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感情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一些感受?
比如你很愛對方,願意為對方付出一切,並且堅信,只要足夠努力,對方就一定會愛上自己;
再比如,失戀的時候,你痛苦萬分,甚至不惜傷害自己來換取對方的回心轉意;
又或者,你總是遇見渣男,他們欺騙你折磨你,你卻總是很容易原諒對方。
如果你有這些情感狀態中的任意一種,那必須要警惕了,因為你可能陷入了“執迷之愛”。
《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戀愛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蘇珊·福沃德,她是美國知名的資深心理治療師,擁有20多年的情感諮詢職業經驗,幫助過無數痴男怨女修復了感情創傷,重獲心靈自由。
相信,讀完這本書之後,你也能嘗試“正常地”去戀愛。
一、怎樣分辨自己是否處於執迷的感情狀態?
想要分辨自己是否處於“執迷”的感情狀態,我們就需要了解,執迷者在一段感情中,通常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第一種執迷者,他們對愛情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們會把對方當成自己的生命支柱,並把自己的理想和需求強加給對方。
娜娜和阿飛是在咖啡廳裡認識的,娜娜面容姣好,舉止優雅,一下子就抓住了阿飛的心神。
他藉機與娜娜攀談,阿飛自信、幽默,對娜娜說的話也很感興趣。娜娜當下認為,這個男人就是她的真命天子。
隨後,阿飛展開了對娜娜的追求,很快,他們就在一起了。一開始,兩人如膠似漆,十分甜蜜,可沒過多久,娜娜就開始表現出患得患失的一面。
比如阿飛和朋友聚會,娜娜總是會追問:“你和什麼朋友聚會?有哪些人?有沒有女人?”一開始阿飛還會耐心解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娜娜的行為逐漸升級,開始檢查他的手機,甚至偷偷跟蹤他。阿飛終於被娜娜的疑神疑鬼激怒了,提出了分手。
其實,我們在愛情中,或多或少都會有缺乏安全感的一面,擔心戀人會離開我們。正常人在面對這種焦慮的時候是可以調節的,但執迷者卻無法調節,他們隨時都沉浸在這種可能被拋棄的恐慌中,期待著戀人能夠無條件滿足自己的要求,並且會反覆確認對方的愛。而一旦遭到拒絕,他們就會深深受傷,甚至覺得自己變成一個殘缺的、不完整的人。對於他們來說,分手簡直就是世界末日。
第二種執迷者,他們會用自殘的方式向對方實施情感綁架。
我們在遭受情感挫折的時候,總會想要做些什麼來減輕痛苦。比如,痛哭一場,和朋友喝酒抱怨,但哭過以後,還是會重新振作起來面對人生。
但對於執迷者來說,他們不接受分手的事實,會用盡方法挽回對方,很少考慮對方的感受。包括不斷給對方發簡訊,或者送禮物給對方,還有的人會蹲守在對方家門口,只為等待對方回來見上一面。當這些舉動都無法挽回戀人時,他們甚至會用自殘、自殺等方式,引起對方的不安和罪惡感,迫使對方回到自己身邊,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情感綁架。
當年,香港名模伍智恆離婚後一直走不出來,還患上嚴重的焦慮症和厭食症。隨後,她經常在微博上曬出自己的悲慘現狀,還表示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被前夫拋棄。也許在一定程度上,伍智恆想要喚起前夫的不安和愧疚,讓他回到自己身邊,可惜這一切都是徒勞,前夫早已另娶,並且有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而伍智恆,卻始終沉溺在過去的傷痛中走不出來。
除了想要挽回對方外,有的執迷者還很迷戀反覆品嚐痛苦的感覺,刻意讓自己沉溺在過去,不走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做會給執迷者一種依舊停留在愛情中的錯覺,會給他們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可是,這種行為只會加劇自身的挫敗感和屈辱感,並不能換來真正的愛。
第三種執迷者,他們的思維非常極端,得不到的就想毀掉。
在經歷了被拒絕、惱羞成怒之後,許多執迷者都會幻想復仇。有些人的復仇僅僅停留在幻想階段,而2021年6月份被爆出的山東女研究生因拒絕同事追求遭到當眾砍殺的新聞,就是執迷者將復仇幻想付諸實踐的典型案例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從進入單位開始,這位研究生畢業的優秀女孩周某便吸引了同事劉某的注意。劉某表白不成,就對周某展開了一系列騷擾。3月5日,劉某持刀將她從單位宿舍帶走並強行拘禁,驚動了警察。事後,周某的家人到警察局備了案,就再未追究。
公司給周某放了兩個月的假在家休養。一個月後,單位領導通知她可以回來上班,沒想到第二天,劉某就當著兩個同事的面將她殺害了。
當然,這類事件比較極端。但是如果我們對於一段失去的戀情,產生不平衡的心理,甚至開始思考復仇,就一定要高度警惕。執迷者的復仇行為,不僅傷害了別人,也將自己囚禁在痛苦的牢籠中,永遠無法獲得解脫。
第四種執迷者,很享受當救世主的感覺,表現為“對方越壞我越愛”。
他們覺得,無論對方多麼無藥可救,都可以在自己的幫助下變成一個完美的人。
吳倩芸是北京一家廣告公司的高層,35歲的她雖然事業有成,但卻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直到她遇見小她8歲的張昊。
張昊是公司新來的實習生,長得英俊帥氣,對吳倩芸展開了猛烈的追求攻勢。這讓吳倩芸倍感欣喜,一時間意亂情迷,沒過多久兩人就同居了。
可是沒過多久,張昊就開始提出各種請求,要麼是招待客戶需要錢,要麼是老家父母重病需要錢,要麼就是想要投資需要錢。
每當吳倩芸感到壓力和疲倦想要拒絕,張昊就會擺出一副“我在這個城市無依無靠,連你都不幫助我”的可憐模樣,讓她一次又一次地跨越自己的底線,甚至刷爆信用卡為張浩買單,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像吳倩芸這類執迷者被同情心和所謂的善良所囚禁,不斷付出自己的金錢、精力、關愛和溫柔,無論對方是酒鬼、癮君子,還是寄生蟲,他們都無法狠下心來離開對方,最後一點一點地被戀人的需求榨乾。
這四種執迷者的表現,有沒有你自己的影子呢?如果有,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嗎?
