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加坡、首爾等早已開徵擁堵稅,我國的北京還有多遠?
"汽車是現代最偉大的發明",有人這樣說。這句話沒毛病,但是容易引起誤解。有鼓勵使用車的意思。中國是世界上車禍死亡總量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卻又是不爭的事實。不要打著振興民族企業的旗號,鼓勵人們買車。
這和為房產商站臺的房產專家鼓吹人們積極買房一個道理。因為有利益捆綁,有利益輸所,因此房地產專家的話是不足信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無利不起早,房產專家就是房產商人的吹鼓手, 甚至說幫閒也可以,他們是利益共同體,隨著中國房地產熱的下降,雙方都焦慮了,準備改行也是必然。
實際上二百年前汽車已經出現了,是在英國這個近現代先驅的國家裡,只不過是用蒸汽驅動,英國正在進行以燕汽機主導的工業革命。1765年,中國還在清朝中葉,乾隆當政時期,想想當時中國社會景象與英國有什麼不同?一個朝氣蓬勃,一個死氣沉沉。一個處在近代,一個處在古代。英國近代史的開端是1640年,中國是1840年,早了整整200年。
我們沒有見過蒸汽汽車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沒有普及過蒸汽汽車時代,直接跨過200年進入內燃機汽車時代。也就是說,歷史上的一些課我們漏了沒有上,是有缺憾的。這些缺限會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來的。我們的汽車發展史是不完整的,先天不足。
比如日本汽車技術是不錯的,但是比英國晚發展了一百多年,底蘊是薄的,有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是存在的。逝去的歷史是真實的,必然對現在造成影響。作為世界第一臺汽車誕生地英國,它有這個資格影響世界,雖說世界上第一臺現代內燃機汽車是美國人發明的,而且早在近一百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普及了汽車。
中國正在普及汽車的路上,而且已在前幾年達到了銷售的頂點開始下降,也就這樣,估計不會再突破了,關健是沒有了意義,不需要了。
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的汽車嗎?我看不需要!而且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們用腳投票,他們不願意買,買不起,沒有必要。我認為是對的,一切必須事實求是。就象我們沒有用過過、發展過蒸汽汽車,難道需要去用一遍嗎?不需要!就象日本和德國沒有經歷過工業革命,直接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因為趕上了唄。
美國在100年前曾發展有40萬公里鐵路,但是後來有一半都廢棄了,因為不需要,因地制宜,合適的才是好的。按中國專家說中國汽車人均擁有率還遠沒有達到美國,還能夠提高很多,這純粹是謊言。就象許多人再過20年他們也不會買車!也許也包括我自己,養車太貴了,得不償失,巨大的成本抵消了它現實上的好處。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而且容易造成擁堵,而且有安全隱患。
(現代)汽車就象250年前起源發展於英國的蒸汽汽車一樣,就象遠處的夢、雲飄過來,又滑走了。許多人一輩子沒有擁有過車也死掉了,歸於歷史。汽車就是歷史的產物,我們沒必要過分計較。就象我們沒有經歷過18、19世紀的蒸汽汽車、工業革命、二次工業革命時代,我們也過來了,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直接進行了第三次工業(科學技術)革命,改開四十年,我們把西方前三次革命進行的科學技術積累也學得差不多了,80%是有的,因此美國人慌了,快超過他們了。
因此我認為應該限制汽車的使用,開徵汽車擁堵稅。向發達國家、發達城市學習,學習他們的城市治理經驗,為我所用。因為我們1840年以後開啟的近代化是以它們為師的,當然也應避免走彎路。因為我們正走在發達的路上,向它們靠攏的路上。英國開擁堵稅從03年開始已經近20年了,也說明它的先進之處。
就象1865年英國已經有了世界第一個地鐵。145年後我才在廣州見到了中國的地鐵,大為驚奇,而且中國現在許多地級市也沒有地鐵。我認為,中國的鐵路還是不夠用,許多地級市到縣城的鐵路都沒有修,我暈車,需要鐵路,對鐵路有天然的情感,暈車太不好受了。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立場,但是儘可能從客觀評價一件事物是必要的。
就象中國不能打著發展民族汽車工業的旗號去鼓勵人們尤其是窮人買車,完全是割韭菜,應該發展汽車技術,減少事故死亡率才是正道。就象當年中德合資桑踏那德方定價8萬,中方定18萬,成交,那是20年前,是什麼概念?中國人多掏了10萬,一套房子有了!20年後,中國的汽車技術有顯著增長嗎?這才是關鍵的。
就象某想打民族牌子鼓勵中國人買電腦,卻賣的比國外貴不少,配置還低,技術也不行,這是民族的事嗎?赤裸裸的利益!幹嘛要欺哄中國人呢?我買了一臺電腦長期閒置,落了灰,因為也沒什麼用。浪費了。後來用上了智慧手機,更是閒置了,不是錢?如果我買了車,恐怕也是浪費吧,因為用的次數少是不至於的。我識一個有錢人,一家3個車,那要製造多少擁堵啊,對於無車的大多數人是不公平的。卻又是現實的。
新加坡這方面就做的不錯,高度限制買車、使用車,因為太堵了。我們應該更多考慮行人的安全。新加坡和倫敦可以說是現代城市的樣板,我們要多向它們學習。因為人家城市的現代歷史悠久。而中國的城市古代歷史悠久倒是真的。一個和協的城市才是我們追求的,而平等是它的尺度,平等才合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