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短影片的風口,一些網紅打著修行的招牌帶貨收割流量。而且這些網紅名媛更是走所謂的慾望風格,直接將佛門的清修帶來不好的風氣,這遭到了監管部門查封與網友們的抵制。
歷史上佛教經過文化交流引進,並跟中國文化融合,形成中國的儒釋道文化,而參佛者,又有大乘小乘之分,信眾不限男女。今天我們就來看下東北的“純正”的尼姑廟,一個專門給出家女士修行的地方。
清齋素食,卻充滿力量
這座在東北遼寧的,供出家女士修行的寺廟叫做道源寺,這座寺廟比較特殊,它不對外開放,不搞旅遊,也不對外買門票,為想脫離世俗的女士提供一個修行場所。可以這樣說,一旦在這裡出家為尼,便不能碰金錢,並且脫離世俗艱苦修行。
有人可能會問,“不接受旅遊不賣門票,這些修行尼姑居士怎麼填飽肚子呢?”這就講到另一個修行方式,那就是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化緣,只接受素食食物,不接受金錢。這就是說道源寺是“純正”的尼姑廟的原因。
當然並不是說賣門票搞旅遊的寺廟就不“純正”,而是佛教中所主張的派系並不相同。佛教之大乘在於傳道布業廣泛參與社會活動,而佛教之小乘在於脫離世俗修養自身。無論哪種方式都有修煉的法門,佛教文化進步發展到了現在,修行也不限於一定出家為僧為尼,在家可修行,佈施也是修行,到廟裡進貢香火也是善緣。
所以在我們生活中信佛的有很多人,形成了一種大眾的佛教文化。而道源寺這座尼姑廟算是比較特殊的一種,出世清修是其主要的特色。也是給女信徒們一種選擇,無論出家前經歷過什麼,做過什麼,只要誠心皈依,剪去頭髮選擇苦修就可以成佛,現在道源寺有兩百多位信徒加入。
這座寺廟定位是尼姑庵,不會出現男性。當地政府部門也尊重寺廟的規定,不以此宣傳旅遊。也是媒體報道與紀錄片拍攝,讓這座寺廟為人所瞭解。寺院中的尼姑生活很清苦,但她們卻保持戒律,不接受財物。清齋素食,一天只吃一頓飯。
佛家注重修行,以外在之修行去執破念,和去偽存真一個思路,都是讓人擺脫觀念的枷鎖。在這寺院清淨的環境中,才能讓浮躁的心靜下來,每日重複,每日參悟,視枯燥的生活為此生的常態。
在這樣苦修之下,人的精力就直接集中起來,她們的身體狀態十分優秀,每天只吃素食且食量很少,但是她們卻能有充沛的精力從事寺院裡種植蔬菜。修繕寺院的工作可是個體力活,光是搬運木材,很多男子都受不了,但是她們卻得心應手。也只有真正能了卻凡塵,心中沒有所牽掛的人才能進入這場苦修的人生旅程中,當然也正是這樣的苦修,讓她們每個人都充滿了生命的能量。
風餐露宿,卻精彩萬分
每年八月十五後,她們便外出修行,這個不同於在寺院中的參禪,而更像是一段風餐露宿的苦行之旅。她們在外會到各戶人家化緣,只討要素齋食物不接受金錢。這種修行更像是在外的旅程,她們結隊而出,分頭乞食。
一般的人家見到她們會主動送上敬意,對於樸素的農家人來說,能給修行人士施齋也是一段福分。她們拿到食物後聚到一起,先靜坐修行,到了進食的時刻才一起吃飯。
輕便上路她們不會帶很多食物,這需要規劃她們自己的出行路線,如果行走幾十裡都沒有人家,這意味著她們會餓著肚子行走。當然對於她們來說,這也是修行必須具備的一部分。不嗔不恨,不燥不怨。
剃髮之前她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遭遇生活,然而來到這裡的那一刻,她們就放下了自己所經歷的苦難,在修行中獲取心中的寧靜。她們安靜地行走在化緣步行修煉的路上,步伐不急不慢,很安靜,和山林的自然景色,一樹一花一路形成無比和諧的畫面。
這樣的行腳乞食的修行一般都在半個月以上,她們風餐露宿但又隨遇而安,遇水尋橋,遇雨尋簷,不在一個地方長時間駐留,也不喧譁傳道。她們是在用自己的行為表明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方式,用這釋然的生活態度宣示存在即合理。
世人都處在功利與人情網之中,難免會陷落到兩難的境地之下,她們的修行是一個存在方式,遵從內心遵從信仰。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放下,但真正能放下的人,是值得我們敬拜的。
道源寺尼姑的隊伍行到之初,民眾對她們的生活感到好奇,但絕不圍觀而更多的是敬拜,虔誠地奉上食物。或許施齋者並不是佛家信徒,但在接納她們的那一刻也必有所動,對於人生的選擇也會堅定些。
