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議定書》全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透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 ,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 (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1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后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我們來看看議定書要求參與國家承諾了啥?
限制協議中羅列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排放量,為此: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植樹造林,尋找新能源和再生能源,逐步減少違反《公約》排放的政府經濟管理行為,鼓勵創新手段減排。
2012年前,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
在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基礎上,從2008年到2012年期間,歐盟作為一個整體要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8%,日本和加拿大各削減6%,美國削減7%。
看看對於這些承諾,各個國家採取的態度!
1、俄羅斯
2004年12月4日簽署了該協議,俄羅斯於12月18日正式通知聯合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
但俄羅斯政府一直認為俄羅斯應當從附件一國家的名單中除去,在談判會議中不時設定障礙,不承擔《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責任。
俄羅斯儘管在各種場合不是很積極地帶頭公開反對,但是立場非常明確。俄羅斯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堅定反對派。
俄羅斯於2013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克里姆林宮認為,由於沒有包括美國、中國和印度等主要的碳排放國,今年開始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已經毫無意義。
2、美國
美國政府1997年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但美國參議院沒有核準。
美國是最早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1998年11月12日參加談判的副總統戈爾象徵性地簽了字。考慮到參議院當時的態度不可能透過該條約,克林頓政府沒有將議定書提交國會審議。
3、歐盟
對《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問題上歐盟內部幾乎沒有任何爭議,並一直致力於說服那些立場搖擺的國家加入條約。但歐盟在哥本哈根會議以後,失去了持續扮演領導者角色的激情,在氣候變化談判中沒有發揮積極的作用。歐盟仍然維持20%的低目標,儘管歐盟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問題上表現中立,但是他的20%的減排目標,是給《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背後插上了溫柔一刀。
4、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在2020年的減排目標的承諾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目標。加拿大是哥本哈根會議後,第一個將承諾目標降低的國家。目標是,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17%,等效於202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增加3%。加拿大也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堅定的反對派。2011年12月12日,加拿大環境部長彼得·肯特宣佈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
5、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政府加入《京都議定書》最遲,在實施《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時三心二意,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經常敲邊鼓,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不做承諾。澳大利亞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溫和反對派。
6、日本
日本已經成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堅定反對派。2009年日本政府就隱隱約約地表明《京都議定書》沒有第二承諾期。在坎昆會議期間,日本政府代表團高階官員清晰地發出了這個訊號,只不過在隨後的外交語言中加以修正,不直接明瞭地表白。在2011年波恩會議上,日本代表團成員一改以往閃爍其辭的回答,而是重複申明,日本政府拒絕《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立場是明確和堅定的。
7、中國
1998年5月29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秦華孫大使代表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秘書處簽署了《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京都議定書》,中國是第37個簽約國。
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生效。2012年多哈會議透過包含部分發達國家第二承諾其量化減限排指標的《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第二承諾期為期8年,於2013年1月1日起實施,至2020年12月31日結束。2014年6月中國交存了《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的接受書。《多哈修正案》尚未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