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要小國的幸福還是要大國的榮耀,在無數國家中會有不同的解讀。
大國榮耀是什麼,是建立在國家實力強大下的民眾幸福。
小國的幸福是什麼,答案是在嵌入世界經濟之後的富足和安逸。
但這兩個觀點,都有二個先決條件。
第一:是國家的稟賦。
有的國家天生就是大國,想要得到小國的幸福,往往會得不償失,甚至迎來毀滅性災難。
這點上經歷過教訓的國家不少!
比如曾經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在解體後誕生的數個小國,都成了戰爭犧牲品,冷戰後解體的南斯拉夫,也遭遇了接連的戰亂,失去了往日的風範。
就連大國如俄羅斯,也在解體之初用血的教訓詮釋了這一切。
從這個角度看,大國如果追求小國的幸福,往往會被人吃幹抹淨,啥都不剩下,或者遭遇重創陷入沉淪。
第二:是國際規則和格局的相對穩定。
在規則和格局相對穩定的時代,或許有小國的好兒子,可是當世界遇見突發事件,或者經歷變故的時候,小國的好日子,往往會很容易失去,比如曾經的四小龍們就是如此。
套用這個角度在看日本,就懂了曾經擁有大國雄心的日本,為何在遭遇變故之後,變得越來越市儈的。
這市儈讓日本人,從曾經熱血的昭和男兒,一步步變成平成廢宅,續而又成了令和偽娘。
基於男性標籤意義上的沉淪,是歷史的變遷,也是大國變小國又安於小國的變遷。
一:明治時代轉型之路。
日本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答案其實一句話就能說完:
一個長久的農業國,一個在經歷維新變法後奮起,進而升騰起蛇吞象野心,又在逞兇一時後有了準大國威風的國度,這個國度在遭遇如來神掌兩次狂扇後,終於認清自己。
農業國是日本長久的標籤,地緣小國才是日本的真實實力。
可是面對這標籤和實力,日本人並不甘心,於是在明治維新後,迎來了一個個戰略視窗期。
黑船艦隊來襲,西方人的壓迫,還有近現代思潮席捲,讓日本有識之士開始了奮鬥和抗爭。
在一輪輪倒幕戰爭後,日本建立起了近現代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國家,透過積極尋求全面西化的強國之道,完成了國家的轉型。
從傳統的東方農業國,搖身一變脫亞入歐後,成了東方唯二的強大國家。
隨著工業化漸進,國家實力提高而來的,就是小國雄心的日本,咄咄逼人的對外進攻勢頭。
於是,那個時代跟日本一起弄變革,但洋務運動效果不徹底的清朝,成了日本天然的目標。
原因無他,清朝擁有的東亞大陸,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優質地緣板塊。
這優質除了體現在水脈分佈合理,資源稟賦出眾,人口基數廣袤這三點外,還有基於自然環境而生的天然防線。
西南方的喜馬拉雅山脈隔絕天日,讓英法束手無策,成了戰略緩衝。
西北方的天山山脈綿延千里聳立,讓沙俄舉步維艱,成了戰略緩衝。
東面大海,優質出海口無數,雖然遭遇列強威脅,但龐大的人口基數,還有控制力依舊算強的清朝,依舊讓這個地方難以被侵入。
除了北方蒙古草原和東北的黑土地有隙可乘之外,戰略威脅真就不算多。
這也是日本和俄國紛紛以東北為切入口,致力於利益攫取的根源。
但沙俄有沙俄的問題,即便對東北虎視眈眈,可俄國的力量中心並不在遠東的現狀,還有戰略投射能力的缺失,也讓清政府能勉強維持局面,不至於一潰千里。
基於此才有了日本的野心!
