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英特爾因表態支援美國透過的涉疆法案,遭到國內輿論的口誅筆伐。我們在痛斥英特爾“吃飯砸鍋”之餘也不禁感嘆,為何西方國家總是“看不起”我們,總挑我們身上的不是。
筆者認為,說西方國家“看不起”中國,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近年來對華“貿易戰”、“科技戰”、七國集團和AUKUS的“外交包圍”等措施都能證明,西方國家精英階層在心底裡非常恐懼中國。
野獸只會全力攻擊實力相當的對手,西方國家企圖對我們發動一場新冷戰,恰好證明在奉行“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西方世界眼中,我國已經實現國家崛起,在經濟、科技和國防等領域已經無比強大!
他們不願意接受和承認,過去任由他們欺辱的中國,透過與自己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已經趕上甚至超越自己。出於心中的傲慢與敵視,西方政客縱容國內媒體抹黑貶損我國,形成外國民眾敵視中國的現象。
鑑於講述中西方勢力對比的文章浩如煙海,筆者決定以相對新奇的角度,詮釋西方國家敵視中國的心理基礎和現實需要。
實力對比之變,強弱逆轉的興奮與傲慢
之所以西方國家如此敵視中國,因為他們腦中有著濃厚的心理情感基礎。
如果我們將時針撥回到一千年前,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態度滿是美好的想象與讚美。事實上在進入文藝復興之前,整個西方世界遠遠落後於東方。
這一心理的突出代表就是“地理大發現”。因為一本《馬可波羅遊記》,歐洲人認識到,在茫茫沙漠的另一端,有一個強大而富有的東方文明——中國。
在他們心中,中國“有富麗堂皇的宮殿,殿內牆壁上鍍著黃金”而不是歐洲糞水四溢的中世紀城堡;在那裡“即使是普通人家,也像歐洲君主一樣富足”並沒有麻風病人和農奴在田野上形同喪屍般地遊蕩。
當時的歐洲各國都以尋找到通向東方大國的商道為榮,這才有了“大航海時代”和開闢新大陸。
可惜的是,東方世界在後世錯過了發展機遇,無緣市場經濟與工業技術的改革,西升東落的世界格局逐漸形成。
藉助堅船利炮,歐洲將曾經嚮往的中國和印度納入殖民地半殖民地體系。藉助科技與社會制度,西方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亞、非、拉丁美洲大陸上的國家。歐洲取代東方成為新的“黃金之國”。
如同現在很受歡迎的“贅婿覺醒”,“弱者逆襲”等短影片。這種由弱變強並擊敗昔日偶像的情節反轉,為歐美民眾提供興奮上百年的“精神鴉片”。
因此,西方世界對於中國普遍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傲慢與偏見。他們自認為幫助中國人實現了文明開化,併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指明方向。這種傲慢與偏見奠定如今他們鄙視中國的心理情感基礎。
歷史終結之困,故步自封的需要與無奈
除卻歷史心理作用之外,西方世界執行體系的實際需求也是助長西方世界對於我國目前的鄙夷與敵視。
在心理需求上,受困於國內經濟政治危機,西方世界需要樹立“外敵”來轉移國內矛盾,凝結社會共識。
歐美等國家流行團體政治和身份政治。這導致西方世界一旦出現結構性矛盾,受困於各個團體不同的利益訴求,全社會很難達成意見統一,無法以統籌兼顧的方式推動社會改革。
我們以法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為例。法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在短期對民眾非常美好,但長期對國家便是經濟發展的枷鎖。
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總需要科研資金和政策傾斜。但是因為法國高昂的福利制度,導致法國財政根本無力支撐發展所需的巨大投資。
2019年法國社會保障開支佔到全國財政的30%以上,這意味著全國有近三分之一的錢用於支付養老金和各種公民津貼。正是受困於此,法國在國防、科研等領域的投資寥寥無幾。
為了提高財政收入,法國政府只能提高稅收金額。加稅這導致法國大量高收入階層,明星和企業家出走。如法國著名影星“大鼻子情聖”傑拉爾·德帕迪約便為避稅移民比利時。
國家精英的外流致使法國競爭力的進一步衰落,加劇財政危機,最終形成惡性迴圈。唯有廢除過於“舒服”的福利制度才能令法國“重生”,但是因為改革會損傷市民階層和選票,改革一直無法推行。
2005年時歐盟地區的GDP是14.43萬億美元是我國的7倍。在今年的前三季度,我國在推行限電限產、低碳環保的情況下GDP已經超過歐盟地區。整個西方世界的停滯和衰落可見一斑。
