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面上的冰層被我們的炮火炸碎了,他們趟水過河,上岸後他們的衣服就凍住了,槍管也凍住了,他們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動……
我們的火力很猛,像無數火蛇一樣在原木中穿行,他們有很多人倒在雪地上,倒在小河裡,像躺倒的原木一樣凍得僵硬……
但他們仍像潮水一樣不斷湧過來,撲向我們,我已經不知道向哪個方向射擊了……
火光中,冰雪在燃燒,大地在燃燒,河水紅了,潔白的冰雪也紅了,他們仍然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動……
我當時就知道,這是一場沒有勝利希望的戰爭,我們的炮火根本阻止不了他們……”
---------一名參加朝鮮戰爭的美軍戰士回憶錄
當看到這段慘烈的戰役歷史和付出巨大犧牲的第九兵團戰士,我不禁眼圈就紅了。
但我也在想,在付出瞭如此巨大的犧牲後,為何還讓美軍第1師逃跑了?固然有極寒天氣造成非戰鬥減員和裝備落後因素,我們在戰術戰略上我們有沒有失誤?以下僅從個人角度來分析一下長津湖戰役的戰術失誤。歡迎批評指正。
戰前毛主席的戰略指導
抗美援朝爆發後,毛主席在後方時刻關注戰役的走向。作為戰略統帥。他是如何指導這場這場戰役的,我找出了當年的電報原文。
我們解讀一下這份電報,首先“彭鄧樸”,彭是司令員彭大將軍,鄧是鄧華(副司令員)。 樸一禹是朝鮮人,時任志願軍副總司令兼副政委。
宋,指的是長津湖戰役的作戰兵團-第九兵團的司令員宋時輪,九兵團下轄3個軍,第20軍、第26軍和第27軍。陶是陶勇,任副司令。
電報時間是11月12日,長津湖戰役爆發的時間是11月27日,這份部署指導是在戰前半個月。
主席的這個電令中強調了三點:
第一點:“美陸軍第1師戰鬥力是美軍最強的”。
陸軍1師的歷史就不再多贅述了,美陸軍主力部隊之一,下轄陸戰第1團、陸戰第5團、陸戰第7團,毛主席都強調了他是“美軍中最強的”
“我軍以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一個至兩個師作預備隊。”
毛主席所說的美軍兩個團,就是指柳潭裡的陸戰第一師下的陸戰5團和陸戰7團約8000人。在長津湖戰役中,第十軍是分兵東西兩路北上,東路是美軍第31團和韓軍進攻新興裡,西路是以美軍陸戰一師第5團、第7團和步兵七師一部進攻柳潭裡。
毛主席認為,要打美軍兩個團,需要四個師,四萬人將近5比1的兵力優勢都不保險,至少還要準備一到兩個師,增加兩萬人的預備隊。形成7.5比1的兵力優勢。
第二點:“九兵團的二十六軍應靠近前線。”
26軍是一隻英雄部隊,人送“排炮打不動,一定是八縱”,下轄第76、第77、第78、第88師,攻堅孟良崮,渡江戰役,解放上海,打了無數個大仗硬仗惡仗。長津湖戰役中作為9兵團總預備隊。一開始部署長津湖東北方向一帶。
最遠的88師大致離戰場的中心地帶下碣隅裡70公里處。主席的意思是,距離有些遠,應再靠近些,但具體移動多少,並未交代。
第三點:要求作戰準備必須充分,作戰指揮是必須精心組織的,
這裡用了兩個必須,要求志願軍司令部彭德懷等做好對九兵團作戰方案的指導。
宋時輪的具體部署和失誤
戰役結果都知道了,雖然阻止了美軍北上對西線形成鉗形攻勢,但全殲美陸戰一師的戰役目的卻沒有達到,第九兵團自身更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可以說是慘勝。
原因在哪裡?結合陸戰一師的撤退路線倒推分析:
第一個:27軍79師1萬餘人雖包圍美軍第5、第7團戰鬥群8000人於柳譚裡地區,但未能全殲敵方,陷入膠著。
注意志願軍人數,毛主席交代了,四個師都不保險,宋時輪卻只安排了一個師包圍美軍。
不要小看毛主席戰前指導的5:1這個數字,代表的是毛主席精準的軍事判斷。因為在新興裡包圍美軍第31團的實際戰鬥中,27軍80師無力全殲31團。隨後81師一個團投入戰鬥,總兵力達到15,000餘人對比美軍3000餘人,比例5比1後,最終全殲了美軍第31團戰鬥隊。
31團都需要5:1,而陸戰一師,毛主席都強調了他是最強的,按照毛主席指導的7:1以上比例應該是穩妥的。毛主席僅透過西線幾場戰役情況,就能提出非常精準的兵力部署,軍事眼光和造詣真的不得不服。
回過頭看宋時輪為何只佈置了這些兵力?因為他的作戰意圖是:
多點開戰,全面開花,一舉全殲美軍各個部隊。
我推測宋時輪是按照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戰力來估算美軍戰力,認為兩倍以上的兵力就可以全殲敵軍,結果各分戰場都沒有形成足以殲敵的優勢兵力,全部打成拉鋸戰和消耗戰,造成我軍巨大戰損,這個部署,是不符合毛主席一貫以來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突破的作戰方法。也缺少靈活。
(參考選集(也是非常厲害的兵書)《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補充一下,有人說是因為九兵團前期情報有誤,原以為柳潭裡是美軍的一個團,實際卻有兩個團,這有一定道理,但是還可以歸結為部署的兵力不足,因為毛主席最開始指導要按照4個師打兩個團,即使這裡只有一個團,那九兵團部署的也應該有兩個師。