二、陷入執迷狀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其實,這與我們童年的經歷和傷害有很大關係。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依戀”,這個詞指的是嬰兒和養育者之間一種特殊的情感連線。
嬰兒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是非常弱小的,吃喝拉撒都要依靠父母的幫助。當嬰兒餓了、冷了、不舒服了,他們就會生氣或是難過。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及時回應嬰兒的需求,比如將他們抱在懷裡,或是提供奶水,小嬰兒就會感受到強烈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因此對父母產生濃烈的依戀之情。也就是說,依戀,讓我們感覺自己和父母是融為一體的。
但是我們都知道,我們成長的過程,也是我們與父母不斷分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走向獨立,也逐漸學會應對得不到滿足的需求。比如,當媽媽外出工作時,我們需要她,她卻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就會覺得害怕和傷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這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儘可能地給予我們尊重、愛、鼓勵以及保護,來回應我們的依戀需求,我們就能夠逐漸建立起對自己以及他人的信任,從容度過這場令人恐慌的分離。但如果父母採用不恰當的方式應對我們的需求,比如嚇唬我們、忽略我們甚至虐待我們,那麼正常的分離過程就被打亂了。
要知道,父母讓孩子做好了準備再分離,孩子內心會相對更安全。但如果分離過程太突然,孩子就會拼命想要找回依戀的感覺,從而產生不健康的執迷。
在本書中,作者透過解讀大量的心理治療案例,證實了不幸的童年常常是產生執迷行為的根源。
其實,我們執迷於一段感情,本質上是為了修復童年的遺憾。我們將戀人當做了父母的替身,還在延續童年時絕望的抗爭。
小時候,我們與父母親密的共生感覺,其實和愛情的親密感覺很像。長大後遇到愛情,我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企圖透過愛情,找回安全感。而在童年遭受拒絕越多的人,成年後對愛情的執迷也就越強烈。
可是,愛情本身並不能為我們帶來真實的安全感,只有自己內心更強大、更多地愛自己,才能讓我們找回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三、如何走出不良的“執迷”感情狀態,擁有更健康的親密關係?
作者說,執迷是可以被治癒的,只要透過一系列的練習,我們就能夠擺脫痛苦。想要糾正不健康的感情狀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個方面,我們需要從觀念上進行轉變,下定改變的決心。一直以來,執迷者都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戀人的身上,如果對方對我們展開雙臂,我們就會無比幸福;而如果對方拒絕我們,我們就痛苦到不能正常生活。
可是,愛情並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有權利活出自我,有權利得到真正的幸福。
我們努力練習,不是為了讓戀人能夠回到我們身邊,而是平靜下來,用全新的態度和方式迎接新的生活。只有下定改變的決心,我們才有採取行動的力量。
第二個方面,我們要積極行動,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與執迷劃清界限。在這裡,作者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行動方案,那就是透過寫“執迷日記”的辦法,正確分辨自己的感情,並且以此為依據,調整自己的行為。
日記的形式很簡單,沒有特殊的格式要求,你可以長篇大論,也可以短小精悍,重要的是要記錄下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
你可能會問,想法和感受,難道不是一回事嗎?當然不是,只是我們時常會誤以為“想法”就是“感受”。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其中的重要區別,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一位執迷者一直在期待戀人能夠拜訪自己。當她坐在家中百無聊賴,逐漸焦慮時,門鈴響了,她急忙跑去開門,結果門口站的是快遞員,她非常生氣地衝著快遞員大吼大叫,猛地關上了門。
在這個場景當中,當門鈴響起來的時候,執迷者的想法是:門外站的可能是戀人,她的感受是:激動、期待、迫切;她的行為是衝過去開門;當她發現門口站著的是快遞員時,她的感受瞬間變化為:失望、憤怒,因此做出了對快遞員大吼大叫並且摔門的行為。
所以你看,想法並不等於感受,而是促使我們產生某種感受的理由。
根據自己對想法、感受的分析,就可以逐漸分辨出,自己的行為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如何理清思路,更好地區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呢?我們可以在日記中問自己六個問題:
第一,是什麼觸發了我的想法呢?第二,我具體想了什麼呢?第三,我當時有什麼感受?第四,我當時想做什麼?第五,我做了什麼?第六,結果如何?
