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釋出《新時代的中非合作》白皮書,並舉行新聞釋出會。
日本記者就近日關於中國在非洲製造所謂的“債務陷阱”問題向外交部的發言人進行了提問。
外交部部長助理吳江浩指出,中國在非洲製造所謂的“債務陷阱”這個說法站不住腳,它的邏輯不成立。
總不能說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就叫“發展援助”,而中國現在提供的就叫“債務陷阱”。
為抹黑中國,“債務陷阱”成為美方慣用說辭
所謂“債務陷阱”這一說辭源於2017年初,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員在其所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的債務陷阱外交》的文章中。
表示中國透過向那些具有戰略意義的發展中國家提供鉅額貸款,從而導致這些國家陷入債務陷阱,最後只能對中國唯命是從。
此“債務陷阱論”一經提出,由於迎合了某些西方國家的需要,因此在西方的輿論中受到追捧。
比如美國就熱衷於宣揚中國四處設下“債務”陷阱,但全然忘記它才是“債務陷阱”的真正“始作俑者”。
眾所周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都是以資本主義制度來執行,也就是以資本家佔據生產資料,實行僱傭勞動制度為基礎,由資產階級掌權控制的國家。
既然是資本家所掌控的國家,那它的所有行為必然都是不顧一切只為謀求自身最大利益所實施的,同樣對外援助也是如此。
對外援助成果在哪,為何非洲遲遲沒有發展?
非洲一直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也深受乾旱、疾病和飢餓的困擾;而世界各國對於非洲鄰居其實一直以來都在施行人道主義救援。
有資料顯示,自二戰以來,國際社會對非洲的援助已高達1萬億美元,單單美國對非洲的救援,每年都能夠達到百億之多,但為何這萬億美元的援助仍然改變不了非洲的局面。
原因便在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自身經濟霸權,打著“經濟援助”的幌子對非洲各國進行殖民掠奪、無度開發資源、竊取智慧財產權、補貼本國產業完成原始積累。
他們在非洲所推行的各種“經濟援助”,實際都是遲滯、阻礙非洲各國發展的“經濟陷阱”。
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打著維護地區和平的旗號,扶持了一大批獨裁者。而這一批批獨裁者們與他們所豢養的無能官員大肆變賣國有資產,再加上西方國家的資本流入,使得本就沒有工業支撐的非洲各國,變成西方各國手中“待宰的羔羊”。
面對如此被西方資本所鉗制的國家經濟,非洲各國不是不想改變,而是真的無能無力。
54個國家中有20個都出現了兩位數的經常賬戶赤字,僅有兩個國家的出口大於進口。
有著“非洲之角”之稱的衣索比亞便是這樣一個重度依賴進口的國家,尤其是對於外來藥物的依賴十分嚴重,其國內的進口藥物比例高達85%,本土製藥企業僅僅只有21家,面對上億的國民來說,杯水車薪不起作用。
2015 年,衣索比亞政府決心要在5年內把本地藥品的生產比例,從20%提高到60%。而最快捷的一種解決辦法便是大力引進外國藥企來投資建廠。
國際藥業巨頭葛蘭素史克就曾考察到訪過多次,每一次,衣索比亞政府都竭力滿足它的所有要求,但最後得到的答案都是「不行」。
葛蘭素史克表示衣索比亞市場太小、國民太窮、市場沒有潛力不值得投資。
然而人口高達1.12億人的,藥業極度匱乏的衣索比亞真的沒有投資前景嗎?
當然不是,就在葛蘭素史克拒絕當地政府的同一時間,一家來自中國的製藥企業人福醫藥已經在衣索比亞破土動工開始建設新廠了。
經過兩次實地考察的人福決定,向衣索比亞投資 1 億美元,其中首批建廠資金2000 萬美元。像人福這樣的中國企業還有五家。
為何同樣面對一模一樣的條件,作為製藥業巨頭葛蘭素史克的決定是不投資。到底是什麼讓兩家公司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決定呢?