安排94師作為預備隊,卻在開打4天后,才接令前往柳潭裡,這時柳潭裡的美軍已經往下碣隅裡撤退了。就是說,已經開始突破包圍圈了才前往,而且,美軍是在將帶不走的物資燒燬後才撤離。
下碣隅裡情況同樣如此,志願軍實際投入戰鬥的兵力對比陸戰1師師部及其直屬部隊(包含一個坦克營和炮兵營)只有2.2比1。
第2個,26軍的預備隊與主戰場的距離、及行軍時間問題。
當柳潭裡美軍陸戰一師準備突破79師的包圍圈南撤下碣隅裡時,毛主席再次發來電報:
“請宋(宋時輪),覃(覃健)考慮,將二十六軍迅速南調,執行打援任務。”
如之前講的,下碣隅裡也因為兵力不足,始終無法殲滅陸戰一師師部及其直屬部隊,現在陸戰一師7團和5團又開始南下,58師勢單力孤,必須增援部隊。
此時的26軍在哪裡?還在長津湖以北的深山裡。戰役已經打了一星期了,還在長津湖以北的深山裡。
宋時輪3日凌晨下令要求26軍必須12小時內趕到下碣隅裡的南獨秀峰併發起進攻,阻止陸戰一師南逃,軍長張仁初認為無法實現,請求推遲,宋也同意到4日零時,但讓人不解的是,軍長張仁初沒有調動離下碣隅裡最近的78師,偏偏調70公里外的88師火速趕往。
按理說24個小時走70公里也不是不可能,38軍的113師穿插三所裡就是14個小時急行軍72.5公里提前5分鐘到達,將美軍堵住。可88師師長吳大林又擔心雪夜迷路和不忍心叫醒睡覺的戰士們,直到3日下午15時才出發,整整耽誤了15個小時。後又因時間不足急於趕路、攜帶大量重武器行走不便,冒險改走大路,結果遭到美軍戰機的狂轟濫炸,吳大林本人受輕傷,又與部隊失聯一天。等88師趕到獨秀峰時已經是12月7日了,比預定時間晚了60多個小時。
此時的陸戰一師已經於12月6日從下碣隅裡逃走,就此,全殲陸戰一師已無可能。
戰役結果
“終役,第9兵團總共凍傷和戰傷44344人,其中戰傷12587人,凍傷18437人,死亡7732人,兵力損失高達1/3,失去了戰鬥力後回後方休整,宋時輪向毛主席檢討。”
從長津湖戰役結果來看,9兵團將圍殲陸戰一師的戰役打成擊潰戰,而且自身損失慘重,固然有極端天氣等客觀因素,但指揮員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可推卸,甚至是主要問題所在,志司、宋時輪、張仁初、吳大林主觀上均犯了明顯的錯誤:
志司和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應負有主要責任,排兵佈陣欠妥,主席在戰前指示的非常重要的三點,很不幸都未受到志願軍司總司令部和宋的重視。(因為毛主席是發給志司的,志司要指導宋、陶的作戰方案)
26軍軍長張仁初捨近求遠令人不解,88師師長吳大林擅自推遲15個小時後出發,延誤戰機,白天走大路致使部隊遭受巨大損失。
在戰略上,志願軍是毫無疑問的勝利者;但在戰術上,美軍卻是勝利者,美軍憑藉其技術兵器優勢及戰場經驗成建制撤出戰區,連傷員及重武器都全部帶走,甚至還將帶不走的全部銷燬;
寫在最後:
痛心地說,儘管戰役安排上有多種錯誤,但我們戰士手中的裝備水平若能達到美軍的一半,陸戰一師絕對走不出朝鮮的冰天雪地中。
還有我們一大半犧牲的戰士不是戰死,而是凍死。要是後勤足夠充足,要是有充分冬衣防護,9兵團非戰鬥減員也不會這麼嚴重了,美國人就算跑了,也能把他們徹底打殘了……
但我們更應銘記的歷史是,9兵團戰士們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飢餓寒冷和超高強度行軍,為阻止美軍北上對西線形成鉗形攻勢的戰略企圖。付出的巨大的犧牲
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在彈盡糧絕最後關頭,衝入敵群引燃炸藥包,與40多個美軍同歸於盡,為阻擊敵人用盡了生命的最後一滴血……
177團2營6連的125名官兵生命最後一刻仍然保持著戰鬥姿勢,全部凍死在高地上。
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將軍,回國前面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脫帽鞠躬,淚流滿面、不能自持……
這是凍死在陣地上6連上海籍戰士宋阿毛身上的一首絕筆詩:
我愛親人和祖國,
更愛我的榮譽,
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
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
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向偉大的志願軍戰士致敬,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英雄戰士致敬!民族的英魂!永遠的豐碑!願祖國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