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經濟。
不是說從疫情得利,畢竟這是全人類的災難,但是客觀的講,如果沒有疫情,今年的中國經濟會更困難。
一方面是美國整個策略的轉變。之前的文章提過很多次美西方在打造“去中國化”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中,是想在中高階保持絕對的控制權,中低端的畢竟還是有很大的替代空間。
但是疫情導致那些能夠在部分替代的國家都垮了,中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況下訂單紛紛迴流,上半年資料亮眼。
之前美國希望在2022年完成產業鏈的基本配置,因為疫情,世界加大了對中國的依賴,這個計劃被推遲了至少一年多,為我們高質量發展爭取了時間。
另一方面是我們經濟轉型的需要。
一般來說應該都是“晴天補屋頂”,但實際上“走出舒適區”是件困難的事。雖然我們都朝著碳達峰碳中和努力,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在美國確定“卡脖子”之後,我們轉向了自主研發,目前在精密機床、生物製藥、晶片等五個大類種處於需要“趕路”的境況,而這都需要5-10年的崛起時間,在這段過渡期,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和積累。
美國時刻沒有停歇想著怎麼圍堵和打壓中國經濟,在任何境況下都沒忘記。
在疫情防控不利的狀況下隨後開啟了印鈔模式用於挽救本國經濟,如果我們跟著印鈔則可以像前幾次一樣收割,順便刺破股市樓市泡沫,摧毀中國經濟,如果我們不跟,那麼高漲的原材料價格會極大抵消出口優勢。
其實金融戰早就開始了。
但是很顯然這兩年的博弈中國一直都處於上風,如果不是逼得沒辦法,美國是不可能還會考慮取消貿易戰關稅的。
那下一步會怎樣發展?明年的經濟形勢如何?
首先,要看疫情的情況。
雖然疫情也給我們帶來了各方面的衝擊,但還是給中國經濟帶來了2-3年的緩衝器,而隨著疫情可能走向平緩,美國會加大擠壓中國產業鏈在全球位置。
也就是說,能跟你脫鉤的,不管你市場大不大,不管你產品多麼物美價廉,不要低估了美西方在“戰略”上能夠承擔的經濟代價。
澳大利亞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們曾是他們的頭號貿易伙伴啊,還有日本,所以更不要說立陶宛了。
經濟作為“壓艙石”的這種說法,還需要再思考和反思。
對此,我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個人覺得,還是要看著廣闊的發展中國家潛力吧,靠亞非拉兄弟們搭把手互利共贏。
這個時候體現我們搞“一帶一路”是多麼明智了吧。
如果疫情再繼續,我們依然是能保持一段時間的相對優勢,如果沒了,那公平競爭下規則中國沒有怕過誰。
其次,這幾年會困難些但未來可期。
有的路是繞不過去的,現在國家定的這個“高精特新”其實就是極好的方向。
為了這個目標,甚至不惜犧牲一下別的方面。
所以,明年即便經濟下五了,也比頭些年的六有含金量。
只是換擋時期是痛苦的,行業不同,差別是巨大的。
一位做外貿的讀者跟我訴苦,說現在太難了,我說其實不止現在,未來外貿會更難,因為通脹不是暫時的,現在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接單就等於賠錢,另外隨著各國疫情的控制以及產業鏈本土化區域化、架起碳貿易壁壘,我們的訂單可能越來越少。
做一些預判。
關於匯率。人民幣會維持一個相對的強勢,即便美元走強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貶值刺激出口了,未來幾年人民幣應該沒有大貶值的空間,維持穩定是重中之重,匯率會保持一個合理的高位空間。
關於行業。可能有很多行業這幾年要過苦日子了,比如之前的出口什麼的,但有的行業,比如新舊能源、儲能、晶片、5G應用和資訊科技革命相關的行業依然是朝陽產業,虛擬現實融合產業會迎來爆發式增長,這些都是機遇。
關於房價。最近房地產有些鬆動,但我依然不是很看好現在的買房時機,因為整體這個產業是向下走的,趨勢一旦形成,想要拉回來是難的。其實中國的房地產就是個政策性行業,金融屬性更重些,所以價格是可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穩定增長中泡沫被通脹消化,如果國際壓力減少了,十年後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還是一個很好的金融池。
房價之前寫過很多,分化這個詞也說過很多,即便同在北京,不同地方不同小區房價將會差別巨大,這與西方房地產發展的規律是相似的,美國兩大灣區,中國兩大灣區加北京,個人認為在金融市場成熟之前還將過渡承載十年。
關於金融市場。我們的金融市場是很不成熟的,不僅體現在公募私募的水平相對國外來講低很多,雖然這兩年加強了監管,但如果想讓老百姓相信股市裡真能像納斯達克那樣賺到錢,還需要時間。現在國家想要錢流向這裡去支援中小企業發展,就需要更嚴厲的監管和糾正不良風氣,不管是前幾天針對“北上資金”“假外資”的政策還是對真外資的管制,都是好事。
什麼時候幾百億的北上資金進出不能影響萬億的市場時,可能才代表我們的水平和心態取得了一個基本入門資格。
明年貨幣會是寬鬆的,如果美股能熔斷幾次,未來十年這個市場是個很好的機遇,也是難得的可預見的牛市。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當然也包括國家,為什麼我們能夠在疫情十萬火急之下做了最正確的決定,這與往前看五年中國做的各項踏實準備是分不開的,那展望未來五年,我們也在做著一個重大準備,而每次大風浪既意味著巨大波動,同時也是百年難得的機遇,對此,我們需要看得到、穩得住、抓得準、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