比如,在我們前面提到的這個場景中,我們就可以這樣記錄:
第一,是什麼觸發了我的想法呢?門鈴響了。第二,我具體想了什麼呢?可能戀人來找我了。第三,我當時有什麼感受?我感到期待、迫切和激動。第四,我當時想做什麼?我想立刻把門開啟。第五,我做了什麼?我衝過去打開了門。第六,結果怎麼樣?門口站的是快遞員,我衝著他大吼大叫了一通。
當我們堅持為自己書寫執迷日記,就會開始清晰覺察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接下來,就可以嘗試改變了。
這就引出了我們第三個方面的練習,也就是關閉“執迷系統”。
從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瞭解到,執迷的系統包含三個因素:執迷的想法、執迷的感受以及執迷的行為,也就是上個步驟中,我們寫日記記下的三個因素。
這三個因素相輔相成,互相維持,作者說,只要我們能夠讓其中一個因素停止,就能夠讓其他因素也一起停下來。
那麼,先停止哪個因素最容易呢?對此,作者建議先從執迷的行為入手。因為行為是外在的、具體的、明顯的,是執迷系統三個因素中最容易識別的一個。而且與想法相比,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想法,但是卻可以透過他人的幫助,或自我限制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而藉助日記上“我做了什麼”那一欄的記錄,我們就可以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然後嘗試不去做它們。
比如,我們會在不經過對方允許的情況下登門拜訪;會不停地給對方發簡訊;還會給對方送禮物。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針對這些行為給自己施加禁令: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不許未經過對方允許登門拜訪;不許給對方發簡訊;不許給對方送禮物。
為了更好地幫助我們改變行為,作者還介紹了四個小技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第一個技巧是,給感情放個假。這個技巧要求我們嘗試兩週的時間,斷絕和戀人的一切聯絡。假如執迷者還處於一段戀情之中,這兩週的分離會相當困難。但是我們冷靜下來想一想,如果這段關係連分離兩週的考驗都承受不住,那麼遲早是要分手的。這樣的話,就更需要提前體驗,為痛苦做好準備。
而如果戀人早已離開,給自己的感情放個假,正好可以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並學習一些脫離執迷的方法,以一種更好的心態面對生活。
第二個技巧是,藉助親人或朋友的幫助。還記得我們之前提到的娜娜嗎?分手以後,娜娜非常痛苦,時常想要追到阿飛的家裡,請求對方回心轉意。幸好這一切只是娜娜的設想而已,她並沒有付諸行動,因為她有一個非常好的閨蜜。每次她想起阿飛時,她就會給閨蜜打電話,而閨蜜則會立刻來到她家裡,陪著她看看電影,吃吃東西,聊聊天。
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放下了對阿飛的執著。雖然依舊難過,但是卻不會發瘋一般地想要聯絡對方。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一個值得信任的好友或親人,請不要羞於向他們請求幫助。請他們在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時候監督你,在你痛苦難耐的時候陪伴你,找到情感的寄託,你會更容易走出執迷。
第三個技巧是,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遇見戀人之前,你有什麼樣的愛好?瑜伽課、讀書會、或者是志願者活動?試著把它們重新找回來。
這些愛好不是暫時的,不要覺得自己是為了不去見戀人才做這些事打發時間的,要保持對它們的喜愛和熱情。
因為無論你是在戀愛中還是單身,外出活動和社交都是維持健康情感的要素之一。它們可以讓你暫時轉移注意力,將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入到更有價值的事情之上,也能夠幫助你成長。
第四個技巧是,給自己設定放縱時限。這是一個非常有人情味的技巧,它允許我們在每一天的一個特殊時段裡,讓執迷的情感放縱一會兒。
作者建議執迷者把這個時間放在睡前,我們可以準備好一個鬧鐘,或者計時器,來計算放縱的時間。一開始,時間可以長一點,比如一小時或者半小時,逐漸減少這個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盡情思念對方,幻想對方重新回到自己身邊,想怎麼想就怎麼想。但是,當約定的時間快到了,我們就要對腦子裡的執迷情感下“逐客令”。比如,你可以說:好啦,時間到啦,你快走吧!我不會再縱容你啦,如果你還想回來,那就明天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