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魚怪,屬軟甲至綱,等足目,縮頭水蝨科。一般成對地寄生在魚的胸鰭基部附近一個小洞孔內。危害較大的種類為鯉怪。
蟲體卵圓形,乳酪色,上有黑色小點分佈。魚怪的雌蟲較雄蟲大,雌體長1.4一3釐米,雄0.6一2釐米。體分頭、胸、腹3部分。頭部小,略呈三角形,背面兩側有2只複眼,每隻複眼由88只單眼組成;腹面有6對附肢。口器由1對大顎、2對小顎、1對顎足及上、下唇組成。胸部由7節組成,寬大而隆起,每一節都有1對胸足,前3對伸向前,後4對伸向後。除第一胸節外,每節的側上角都有一背板。腹部由6節組成,前3節的兩側常被胸部所覆蓋。前5節各有腹肢1對,雙肢型,第六腹節又名尾節,特別長而呈半圓形。
魚怪的消化管為一條中間稍膨大的直管,肛門開口在第五腹節之後邊緣,消化管兩側有3對消化腺。雌蟲在消化腺的背面有1對卵巢,自第三胸節伸展至第五胸節處,充分懷卵時可充滿整個胸部,在第七胸節腹面有1對短棒狀交配器。雄蟲有1對精巢,位置與卵巢同。
危害性:魚怪成蟲寄生在魚的胸鰭基部附近圍心腔後的體腔內,有一孔和外界通,與魚體內臟有一層薄膜相隔,稱寄生囊。一般只有1個孔,極個別的有2個,2個都有寄生囊,或僅有1個寄生囊,1個為一凹陷。囊口四周都有鱗片包圍,寄生囊壁的構造與魚的面板相同,由表皮、真皮組成,在復層扁平上皮中夾有許多分泌粘液的細胞,在囊口周圍及附近還有橫紋肌,有的地方還有脂肪細胞,在表皮脫落處更有大量遊走細胞侵潤。寄生囊壁上的血管來自寄主節間動脈。魚怪成蟲一般成對地寄生在寄生囊內,個別也有僅1只雌魚怪或雄魚怪。雌魚怪的大朝向魚的尾部,腹面朝向魚的內臟,這與便於呼吸及攝食有關;雄魚怪小,可在囊內自由行動,位置不固定。只要有魚怪成蟲寄生,無論是1只或2只,就嚴重影響魚的性腺發育,使病魚完全喪大生殖能力,但在病魚痊癒過程中,魚的性腺發育會逐漸恢復,當完全痊癒時,生殖能力可完全恢復。當魚苗被1只魚怪幼蟲寄生時,魚體就失去平衡,數分鐘內即死亡。3或4只魚怪幼蟲寄生在夏花魚種的體表和鰓時,引起魚很不安,鰓及面板分泌大量粘液,表皮破損,體表充血,尤以胸鰭基部為甚;鰓上皮增生,鄰近鰓小片粘合,嚴重時鰓小片壞死脫落,鰓絲軟骨外露;鰭也被破壞,形成蛀鰭,病魚第二天即死亡。在感染率高的水域裡魚怪釋放幼蟲的高峰期,風平浪靜時在庫邊或湖邊往往可以看到一片被魚怪幼蟲寄生而死亡的魚苗、魚中。
流行情況:魚怪病在雲南、山東、河北、江蘇、浙江、上海和黑龍江等地的水域內均有流行,且多見諸於湖泊、河流、水庫,其中尤以黑龍江、雲南、山東為嚴重。主要危害鯽和雅羅魚。
防治方法:魚怪病一般都發生在比較大的水面,如水庫、湖泊,在池塘中至今尚未發現;魚怪的成蟲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加之它又寄生於寄主體腔的寄生囊內,所以它的耐藥性比寄主強,在大面積水域中殺滅魚怪成蟲非常不易,但在魚怪的生活史中,釋放於水中的第二期幼蟲是一個薄弱環節,殺滅了第二期幼蟲,就破壞了它的生活史週期,切斷了傳播途徑,是防治魚怪病的有效方法。
1)網箱養魚,在魚怪釋放幼蟲的高峰期,選擇風平浪靜的日子,在網箱內掛90%晶體敵百蟲藥袋或遍灑80%敵敵畏乳劑,每次用藥量按網箱的水體積計算,每一立方水1.5克敵百蟲或0.5克敵敵畏,均可殺滅網箱中全部魚怪幼蟲。
2)魚怪幼蟲有強烈的趨光性,大部分都分佈在岸邊水面。在離岸30釐米以內的一條狹水帶中,魚怪幼蟲的密度可達50只/立方米;30釐米以外僅為17只/立方米,離岸更遠也就更少。所以可在魚怪放幼蟲的高峰期(在黑龍江僅10天左右),選擇無風浪的日子,在沿岸30釐米寬的淺水中灑80%敵敵畏乳劑,使沿岸庫水成0.5ppm濃度,每隔3一4天灑藥一次,這樣經過幾年之後,可基本上消滅魚怪。
3)患魚怪病的雅羅魚,完全喪失生殖能力,所以在雅羅魚繁殖季節,到水庫上游產卵的都是健康魚,而留在下游的雅羅魚有90%以上是魚怪病患者。在雅羅魚繁殖季節,一方面應當保護上游產卵的魚,以達到自然增殖的目的,另一方面則可大大增加下游對雅羅魚的捕撈,降低患病的雅羅魚比例,減少魚怪病的傳播者。
4)在魚怪放幼蟲的高峰期,於網箱周圍用網大量捕捉鯽和雅羅魚,以減少網箱周出水體中魚怪幼蟲的密度。
奧克丹 蔣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