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和科比是網際網路時代最具話題的兩大NBA球星,熱度甚至比喬丹還要高。因為喬丹的話題多數都是正向性,而詹姆斯和科比則是正反兩方面都有,關於兩人誰更厲害的討論永遠都不過時。
但是在這些討論中,大家也發現了一個規律:大多數媒體人更認可詹姆斯,大多數教練和球員更推崇科比。
這種現象是如果形成的?背後有什麼原因嗎?這一方的觀點更準確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從媒體和球員兩個不同的視角出發。
▼媒體視角:看重榮譽積累和客觀資料
媒體評論員、記者是NBA比賽的局外人,他們無法直接和球員對抗,所以對球員的評價主要來源於客觀資料,主要分為兩大類:生涯榮譽積累和比賽技術統計,並以此為依據來判斷球員誰強誰弱。
例如美國最大的體育媒體ESPN,他們在進行NBA歷史排名時,基本就是按照球員的榮譽積累來定名次,雖然也會考慮年代競爭力、場外影響力等因素,但是核心的評價基礎就是比拼榮譽。
這就如同做數學題那樣,把總冠軍、MVP、FMVP、一陣等榮譽按照權重不同列出來,然後加起來算總分,總分高的球員,歷史排名就高,也就是媒體評價體系中更厲害的球員。這樣的評價體系雖然相對客觀,但是也存在嚴重的問題。
▼媒體視角的三大問題
第一,NBA目前的獎項設立並不是特別合理,作為個人榮譽權重最高的MVP,居然只是常規賽階段的獎項,也就是說這個榮譽並不包含最高水準的比賽(季後賽),所以會出現一些球星在常規賽表現出色,但季後賽發揮不佳的案例。
拿詹姆斯來舉例,雖然他擁有4個MVP,但是2009、2010年的兩次獲獎和2012、2013年的獲獎相比,MVP含金量完全不同。09、10年的詹姆斯並不是當時聯盟中最強的球員,技術能力上存在明顯短板,而12、13年的詹姆斯則是攻防一體,能力達到巔峰狀態。但是在媒體的評價體系中,詹姆斯的這4個MVP不分輕重,都會被放到權重最高的個人加分項中。
第二,FMVP的評選也存在問題。這個獎項不包含東西部季後賽,只看總決賽,而且是最後一場比賽打完馬上評選。這樣的方式帶來了兩個問題:第一是季後賽前三輪的出色發揮會被直接無視,比如2001年季後賽的科比。
當時西部很多強隊(開拓者、馬刺、國王)有能力和奧尼爾在內線周旋,因此衝出西部的關鍵戰役中,科比的發揮和作用往往更大。但是到了總決賽,東部球隊內線極弱,湖人戰術重心完全放到奧尼爾身上,所以在FMVP的評選中,奧尼爾會毫無懸念地當選。
如果拿出完整的賽季來論功行賞,科比在總決賽前做出的貢獻不可忽視,可因為FMVP不考慮分割槽的季後賽,因此在媒體的評價體系中,科比在三連冠中的功勞被弱化了,有著高權重的FMVP加成被奧尼爾一個人拿走。因此,很多沒看過當年比賽的球迷,會誤以為奧尼爾所向無敵,配任何一個後衛都能完成三連冠。
第三,比賽技術統計有侷限性。別看技術統計是客觀的數字,但如果你不看比賽,只看這些數字,就會被“騙得很慘”。這裡我們用一個關於詹姆斯的問題來說明:那就是他的巔峰生涯是哪一階段?
