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槍支的設計研發和日常維護很重要,但對於槍支來說更重要的是子彈。而我國的子彈主要以鋼為原料,國外則主要以銅材料為主,然而作為子彈製造的原材料,銅的效能肯定是比鋼要好很多。
那為什麼我國會選擇用鋼作為原料呢?難道真的是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嗎?
首先,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子彈的發射原理。
子彈的發射就是槍械內的撞針在碰撞到子彈尾部的底火後,接連觸發子彈內的無煙火藥,在彈殼內發生瞬間爆炸燃燒。這所產生的高溫高壓,在槍膛這樣的封閉空間內就會形成強大推力,進而推動子彈穿過槍管,向外高速飛行形成殺傷力。
另外槍械的槍膛和槍管設計,都是採用後方的槍膛口徑尺寸一定大於槍管的口徑尺寸,而子彈的設計也是。彈殼的口徑尺寸,必須大於彈頭的口徑,只有這樣,在子彈發射的時候,彈殼和槍膛與槍管的銜接處才能內外結合成一個密封的整體。這樣既能避免彈殼內的火藥所爆炸燃燒的熱量和能量發生洩露,也能降低彈頭的出膛飛行速度以及彈頭在出槍管後的飛行速度和距離,減輕火力輸出。
但如果密閉性不好,彈殼與槍膛之間的咬合密度不夠高,就很容易發生爆炸,也就是俗稱的“炸膛”。不僅損壞槍支,還會引發彈夾內其餘彈藥發生爆炸,對士兵的持槍手臂,還有面部、頭部都會造成致命傷害。
而如果要彈殼前端和槍膛與槍管的銜接處,能在子彈發射的時候,形成一個能耐高溫、耐高壓、不變形的“絕密空間”,這裡就牽涉到一個材料使用的問題。
如果只需要密封效果,那就用橡膠或塑膠密封就好了,但這樣根本無法承受子彈發射時的高溫高壓,所以必須採用金屬材料。而為了避免槍膛密封性不好造成的炸膛或火藥氣壓洩露,影響彈藥發射效果,就只能考慮彈殼在高溫下的柔韌度。
從這些方面來看,目前全球黃銅這種礦產材料,是最符合這種高溫密封效果的。
那地球上那麼多礦藏種類,為何就非要選黃銅作為彈殼材料呢?
其一是因為黃銅的材料屬性比較柔和,也非常穩定,國外許多國家的銅礦儲量就相對較大,所以容易得到。
最重要的是黃銅的硬度較低,進行“銅板反衝壓形式”,進行冷加工衝壓生產彈殼的生產成本低,損耗低,效率高,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銅的柔軟度比較適中。
它既有一定的硬度和強度,能確保彈殼的外形保持在彈殼的前端部分,還能在生產中和彈頭進行冷壓後形成良好的密封咬合,將彈頭牢牢固定住,彈頭底部周圍與彈殼也會形成非常緊密的材料咬合。
其三,黃銅的材料性質很穩定,不易生鏽,不易腐蝕,也不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屬於不磁性絕緣隔離材料。
而且在大量運輸和儲藏中,也不會因為磁性的滲入,導致彈藥磁性粘連,不易保管和運輸使用。
不過我國的子彈生產材料卻是選用的鋼材,很少用到黃銅。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首先是開採與生產。
目前全球銅礦總儲藏量只有7億噸,美國有3.5億噸,我國只有3億噸已探明礦源,而且大多數都分佈較難開採的地方。
另外銅作為重要的有色金屬,也被國家列為重要戰略資源,禁止隨意開採。但我國的鐵礦資源就不同了,鐵礦資源非常豐富,每年鋼材產量也是非常龐大。所以,我國的軍工企業專門針對鋼材特性設計生產了鋼製的彈殼。
不過鋼製的彈殼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腐蝕和變形,很難再次回收二次使用。而且鋼製子彈容易對槍械內部造成硬質傷害,堅硬的鋼製子彈會在高溫下,造成“膛線”摩擦過度,加快槍管的使用壽命。
不過針對這種情況,我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研發了一種新技術,能用鋼製彈藥很好地替代銅材料。
我們先是使用了“覆銅鋼”技術。就是在鋼材的外面附著一層銅,或者仿製銅材料,這樣可以節約大量的銅礦資源。隨後又從蘇聯引進了“塗漆鋼”技術,不僅降低了銅材料的消耗,還透過這種技術,讓鋼製的彈藥在槍膛內發射的時候,擁有和銅製彈藥一樣的使用效果。彈殼也容易生產和儲存,不易變形腐蝕,而且在槍膛內的高溫高壓環境下,能形成良好的“金屬貼合密封”。另外彈頭表面的銅製塗層在經過漆面處理後,在槍管內也形成更好的“潤滑”狀態。透過這種方式生產的彈藥,對於我國來說,不僅生產材料開採儲備量巨大,而且射擊穿透力一點都不差。
比如曾經的“八一槓”就火力兇猛,尤其是被稱為“銅包鋼”的彈頭設計,更是被許多老兵稱為一代經典。不過對於彈藥的製造,也不光是完全採用“以鋼替銅”,對於狙擊子彈、大口徑重機槍子彈等,也會採用純銅材料,以確保其戰鬥需求。
而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許多新材料也陸續使用在彈藥生產上。
比如我國陸軍所使用的“陸盾”近戰防禦系統,其彈頭的中間,就鑄有鎢這種稀缺金屬材料,這種材料耐高溫,不卡膛,堅硬度高,穿透能力好。如今我國的子彈生產製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新技術的使用在確保子彈大量生產的同時,也能確保優質質量,價格還很公道,所以許多國家都很喜歡從我國訂購生產彈藥。
當然了這也並不影響我國軍隊的彈藥戰略儲備與生產,估計現在全球沒有幾個國家能比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