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師沒有覆滅”的一個關鍵指標是師直二梯隊的四百餘人成功地突圍,率領這支隊伍的人是師部軍務科科長張傑。儘管二梯隊早於主力一天開始突圍,可仍然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張傑在關鍵時刻沒有機械執行師長鄭其貴的命令,果斷地更改了突圍策略,這才為180師留下重建的希望。
師直二梯隊主要由文工隊、醫院以及師部各科室和各直屬連隊的非戰鬥人員組成,大約400餘人。1951年5月25日上午,師長鄭其貴向張傑下達了一道命令:“我們師明天轉移到馬坪裡去,你們二梯隊今天就向馬坪裡轉移,在那裡等待我們”。
馬坪裡有60軍的一個兵站,存有大量的物資以及負責傷員的轉運工作。按照當時鄭其貴得到的戰況,馬坪裡顯然還在志願軍的控制之下。180師已經渡過漢江,暫時沒有被包圍。因此,他才會向張傑下達:“在馬坪裡等待我們”的命令。
美軍的推進速度超過了事先的預期,如果張傑始終執行這條命令,那麼第二梯隊很可能和180師主力一樣身陷重圍。
張傑率領二梯隊於13:00出發,這也是萬般無奈的選擇。一支非戰鬥人群在白天行軍本就困難重重,更關鍵的是鄭其貴已經派不出任何一支作戰部隊進行掩護。好在隊伍中並非都是“非戰鬥人員”:師部的參謀以及各科室幹部中的很多人都參加過抗日戰爭,有很豐富的反掃蕩經驗,那些沒有戰鬥經驗的人則完全服從命令。
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儘管一路上也遇到過幾次險情,可都被一一化解,二梯隊於5月26日拂曉成功地抵達馬坪裡。除此之外,他們還在路上救下一位年僅16歲的女護士,也就是那位雙目失明、後來還被主席親自接見的張道華。
抵達馬坪裡是否意味著安全?正當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想著可以吃一頓飽飯的時候,現實卻讓他們再次繃緊了神經。馬坪裡已經是一片狼藉,空氣中充滿了汽油味和騾馬被炸死發出的焦臭味。很顯然,60軍的人已經撤退。另外,槍炮聲不絕於耳,美軍離這裡也不遠了。
早在5月25日下午之時,美軍和南朝鮮軍就各有一個師在向馬坪裡迂迴,目的是為了截斷180師的後路。嚴格地說,張傑等人僅比美軍的先頭部隊快了幾個小時。
下一步應該怎麼辦?執行師長的命令就要在此地停留,這樣做的風險太大;繼續突圍又沒有接到命令,二梯隊並沒有攜帶電臺,更不可能徒步去向師部請示。最終,張傑在徵求了幾個負責人的意見後做出決定:繼續向北突圍。
由於馬坪裡的物資均被炸燬,二梯隊並沒有獲得糧食補充,一些女戰士倒在地上就能睡著。比起飢餓和體力透支還有一個更讓張傑頭痛的問題:天已經亮了,400多人的隊伍又要暴露在敵人飛機的“眼皮”下。
也許是“天無絕人之路”,當5月26日天亮以後,馬坪裡的大山內竟然下起大霧,十米之外都看不清人影。張傑命令大家克服一切困難,利用這個天賜良機以最快的速度透過開闊地帶。沒過多久,二梯隊看到一支盼望已久的隊伍:179師536團2營,這是60軍派出接應180師的隊伍。後來,張傑等人還遇到同樣提前突圍的539團3營8連的130餘人(由指導員趙三祿率領),這兩支隊伍也成為180師成功突圍僅有的建制部隊。
客觀地說,無論是師直二梯隊還是539團3營8連,突圍的難度都遠沒有一天後180師主力難。也正是因為提前一天突圍,馬坪裡還未被美軍佔領,包圍圈也未形成;也正是因為這一天的時間,兩支隊伍都有機會利用5月26日黎明的大霧成功地躲避美軍飛機的轟炸。但是,張傑在關鍵的時刻沒有機械地執行命令,能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決斷,是一個合格的指揮員。
對於180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時間更重要的事情。美軍穿插的速度過快,戰士沒有糧食補充而導致潰散。張傑率領二梯隊不得不在白天行軍、到達馬坪裡後一刻都不敢耽誤繼續向北突圍、利用大霧加快行軍速度,這些都體現出時間的重要性。我們不難想象,如果在上述任何一個結點上出現一絲延誤,二梯隊恐怕都難免覆滅的命運。由此我們也能推斷出:180師主力突圍的難度有多麼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