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信使”洲際彈道導彈
文/張京京
◎ “信使”導彈外形示意及發射筒外觀
蘇聯和美國於1987年簽署的《中導條約》,禁止兩國生產、試驗和部署射程在500~5 500千米的陸基彈道導彈和陸基巡航導彈,該條約無限期有效。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國會敦促他退出《中導條約》。10月30日,俄羅斯《軍工信使》週報刊文稱,俄可恢復研製蘇聯時期的“信使”洲際彈道導彈,實現對等反制。那麼“信使”是一種什麼樣的導彈?俄羅斯重新啟用它會有怎樣的戰略效應呢?
來自冷戰——“信使”的發展歷程
1983年4月,美國開始研製 MGM-134“侏儒”小型洲際彈道導彈。“侏儒”是一種單彈頭、高生存能力、公路機動發射的新型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加固導彈地下井、指揮控制中心和第一次打擊後殘存的戰略目標。雖然“侏儒”導彈的射程達到11 000千米,但是尺寸和重量得到了限制,發射準備狀態下的重量為15~17噸。
為應對美國發展“侏儒”導彈,在時任蘇聯戰略火箭軍司令託盧勃科的提議下,蘇聯部長會議於1983年7月21日決定研製效能與“侏儒”類似的公路機動型洲際彈道導彈。承擔研製任務的單位是莫斯科熱工研究所,在草案階段導彈命名為“速度”SM。1984年完成草案設計。由於對導彈的尺寸和發射重量有嚴格的限制,研製工作更加複雜。蘇聯計劃由沃特金斯克機構製造廠生產“信使”導彈,初期先生產若干枚試驗用導彈,90年代初期進行試驗和量產。
為滿足對“信使”導彈的特殊要求,莫斯科熱工研究所和協作研製單位進行了大量新材料和技術的開發工作。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信使”導彈的殼體大量使用了最新型的複合材料,儀器裝置以現代化的元件為基礎建造。這樣可以認為,“信使”是當時同一級別導彈的新一代產品。
“信使”導彈應該在生產廠家中就裝入運輸發射集裝箱,運輸發射集裝箱安裝在自行式發射裝置的起降機械上。而自行式發射裝置應該以符合要求的多軸專用底盤為基礎研製。在研製過程中,“信使”導彈發射裝置底盤的方案進行了多次修改,共研製試驗了6軸MAZ-7916、5軸MAZ-7929和4軸MAZ-7909三種底盤(另有材料稱是3軸、4軸和5軸),後因技術困難被要求減少幾對車輪。1985年,軍方提出“信使”導彈使用5軸底盤,但當時蘇聯還沒有這種底盤。1986年4月,又提出了研製4軸底盤,1987年底生產出4軸的MAZ-7909型底盤試驗樣品。由於4軸底盤還沒完全滿足軍方的要求,因此1988年初決定使用5軸的MAZ-7929型底盤,發射裝置編號15U160М。1989年生產出4套MAZ-7929型底盤,用於進行導彈的拋射試驗。
在“信使”導彈研製中,有一個特殊專案,即將導彈向指定區域隱蔽投送的方案。“信使”導彈重量和尺寸較小,可以放置在特製的標準貨運集裝箱或者汽車的半拖掛車內。這種自行式發射裝置不會引人注目,可在蘇聯境內國土上行駛,收到命令後即可進行導彈發射,為此選擇了MAZ-6422型鞍式牽引車和MAZ-9389型半拖掛車作為研製“信使”導彈運輸發射車的基礎型號。這種由“汽車”偽裝的“信使”導彈在研製專案啟動後不久,就開始了行駛試驗,在選定底盤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完成了大量工作。
1984年9月,在蘇聯國防部第21試驗靶場進行了上述牽引車和半拖掛車的試驗。第一階段在戈梅利州進行了行駛試驗,試驗用的貨車在地區公路上完成了長時間行駛。行駛試驗的路段還包括列寧格勒-基輔-奧得薩、明斯克-科梅利、布良斯克-科梅利-科普林的公路段。收集的資料被用於“信使”和其它新型導彈的研製。
四是威力巨大。“信使”導彈射程為10 000~11 000千米,攜載單個核彈頭,彈頭當量150~300千噸,具備遠端戰略打擊能力。
1989年3月,結構和裝置簡化的第一批試驗型“信使”導彈被運到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進行投擲試驗,目的是檢驗自動發射裝置。試驗持續到1990年5月,共進行了4次拋射試驗,全部獲得成功。原計劃1992年中期進行“信使”導彈的飛行試驗。1991年10月,也就是在蘇聯解體後的2個月,“信使”導彈的研製工作被終止了。
在MAZ-6422底盤上進行“信使”導彈裝載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