行腳修行的途中也有很多信眾會跟隨她們的步伐,加入修行行列,但很多信眾跟隨一段時間後就離開了,或許是因為忍受不了這樣的苦行,又或者想到了世俗的牽絆,這取決於每個人的選擇,有時候選擇了就沒有回頭路。
人是觀念的奴隸,誠然每個人的生活選擇都會有利益的權衡,生活環境的左右,生命追求的不同價值觀。能真正認識自己,擺脫觀念枷鎖的人,才是生活的倖存者,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追求什麼。不會追風,不會放棄,堅定地走屬於自己的道路。
這個行腳修行的道路是她們的道路,沿途她們會給生命最高的敬畏,不殺生。沿途碰到死去的動物,她們會找地方掩埋,敬畏生命,善待生命。一切具化萬物形象皆平等,沒有崇高與卑微的區別。
這種將人歸於自然行列的信條方式,是小農經濟下的一種思想主張,但隨著現代化社會科技的發展,人類更願意把自己放到萬物之長,宇宙生靈智慧生命的行列。這兩種思潮沒有對立衝突,更多的是文明整體發展向度與個體生物意識的思辨。科技向宇宙文明的發展之下,每個存在的個體,不得不加入經濟發展規則中,放下對生命萬物的敬畏,而是執著於社會與文明延續的方向前行。
看似容易,卻難以堅持
道源寺外有很多標語,圍欄外草坪邊書寫“注意腳下眾生”。而寺院裡面也有黃色警示,“清修道場,謝絕旅遊”,可以說這座寺院是獨立與社會經濟發展之外的一個場所,與現在經濟發展主導的思潮相悖。但就是這樣一個場所,讓很多女子多了一個選擇,可以說這是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一片淨土。
利字當頭,情字所迷,能真正放下的並不多。真正能放下的便可如此門內。在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平權的年代,有些人願意出家為尼。要加入道源寺有規定,需要提供單身證明,且需要父母提供同意的證明。加入後有三到五年的考驗期才能真正剃髮為尼。剃度前還要確定入門的規矩,這規矩就是生活的規矩,一天一頓飯,不貪戀金錢不貪戀睡眠,斬斷愛恨痴嗔。
很多人在三到五年的思考期裡明白了自己人生的道理,或選擇離開,或選擇留下。當然離開者多,留下者少,經過了十幾年,這座寺廟的尼姑加上考驗期內的信眾也不過200人。某種程度上這更像是一所學校,它讓許多迷茫的人在這裡有了一個對人生的冷靜思考期,能夠留下的都是對人生有所頓悟者,而離開者也在清修中療愈了自己,用更加睿智的生活態度參與世俗生活之中。
戒律嚴明,是外人對道源寺表象的理解;我們要知道如果一個人能主動選擇並且能日省自身放下執念與慾望,這樣的人才能讓佛門接納。不是佛門接納了你,而是你選擇讓佛門接納,所謂的戒律清規只是個人選擇罷了。
選擇了沒有金錢所擾,沒有手機電腦的生活方式,並且主動放棄慾望和享受。參禪悟道,打坐上課勞動。這種極低物質慾望的生活方式,沒有信仰的人是體會不到的,沒有想清楚自己生活的人也是體會不到的。很多時候人更多的是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與生活主張,在人云亦云的世俗生活中沉淪,將出家修行當做戒律,有這樣的理解也自然而然了。
有人曾經在網上講述自己在道源寺“體驗”的經歷:“兩點左右起床,為了避免殺生,她們要把大米放到桌子上,然後捉米蟲放生,一做持續到早上五六點鐘,接著劈柴燒飯,中午休息只有半刻鐘。”
這裡不能成為網紅打卡地,也不是所謂佛媛該來到的地方。這是真正屬於世外的地方,與現在所流行的時尚文化符號無關,與所有商業方式也無關。商業圍繞的是慾望所衍生出來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係,而道源寺恰恰是祛除慾望,擺脫需求的地方。
這裡是遠離商業的淨土。正如寺院裡有一段妙語,“修行容易守戒難,不守戒條魔一般。高尚品德如青蓮,行解渡眾大法船。”當人把追求歸之於戒律,歸之於信仰,那麼任何身外的需求也都是虛妄了。
清苦只是表象,忘卻執念才能迴歸本真。生活本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無所謂對錯,但很多所謂“悲天憫人”者卻從社會發展的緯度,經濟的緯度,甚至人與人比較的緯度來評判他人的生活,鼓吹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這才是讓人陷入生活困境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