一個實力不算強,戰略地緣優勢明顯的大陸核心板塊,成了日本強大之後唸叨的最大物件。
只有透過訴求對清政府的擴張戰略,才有日本擺脫島國束縛,成為一流強國的可能。
這也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不斷尋思進攻中國的根源。
因為藉助中國混亂的機會,完成戰略板塊的佔領和穩固,是日本逆轉小國窘境,進入大國棋局最後也是最好的機會。
原因無他,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後,讓只要穩定發展,就能成為世界力量的中華大地,在那個特殊時間段沉淪了。
停滯在農業社會,少有工業化的清朝,面對的是致力於工業化強國的日本。
這是工業打農業的降維打擊。
二:甲午之戰後的戰略機遇。
憑藉降維打擊的可能性,還有背後英國的不斷幫助,日本才有膽子進攻龐然大物的清朝。
甲午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就在於此,那是日本在工業化之後,釋放潛力下的拼死一搏。
這拼死一搏,面對的是深陷農業文明泥潭,還在找尋出路的我們。
於是,一場蛇吞象一樣的戰鬥爆發了,
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半島爭奪,旅順口淪陷,一輪輪戰鬥後,腐朽沒落的清朝節節敗退,敗得徹底,敗的窩火,敗得讓人無奈又心痛。
慘敗後的清朝,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拿到了朝鮮,作為進攻東北的跳板,拿到了臺灣,作為窺伺東南的跳板,他們還想拿到遼東半島,直接染指清朝龍興之地,最後沒有成功。
除了這領土之外,日本還獲得了兩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
用這筆錢,日本還了債務,構築了教育體系,也為日後的繼續瘋狂,打下了基礎。
反觀清朝,則在一場慘敗後,陷入財政困難,開啟了借款還債的小貸生涯。
此消彼長下,後續的清政府也好,北洋民國政府也好,都因為這戰敗的原罪,還有混亂的時局,一直弱於日本,這弱勢也進一步助長了日本的野心。
甲午戰爭後得東北亞,唯一能遏制日本野心的唯有沙皇俄國。
跟中國大範圍接壤的沙皇俄國,在清政府遭遇慘敗後,更起了窺伺東北亞的野心!
後續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俄國將野心變成了行動,悍然派兵17萬進駐東北,擊敗清政府7萬駐軍之後,完成了實際佔領。
這佔領雖然遭遇清政府多次抗議和申訴,但面對現狀清政府依舊力有不逮,國力的差距,讓清政府只能放任俄國的非法佔領。
可是俄國也有俄國的問題。橫跨歐亞的沙皇俄國,戰略重心一直在歐洲部分,遠東領土稀缺的人口,讓軍事存在的維持很困難,還沒有開通的鐵路,也讓駐軍消耗巨大,隨之而來的就是控制力缺失。
這一切給了日本機會,因為整體實力上,沙皇俄國雖然比日本強,但歸於遠東的力量和戰略投射能力跟日本比也就不相上下。
這不相上下,讓日本再次冒險。
在英國慫恿和日本野心訴求下,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憑藉地緣力量大相對優勢,擊敗了沙皇俄國,獲得了外東北區域的戰略主導權,也間接讓清政府恢復了對東北的主權。
日本戰略訴求達到了,清政府也獲得了利益,雖然付出了將俄國利益轉讓給日本的代價,但兩害相權取其輕成了慈禧太后的選擇。
這選擇背後,是清政府的無奈,日本的張狂,還有俄國的不甘。
不甘的俄國,在日俄戰爭期間玩了命地修建綿延數千裡的西伯利亞鐵路,雖然沒有挽回敗局,但也讓沙皇俄國在遠東的戰略投射能力獲得了極大增強。
日本和俄國,在隨後到歲月,開始了在東北亞爭鋒相對的時代。
同樣的,日本也在英國的幫扶下,在《英日同盟》的長久穩定下,國力有了極大提升。民心士氣也在戰勝俄國後空前提高,成了世界二流工業強國,有了跟俄國分庭抗禮的硬實力。
數年後,英國和俄國因為德國共同威脅的原因,關係得到了緩解。
日本在遠東區域面臨的壓力也減輕了不少,開始專注於國內發展和國外籌謀,等待時機收穫更大利益。
然後,一戰爆發了!