在西方贏得冷戰後,提出過《歷史終結論》,認為新自由主義是人類最終選擇的。學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2020年承認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是萬能的,他的理論需要修正。
正是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歐洲的政治局勢不斷動盪。為了緩解國內矛盾,西方世界需要推出一個“公敵”來批判,令本國民眾產生一種“我們國家很不錯,生活一切苦難都是別人害的”這樣的錯覺。
過去西方世界的“公敵”是曾經的蘇維埃巨人,冷戰後是“恐怖組織”,現在變成“我們”。此外西方政客也利用“公敵”來推動國內的改革和發展。
如美國總統拜登,自上臺後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能源經濟的發展,提出1.75萬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和美國新能源刺激政策提案。
花錢是需要議員同意的,拜登團隊和民主黨便是以我國的發展為對比,迫使國會議員同意提供資金。以上這都是他們貶低抨擊我們的現實需要。
在資本需求上,西方世界希望我國保持過去的產業地位,繼續為自身輸血。
透過研究西方發展史,我們明白資本主義自始至終都是透過盤剝其他國家地區或是國內其他階級來實現資本積累,這就決定不公正社會秩序的建立。
因為承接全球的組裝產業鏈,我國經濟在加入WTO之後發展迅速。但這種發展是不公平的,我國承擔著絕大部分的環境汙染,向全球貢獻廉價產品,但是手中的利潤少得可憐。
以蘋果手機為例,因為我國只負責組裝,能拿到的利潤不足5%。
再以奢侈品為例,PRADA和COACH等品牌官網上動輒幾千上萬塊的包包,據代工廠透露,這些包其廠價普遍不到400元,其中的差價都由外國公司賺取,我國廠商只能拿到加工費。
高科技產品利潤的大頭在於研發和設計,奢侈品在於設計和營銷。因為在這些“上游”環節的缺失,我國企業只能在中下游環節賺取微薄的利潤。
實際上這是西方世界“剪刀差”似的經濟剝削,即利用落後國家的原料和勞動力生產出高檔產品,反過來在落後國家高價傾銷。如此西方國家既享受到高額的利潤,又避免環境汙染和資源消耗。
對此,我國以“技術換市場”的方式來應對,即透過開放國內市場,迫使外企將零配件供應鏈遷到國內。我國雖然在入世早期蒙受很多損失,但是透過這一方式在國內實現技術積累。
如電動汽車領跑品牌特斯拉在2020年落戶上海自貿區,就是我國與特斯拉做的資源對賭。我國透過低廉的地皮租金和國內市場,換取電動汽車產業鏈的國產化,這將會助力本土電動汽車品牌的成長。
中央政府在“十四五”規劃的“中國製造2025”便是我國實現產業升級,透過技術突破將我國提升到產業鏈中上游的努力。我國產業升級的計劃無疑觸及到了西方世界的“乳酪”。
因此在2019到2020年間我國和美國的貿易談判中,美國就會夥同德國、日本等國,明確要求我國放棄“中國製造2025”的計劃,放棄產業升級,永遠停留在“組裝車間”和“韭菜地”的位置上。
歐美此舉無疑是不公平的。為減少國內反對並製造“反中有理”的輿論環境,西方媒體屢屢對我國施以“陰間濾鏡”、各種歪曲解讀和造謠。這都加重民眾對中國的鄙夷和敵視。
自我認同之路,華夏覺醒的復興與自信
除卻以上的歷史心理因素和現實需求之外,西方世界中“鄙華”觀念的形成也與我國企業和個人自己的行為有著不少的聯絡。
如,國人華僑沉迷賺錢,忽視自我表達和參與當地政治。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向海外移民的現象,根據最新資料統計,全球華人華僑數量已經高達近6千萬人。
非常可惜的是,華人不重視自我聲量的表達,對當地政治極為冷漠,唯獨對賺“小錢錢”情有獨鍾,導致華人成為當地民眾眼裡的“公敵”。
我們以1998在印尼爆發的排華屠殺事件為例。印度尼西亞是全球華人僑胞數量最多的國家。數量超過1千萬,在全國人口占比約為5%。但暴動中有超過1200名僑胞被殺。
華人在印尼的經濟地位很高。據印尼本國的調查,印尼全國80%的經濟掌握在華人手中。印尼首富的寶座長期被從事菸草生意的黃氏家族,從事食品生意的林氏家族和其他幾個華人家族把持。
但是因為華人很少參與印尼當地的政治活動,政治聲量不高,沒有政治盟友。華人待人處事普遍和善隱忍,對於外界的謠言和指責不做回應。
因為極少參與公益事業,在當地人眼裡,自己的生活沒有因為華人而得到提升。久而久之華人成為當地人眼裡變成“吸乾印尼財富”得“吸血鬼”,變成“為富不仁”的代表。
在東南亞經濟風暴中,印尼經濟遭遇重創,經濟蕭條引發政治動盪。在一系列示威和抗議活動後,當地華人成為暴民攻擊殘害,宣洩負面情緒的“絕佳目標”。
反觀同樣是同樣遭受經濟風暴影響到的馬來西亞,因為當地華人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投身公益,使得華人有較好的社會形象。由此使得當地華人免於鄰國華僑的厄運。
同理,我國移民在歐美早期從事過低階崗位,甚至是賣淫、販毒等犯罪行為。再加上華人很少參政議政,在西方成為不需要爭取的“小透明”。因此西方世界很少仔細傾聽研究華人和中國的政治訴求。