答案不難猜到,因為葛蘭素史克是希望能夠透過藥物援助的方式進入衣索比亞,這樣做不僅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而且還可以持續壓制非洲製藥產業。
畢竟建廠投資將來如果養出了競爭對手,反而會影響未來自己的利益。
這些來自西方的資本便是想這樣去援助非洲的,惡化了當地經濟的同時又加強了他對外援的依賴,使他進入無法擺脫的惡性迴圈。
除了這些來自於西方資本企業與政府的外來“援助”,美國甚至還透過國際性組織對一些國家進行所謂的外來“援助”,灑下債務的“陷阱”。
播撒“陷阱”假手他人,盟友亦不放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一個負責監察各國貨幣匯率和國際貿易情況,並提供相應技術和資金支援,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的組織。
這樣一個在國際上具有重要作用與地位的國際組織,在組織運作體制層面上竟然受制於美國,1944年成立的IMF,現有成員國181個。其中美國擁有26萬張選票,佔投票權總數20%,是IMF的最大股東。
因而,美國在IMF的表決制度中佔有絕對優勢。並且美國是IMF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佔據了表決權與資金來源的美國是IMF當之無愧的東家,自然他的“旨意”無疑是舉足輕重的。
因此美國便多次利用IMF這層身份的便利,向許多國家伸出“魔爪”,透過援助條件迅速控制受援國的經濟命脈,設下“債務陷阱”。
1997年一場空前的金融危機席捲了整個亞太地區,泰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也未能倖免,國內大型企業接二連三地破產,國內百強企業破產45家,15家大型銀行破產,連韓國民族工業象徵——起亞集團也宣佈破產。
國家外匯儲備僅剩35億美元,這樣的險境迫使韓國政府不得不低頭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貸款求助。
殊不知這是自己的“好大哥”設下的圈套,主動申請IMF便意味著要受制於人,因為IMF的背後便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力量。
至此接受了IMF經濟援助的韓國,其經濟政策必須接受IMF的深度干預和監督,並且IMF所開出的不平等條約也為韓國帶來了韓元貶值、大量企業破產、公司大幅裁員等一系列慘痛後果。
前幾年拍片尺度素來大膽的韓國也自揭傷疤,拍攝了那部名為《國家破產之日》的電影,講述了那段故事,揭露了這些陰暗面,只為警醒國民勿忘國恥,砥礪前行。
曾有經濟學家指出:
“IMF的經濟援助都是帶有"附加條件"的,受援助國需要實行IMF所“建議”的經濟改革。但這樣做非但不會維護社會穩定,幫助國家發展,反而會影響國家的正常健康運轉,與改革的目的背道而馳。
IMF的經濟援助無疑是加深了受援助國的經濟問題,增加了第三世界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
除了上述種種外,美國設下的債務“陷阱”還有很多,伊拉克戰後的“漫長”重建、因希臘債務問題而爆發的歐債危機、飽受“美式陷阱”困擾的俄羅斯經濟想這樣的畫面,每天都在上演。
曾幾何時人們都所向往的那個透過努力奮鬥獲得美好生活的“美國夢”,變成了如今一場場損人利己的“債務”危機。
而被美國說是“債務危機式外交”的中國反而是真誠地幫助廣大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推動國際與地區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力量。
是繼續“美國夢”,還是與中國做朋友
近年來許多在西方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非洲精英開始反思過去做“美國夢”的歧途,2012年非裔經濟學家丹比薩·莫約發表了題為《中國是新興國家偶像嗎?》的演講以及其諸多探討中國與西方不同經濟模式的作品。
在她的代表作《援助的死亡》一書中,明確批評了在過去幾十年間,由西方各國對非洲進行的各項援助都是錯誤的。
她認為以美國政府為首的西方政府從未真正尊重過非洲國家,他們不曾支援過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獨立事業,他們沒有資格去“告訴”非洲應該和誰交朋友。
雖然美國確是向非洲國家提供了一些援助,但這每一分錢的背後都附加了不知多少不平等的條款。
而相比之下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都是真心且平等的,中國也從未居高臨下地對待非洲,而是真心想與非洲人民做朋友,幫助非洲朋友們實現國家發展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中國所採取的援助與貿易模式,在目前來看,很可能是最適合非洲當下的實際狀況,也是相對最高效,最不容易發生貪汙的模式。
無論是由中方直接援助出資,還是以國家資源產出作為貸款擔保,中國在非洲包攬的建設專案在程式上普遍有個共同的特點。
即資金的使用和流向都是在雙方共同指定的銀行設立專門賬戶,然後根據專案進展的實際情況,再向承包商們支付工程貨款。
與西方資本習慣將貸款直接撥付,除了到期收取本息外,對借貸政府的資金用途與實際流向毫不過問,這種不負責任的借貸方式,相比中方對於資金和專案的監管顯然要嚴格的多。
雖然並不能絕對防止貪汙的產生,但是絕對不會出現,政府官員拿錢不辦事,轉移資產到外國銀行自己賺到缽滿盆滿,該做的建設全部沒有兌現的場面。
丹比薩·莫約在《死亡的援助》中寫道:
現在中國人是否真的在乎非洲大眾們的利益已經無關緊要了。
對於一個普通的非洲婦女而言,她更關心的是今晚有食物能放在餐桌上而不是什麼來自40年以後民主自由的威脅。
中國承諾了她今天桌上的晚餐、明天孩子的教育和未來生活的依靠,還有那些數不清的基礎設施。
與虛無縹緲的民主自由相比,那中國所給予他們的衣食住行才是非洲人民所真正需要的,而美國因為難以繼續炮製“債務陷阱”的騙局,倒打一耙“賊喊捉賊”的戲碼在其他人看來簡直可笑。
歸根結底,這十幾年的非洲一洗上世紀末那副“絕望大陸”慘像,各國普遍都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復興,而在這其中美國與中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究竟誰是助力,誰是阻礙,誰埋下了“債務陷阱”,相信世界各地的經濟學者,還有非洲從上到下的精英分子們,心底裡都是清楚明白的。
參考資料
《衣索比亞進口藥物比例高達85%,中國藥企爭相進軍埃塞》(中非貿易研究中心)
《外交部部助吳江浩駁斥對非“債務陷阱”》(北京青年報20.11.30) 丹比薩·莫約作品:《援助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