日本先是進攻駐紮在青島的德國據點,窺伺山東,後又在俄國遭遇十月革命後,強化了對東北亞的控制,成了當時東北亞無可爭議的最強國。
一戰後的日本,迎來了最佳的戰略視窗期。
歐洲列強被一戰打得無暇他顧,蘇聯還在恢復期沒了干涉的心思,中華大地也在軍閥混戰中深陷泥潭。這讓日本有了藉助一戰後的戰略視窗期進攻中國的可能!
就算不能一口吞掉,但佔大便宜還是有可能的。
這極佳的戰略視窗期,給了日本圖謀更進一步的野心,隨後的日本,就遭遇了美國的干涉。
三:美國,日本野心攔路虎。
一戰後的美國,憑藉強悍的經濟實力,早已成了全世界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雖然軍事實力並不強,國內孤立主義盛行,但並不妨礙他基於經濟實力自然延伸出的戰略影響力。而且當時美國的政治野心也不小。
一戰時的威爾遜秉持十三點原則而來,要做的就是重塑全球秩序,做世界領導人。但這戰略訴求,在遭遇了英、法兩個舊歐洲大國的極力反對後無果而終。
弄得美國力主成立了國聯,自己卻不願意參加,這言外之意就是,我不當老大就不玩了!
但肉眼可見的英法衰弱,讓美國依舊看到了機會,並有了染指東亞的衝動。
原因無他,兩洋戰略(大西洋,太平洋)主導下的美國,天然就有對海洋的親近,相較於西歐的地緣距離,還有舊霸主的頑抗,東亞無疑是更好佔便宜,也更能收穫經濟利益的區域。
龐大的中國市場潛力無限,門戶開放之後的自由貿易也讓美國收穫了不少小錢錢。
這近水樓臺還有利益訴求,讓美國主導了1922年《華盛頓條約》的簽訂,這份條約以裁剪海軍為由頭,用互相承認的方式,分割了數個強國,在太平洋區域的主導權和存在權。
英法德戰略收縮,讓太平洋區域,從英法主導的時代,進入了美國和日本主導的時代。
日本和美國當然有實力差距。
但日本的先發優勢,還有地緣優勢,又讓日本在對中國影響力上強過美國不少。
那時美國的時局是,他希望主導太平洋,但是在關鍵的東北亞,卻遭遇了日本的競爭不說,還處於競爭的下風。
日美矛盾也在《華盛頓條約》簽署後,成了必然的事。
當時的美國雖然對日本不滿,但那時候的日本,還沒有全力進攻中國,反而用扶持軍閥的方式強化對民國政府的影響力。這讓美國雖然感受到了威脅,可商業利益並沒有受到損傷。
不僅如此,日本還成了美國商品的進口大戶。
這讓生意國度美國,淡化了對於日本的敵意,兩方互相戒備,可關係並沒有激化。
但是這沒有激化的關係也有戰略底線。
這底線就是,日本不能透過整合整個東亞,成為有潛力跟自己競爭的大國。
因為日本的體量,決定了日本的上線,二流工業強國,小而強大的列強國。
如果日本有了吞併華夏的野心,就有了對峙美國的可能,美國也就有了出手的必然性。
這也是後續美國態度趨向於支援民國政府根源,在有限干預和遏制下,防範日本野心擴張。
四:蘇聯復起,等不了的日本雄心。
除了美國的遏制讓日本難受之外,另一個國家的重新崛起也讓日本時刻不安。
這個國家就是在經歷混亂後,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華麗轉身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的蘇聯。
蘇聯的前身沙皇俄國,原本就一直跟日本爭奪東北亞的主導權,這爭奪在蘇聯又一次崛起之後,也成了威脅日本戰略視窗期的重要威脅。
實事求是地說,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大國,基於日本都是他比不了的存在,這比不了的根源就是大國基礎上的硬實力。
硬實力上的差距,讓日本在急切之後,開始調整了對外策略,經濟大蕭條時代的利益訴求,也讓這調整變的越來越激進。
