的一舉一動自然備受關注。
事實上,在他們依然活躍於社交平臺上時,市場上就出現過打著收集或者分析他們在社交平臺上所發表個人言論的噱頭來兜售自己私貨的情況。
如2016年前市場上就曾出現過相關文章,表面上是在盤點張小龍所發的2000多條飯否狀態、藉此想向讀者展現出微信的成長“秘籍”,但文末赫然列出了一本書的購買連結,實則就是盜版商的賣書渠道。
換湯不換藥,當張小龍在2016年設定檢視許可權、不再活躍時,市場上又湧現了一批以整理張小龍所有飯否狀態為賣點的盜版書籍,宣傳用語也多有渲染和誇張。
如今,張一鳴、王興等企業家也不再活躍於飯否和微博等平臺上。
今年以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美團等公司相繼進行反壟斷調查,王興的這一動作也被市場有些聲音直接扣上“清空社交平臺言論”的標籤,大作文章。
《張一鳴一夜間清空微博到底為什麼》、《美團創始人王興也選擇了沉默,料與被罰款有關》,這些文章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行業評論,但實則邏輯經不起推敲、捕風捉影、近乎於謠傳。
在謠傳的背後,相同的情況又出現了。在“洋洋灑灑”幾千字的文末還是清一色地出現了盜版圖書的購買連結,套路是透過大肆傳播這些文章推銷將張一鳴、王興的語錄集結成冊的實體書。這樣的書還價格高昂,部分主流電商平臺上一家店鋪裡售賣的《王興飯否精彩語錄合集》售價便高達100—300元不等。
販賣焦慮
造謠出所謂“企業家清空社交平臺”,甚至虛構他們的個人社交平臺狀態,成了一些機構和盜版商慣用的操作手法。
更具危害性的是,他們在此過程中,透過刻意製造具有對立情緒的吸睛標題和文章內容,來營造出熱點話題,在文末加入非法出版物的購買連結,以此實現牟利。
彼時,張小龍不再活躍於社交平臺,此類文章更多地還是從個人奮鬥和企業經營的角度出發,從中雜糅出一些“真知灼見”,然後試圖將這碗“雞湯”和文末的書一併兜售給讀者。
但到了王興這裡,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部分文章將他們從社交平臺的行為跟國家監管和網際網路語境的變化相掛鉤。尤其借美團被罰這件事,要麼歷數美團是如何置騎手和商家於水火而不顧,要麼將王興的這一行為歸因於網際網路語境變化下日益增多的“翻舊賬”現象。前者刻意製造出美團與商家、騎手之間的對立,後者有意製造了王興與網民之間的矛盾。
透過刻意製造對立情緒,這些機構和盜版商收割到了流量、獲取到了利益,但卻對社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撕裂人群,破壞共識。他們謀取個人私利,造成的負外部性卻要由整個社會來承擔。
但事實上,作為平臺的美團的與騎手和商家本來就是共生共榮的關係。2021年上半年,美團平臺日均活躍騎手超過100萬人。美團研究院調研資料顯示,6成全職騎手月收入高於5000元。
王興在飯否和微博上的言論更多的是一名普通人在發表著他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其中既有高談闊論,也有人間煙火,真實而有趣。他的這一動作不需要被過度解讀乃至無端揣測,不再活躍於社交平臺上的王興在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經營美團這家公司。
維權不易
如同俗語“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所言,造謠幾乎零成本,但無論對於個人還是企業來說,遭受謠言傷害後想要真正維權難度大、成本高。
可以明顯看到,在那些涉嫌造謠的文章下方,吸睛的標題和具有煽動性的內容一般會吸引到很多人的閱讀,留言區更是充斥著對於企業和企業家的喊打喊殺聲,這種情況很容易帶偏風向,對那些不明就裡的讀者形成誤導。
誤導一旦形成,容易固化成人們的刻板印象,從而對企業和企業家造成巨大而長遠的負面影響。荒謬的是,文章的素材是否可信、邏輯是否嚴謹、觀點是否客觀,這些最重要的已無人關注,因為造謠者看到了傳播效果,信謠者也收穫了情緒高潮。
如在相關文章下方,有人言之鑿鑿道,“外賣不僅難吃還貴。搞壞了中國人的身體。培養了大批懶漢,啃老族。建議25歲以下禁止點外賣”,誇張話語背後充滿著一股盲目的自信。他沒有看到餐飲線上化所帶來的社會效率的提升,更罔顧疫情發生後外賣在抗議過程中所發揮出的巨大作用,對企業和社會的運轉產生了錯誤的認知。
所以,部分機構和盜版商聯合導演出的謠言實實在在地損傷了這個社會,不過我們已看到監管部門正在出手、整頓相關亂象。
12月22日,中央網信辦召開了全國網信系統視訊會議,部署開展“清朗·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網路水軍”專項行動。其中有一條為持續整治網路黑公關亂象,重點打擊以在網上釋出負面資訊為由,對他人進行敲詐勒索,牟取不當利益的行為;整治蹭炒社會熱點,炮製所謂的“熱文”、“爆款”,刻意煽動網民情緒進行惡意營銷的問題。
作為媒體而言,應該嚴守行業底線,不得靠捕風捉影、無端揣測、刻意製造某種社會焦慮情緒吸引流量,以此為自己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牟利;作為讀者來說,應該努力具有一顆冷靜而又剋制的頭腦,不盲從、不跟風。造謠和傳謠者,非蠢即壞。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齊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