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濮建學
西出懷遠,沿重慶路行四公里,即到三郎鎮化成山,千年古剎大明寺,便坐落於此。想到馬上就要一睹它的風采,心裡有點小激動。
將車停在“大明寺簡介”的牌坊下,趕緊徒步上山。山道稍窄,迂迴曲折,道旁樹林陰翳,清靜至極,落葉鋪地,蒼涼蕭瑟,但空氣清新,如入氧吧。大明寺,是不是建於大明王朝哦,正想著,已到山門。
站在山門下仰望,金光閃閃的“大明寺”三字赫然在目,隸書字型,拙樸雄渾。石梯破舊殘缺,很陡,我情不自禁聯想到青城山上清宮。
拾級而上,看到了門柱上的行書對聯:山寺已無隋帝赦,野人猶誦放翁詩。書於民國初年,字裡行間洋溢著對歷史文化的自豪。牆板上的彩畫乃古人遺墨,我只能看到痕跡。踱入廟內,森嚴滄桑感撲面而來,樑柱上木雕彩繪斑斑駁駁,栩栩如生,色彩明麗,或精緻,或鮮豔,見證著往昔的榮光。
看護院子的是當地人徐大爺,對大明寺瞭如指掌。他陪著我邊走邊看,聆聽他娓娓而談,我才瞭解了此廟的前世今生。沒有想到,居然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比街子古寺的歷史都還久遠。
徐大爺說,此寺建於隋朝,隋煬帝賜名“化成”,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參加義軍前在此隱居,得天下後賜名“大明洪武”,就成了今天的大明寺。我問:最能體現大明寺歷史的物件是什麼?大爺答道:雙楠。便將我引到古樹前,這兩株貞楠左右對稱,在山門之後,樹齡千年,數人方能合抱,是四川十大樹王之一。古楠的上部不復存在,據說多年前曾遭雷擊,傷其樹端,現發出來的旁枝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冠蓋如雲,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古楠有歷史,更有傳奇,當年香火盛時,南宋詩人陸游任蜀州通判時曾遊此寺廟,留下“孤塔插空起,雙楠當下寒”佳句,夏天在樹下感覺“寒”,當然是樹冠如雲,遮天蔽日,遠勝當今。“雙楠”雖尚存,“孤塔”卻無蹤。解放初期,全民都被捲進“大躍進”狂潮,古塔被拆毀,古磚拿去修建“土高爐”大鍊鋼鐵了,讓人扼腕嘆息。
“雙楠”之側,則是一株高大的銀杏樹,其葉夏綠秋黃,如一把把開啟的摺扇,別緻美觀,我來時正值初冬時節,暖陽高照,銀杏英姿颯爽,呈現讓人炫目的金色,灑下無數落葉,如蝶漫天飛舞,順風貼地捲動,鋪成滿地錦繡。置身其中,唯美深情,恍如仙境。我在樹下激情朗誦“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徐大爺的引領下,我觀看了化成院詩碑。在頂上有一個大大的“佛”字的古建築群,別具一格。建築圍繞水池而建,正中似一道廊橋,挑簷下是層層斗拱。我問“徐大爺,對著廟門,為何要修個水池呢?”大爺說:寺廟的建築大多是木料,容易引發火災,修水池便於就近取水滅火,水火相剋,還能預防火災。另外水池還可以放生,放生會帶來福報。寺廟裡修水池,是古人的一種智慧。
逛了一圈,沒有一個僧人,也沒有一座佛像,想燒香都找不到地方。這對於一座古剎來說,太不可思議了吧?原來,文革前後,此寺慘遭人為破壞,損毀嚴重,它長期劃歸司法部門管轄,用來關押老年犯人和戰犯。寺廟的普度眾生功能消失殆盡,後來歸民政局管理,慢慢地有了人氣。人禍過了,又遇天災,2008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千年古剎再遭重創,殘存的古建築已嚴重變形傾斜,立於清朝的“護雙楠碑”出現斷裂,山門的地基下沉明顯,兩棟廂房出現傾斜,原有基礎設施基本損毀,幸運的是雙楠無大礙。本地一位企業家發善捐資對受損部分進行修葺,才是今天這個樣子。
整個大明寺,只有我一個遊客,可能是疫情的緣故吧,我感受到了滄桑,最後帶著深深的惆悵和滿腹的遺憾悄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