如果把技術統計拿出來比較,得出的結論一定是騎士2.0版本。無論是常規賽還是季後賽,詹姆斯的資料都比熱火時期要更好看,甚至幾次總決賽都是場均三雙或者接近場均三雙的表現。
但如果你長期觀看詹姆斯的比賽,一定會清楚熱火時期(2011年總決賽後)的詹姆斯才是最強階段。因為在熱火隊,詹姆斯做到了攻防一體,陣地進攻的組織投射都非常穩定,轉換進攻的衝擊力更是接近無解,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在防守端施加巨大影響力,無論是協防、補防還是關鍵階段去單防對面進攻箭頭,實戰效果都非常好。
到了騎士2.0時期,詹姆斯體能已經開始下降,因此他削減了大量防守端的精力,不再去站弧頂,而且更多落低位,這樣一來籃板球增多,但其實球隊的防守強度是下降的。另一邊的進攻中,詹姆斯增加了持球比例,減少了無球跑動,這樣一來助攻數也增多了,但是球隊運轉靈活度是下降的。
所以,別看騎士時期詹姆斯的技術統計更看好,但是對比賽的統治力比熱火時期要低一個檔次,這就是資料會騙人的典型案例。
▼球員視角:看重交手感受和技術能力
球員、教練評價同行的方式和媒體完全不同,這一點我們從各類採訪中就能看出,基本沒有球員(特別是大腕兒)會把MVP、FMVP、一陣這些榮譽掛在嘴邊,大家更願意討論實戰中的交手感受。對球員來說,誰給我帶來的防守壓力大,誰就更厲害;對教練來說,誰讓我佈置戰術更困難,誰就更強。
而在這種評價方式下,科比的打法更容易得到認可。從資料統計上看,科比職業生涯的投籃命中率是45.0%(季後賽45.6%),看起來並不算很高,所以很多媒體根據資料得出了一個結論:科比的進攻並不高效。
但如果你去看同時代球員的採訪,幾乎所有人都會說科比得分太厲害、太輕鬆。例如姚明曾經說過,面對科比的進攻,我們只能祈禱他投籃不進,同時代的諾維斯基、波波維奇等眾多專業人士都有類似的觀點。
這種觀點和資料反映出的結論截然不同。其實,如果你看過一定數量的科比完整比賽,就能理解這兩種結論的差異。
科比的性格太好強,甚至願意和自己較勁。比賽中隊友沒有投籃空間了、24秒快到了、最後時刻要投關鍵球了,這些活科比都願攬過來。這些出手都是高難度的投籃,換成角色球員出手,投100個都不會進,但是換了科比,就能強行投進10個、20個。科比生涯中,投了太多這種犧牲個人資料去搏一絲機會的球。很多球員不願意投、也沒有能力投,而科比恰恰既願意投,又有能力投。
這種投籃勢必影響命中率,但是從實戰的球員和教練視角看,他們不會把這些投籃算成科比發起進攻的回合,只有正常的攻防對抗中,科比的進攻才被視為有效回合,而在這些相對正常的投籃中,科比的命中率是很高的。
除此之外,科比的技術能力也是獲得推崇的一大因素。在一次NBA節目中,比盧普斯、皮爾斯、羅斯等人得出一個結論:喬丹是最強的球員,科比是技術最好的球員。
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多球員和教練的認可,肯德里克-帕金斯在社交媒體上甚至直接發文,稱科比技術最好這件事沒必要再討論了。可見科比技術能力受認可的程度。
這也是專業運動員視角的一大特點,技術能力的優勢比身體素質的優勢更能打動他們。
▼球員視角的兩大問題
球員、教練這種根據實戰感受得出的結論,似乎更具有專業性,但是也存在問題。在這種評價體系下,評價球員的視角會變窄,容易忽略很多問題。
首先,我們還拿科比舉例。技術統計顯示科比進攻效率不夠高,除了一些搏機會的出手,還有科比本人不合理出手的原因。前者可以不計入科比的真實進攻回合,但是後者卻是對球隊整體進攻有了影響。
比如雙人包夾、三人包夾下,如果科比選擇傳球給空位隊友,進球得分的機率會大於科比個人強投,此時科比強行的出手就拉低了球隊整體效率,也就是俗稱的“浪投”。
但是在實戰中,這種“浪投”往往也會被對面的球員自動過濾,大家會預設這不是科比發起進攻的正常選擇。也就是說,科比進球大家會讚歎,科比沒進大家覺得正常,這種視角下科比的“浪投”是沒有成本的。
球員視角的另一個問題是時間侷限性。既然是從實戰交手的角度出發,那評價一名球員就必須同處一個時代,越是高水平的球星,確實越在意這種交手體驗。
比如80年代前的老一輩球星中,很多人都覺得“大O”羅伯特森是歷史最佳。再比如蒂姆-鄧肯,在談到喬丹時明確表示,他很尊重喬丹,但自己不是喬丹的粉絲,因為喬丹並沒有給他留下過什麼深刻印象。
其實這些觀點在球員中非常普遍,他們更願意去討論、去誇讚那些交過手的對手,而不是看著一串榮譽積累去回答誰強誰弱。非同時代的球員互相之間的感覺更多是兩個字:無感。
雖然不同時代球星不應該一起比較的觀點可能更接近現實,但是不得不說,這種觀點非常無聊。一項體育運動能長期健康發展,靠的就是廣大的關注度。比如NBA每年的歷史排名就是能引起廣泛的討論,而在這些討論甚至爭議中,NBA就完成了最好的普及和推廣。
而且,如果球迷看待球星都是仰望的視角,都是溢美之詞,那還有什麼意思?大家看的就是誰更厲害,就需要用平視的視角,去評價所有球員,這樣一來,那隻能用媒體視角的評價體系,否則就沒有了客觀的基礎。
▼詹姆斯和科比誰更強
綜上分析後,我們就能明白媒體視角和球員視角的優缺點,也能明白為什麼更多的媒體人認可詹姆斯,更多的球員和教練推崇科比。
所以,從榮譽積累和客觀資料的媒體視角出發,詹姆斯的NBA歷史第二人實至名歸,從交手感受和技術能力的球員、教練視角出發,科比是最偉大的NBA球員之一,也毫無問題。
因此,關於詹姆斯和科比誰更強的話題,與其說是籃球問題,不如說是評價體系和價值觀的問題,出發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