自新冠疫情發生後,西方媒體肆意抹黑中國,造謠病毒起源於中國。美國社會排華情緒高漲,不斷髮生華人遇襲事件便是因為他們不在乎也不重視華人和中國的聲音。
再如,我國企業在早期經常“山寨”他國的經濟智慧財產權。
其實“山寨”並非是我國企業的“專屬病症”。世界所有的後發國家都曾有過不光彩的“山寨歷史”。
現在以“先進工藝”著稱的德國企業,在18世紀也曾多次模仿歐洲其他國家企業的產品和設計。如英國謝菲爾德刀剪公司就曾多次狀告德國公司抄襲“太嚴重”。
如今很多產品上標註的“made in China”最早起源於是英國在1887年透過的《商品法》。法案要求德國企業需要在銷英產品上標明該產品於德國製造,來警示英國人你買的可能是德國假貨。
以漫畫和卡通形象向全球進行文化輸出的日本在過去也是“山寨大國”。世界聞名的卡通形象“HelloKitty”便是作者信太郎從比利時畫家雷·古森在1945年創造的小貓“Musti”中“吸收靈感”所創。
雖然很多後發國家都有“山寨”經歷,但都依靠著後期投資巨大的科技研發和高品質的文藝作品挽回自己的尊嚴和名譽。
我國企業在研發方面已經有長足進步,如令美國人畏懼的華為,電池技術領先全球的寧德時代等。但是過去喜歡抄襲的形象依然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反例才能逐漸淡化。
又如,早些年,我國缺乏強有力的文化和價值輸出。
在由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秩序中生存,不被西化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應該在其中保留自身文化的精華,凸顯民族個性,傳承文明道統。
由於西方世界慣有的文明優越感,沒有民族個性的中國文化在西方看來無非是又一個“二等文明”的西化範例。
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有著與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和傳統。但是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的今天,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文化逐漸凋零,消失。
以動畫電影領域為例。上海電影美術製片廠曾是我國美術動畫的旗幟。不同於效仿美式迪士尼動畫和日式動畫的設計和技法,上美影曾突破性地將水墨畫、剪影等藝術同動畫相結合,創造出很多經典作品。
如1961年,上美影曾推出《小蝌蚪找媽媽》這樣一部具有濃厚中國水墨畫元素的動畫電影。作品以齊白石先生的繪畫作品為基礎,用完全不同於西方漫畫或油畫的手法生動的描繪水中生物和景象。
《小蝌蚪找媽媽》這部影片為我國動畫產業贏得空前的聲譽。該作品斬獲如法國戛納電影節榮譽獎,美國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帆獎在內的很多獎項。
上美影之後創作的《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等作品也取得不少國際聲譽。但之後上美影同中國文藝界一樣在市場化中迷失自我,淪為日本和美國動畫的代工廠。
無可否認,落後者追趕領先者,跟隨照做,賺取跟隨者紅利無疑是最快的道路。但是否也可以效仿日本和美國,在文藝作品中適當加入一些本土文化元素,宣揚我們自己的國家呢?
不幸的是近些年來我們看到的文藝作品都是對美日作品的粗劣模仿。模仿電影《大白鯊》,我們拍《巨齒鯊》;模仿電視劇《老友記》,我們拍《愛情公寓》;模仿《蠟筆小新》,我們畫《大嘴巴嘟嘟》。
這些作品真的有提升我國文化的感召力嗎?還是成為國外媒體調侃中國的笑料呢?有這樣的文化作品我國會受尊敬嗎?
還好如《一人之下》、《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動漫,如《長津湖》和《流浪地球》等電影,專屬中華文明的優質文化作品已經出現,距離在國外傳播輸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上,從不一樣的角度詮釋我國在國際輿論場中的尷尬與不利地位。不過筆者認為,目前我國所面臨的困局是所有後發強國走到世界舞臺中心的必經之路。
畢竟在1894年超越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工業國的美國,在歐洲國家眼中依然是沒有底蘊的“暴發戶”,只是“外地臭要飯的”。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美國才以一騎絕塵的實力登上全球領袖的寶座。
所謂“欲戴王冠,必承之重。”面對非議與鄙夷,與其爭兇鬥狠,圖一時之快,不如俯首實幹,以強大實力詮釋自己的存在。人且如此,國家亦然,祝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