然後,日本透過拉攏重新武裝的德國,遏制蘇聯對遠東地區的威脅,用和德國建立同盟的方式緩解蘇聯方面的壓力。同時,深感時不我待的日本,也開始加速對於中國的入侵,並在1931年引爆了918事變,佔據了大東北。
佔據大東北後的日本,用軍事冒險的舉動試探了蘇聯的口風。那時的蘇聯,正在致力於工業化建設,除了給予民國政府軍事援助外,並沒有實際的軍事舉動出現。
一看蘇聯的態度,日本的野心進一步升騰。
隨後數年接連壓迫民國政府,訴求諸如華北自治,承認偽滿洲國國這樣的特權,以求完成蠶食目標。
步步緊逼的日本,急切的根源就是怕蘇聯緩過神來,怕民國政府完成了統一,怕美國干涉。
隨後侵華節奏越來越快的日本,終於在1937年發起了全面侵華戰爭。
這個時候,美國的態度也隨之發生了轉變。
五:美國的變化和日本的氣急敗壞。
日本能在全面侵華戰爭中一路順風順水,美國的戰略資源出口是日本的成敗關鍵。
這點上,也有無數的資料為證,當時民國政府就曾無數次抗議美國對於日本的出口,就連宋美齡都在1937年9月16日的報紙上憤怒的說美國:
蓄意阻止中國獲得自衛武器。卻把汽油、輕重武器、軍用物資大量賣給日本,支援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民的惡劣行徑。
這一切,還有民國政府處於危險之地的現狀,讓美國人開始反思政策!
當時的美國雖然因為孤立主義原因,不好直接干涉,可也在後續數年間加強了對於日本的貿易禁運和對於民國政府的支援力度。
按照美國的如意算盤是,透過禁運的方式,遏制日本的野心和戰爭能力,讓他罷手。
但是我之前說過,這是日本唯一也是最佳的戰略視窗期,成了就是世界大國,敗了就要回歸本島,國運之戰,日本不可能罷手,只能繼續進攻。
但日本的算盤依舊落空了,民國政府看似搖搖欲墜,但就是不墜,堅持抗戰的中國軍民,也在敵後進行了廣泛戰爭,這一切讓日本豪賭變得騎虎難下。
同樣的,美國禁運也讓日本的戰略資源失去了輸入,戰爭消耗沒有減少,戰略資源輸入卻遭遇了限制,特別是石油資源的短缺更是讓日本引以為傲的海軍非常不滿。
海軍的主戰派配合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促成了日本的冒險舉動。
東南亞的石油成了日本的戰略目標。
幾乎在同時,德國在蘇德戰場的輝煌戰績也給了日本底氣!
隨後,日本犯下了所謂的最大戰略錯誤,偷襲珍珠港。
用新一輪的冒險,替代了之前的冒險,賭了一把更大的。
其實這賭博的背後,是日本深思熟慮的結果,是日本理智分析之後的最優解。
當時的他們,只有跟美國開戰,用以戰止戰,讓美國恢復資源供應的方式,才能有足夠的資源走出戰略困局,才有足夠的可能,實現小國的翻身。
唯有透過不宣而戰完成突襲,讓美國海軍損失慘重,一舉殲滅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力量,日本才有一線生機,要不然受制於戰略資源的制約,日本勢必會在中國戰場遭遇反攻!
於是偷襲珍珠港發生了。
只要透過突襲,完成了戰略訴求,然後逼迫美國撤銷貿易禁運和經濟制裁,甚至以放棄在中國的部分利益為條件,獲得合理的停戰協議,日本的軍事冒險就算成功了。
因為吃掉的東北和華北還在。
日本的如意算盤,就是如此,但是這如意算盤,遭遇了早有意戰爭的羅斯福。
這個強悍的總統,深諳地緣政治格局,也明白日本是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競爭對手!
曾經的他,受制於國內的孤立主義無法自由發揮,日本打上門來了,羅斯福當然不會客氣。
於是一紙宣戰之後,日本豪賭開始了倒計時。
隨後的美國,在近乎無限的工業能力,還有資源加持下,搖身一變成了戰爭機器,給盟國提供軍火的同時還快速完成了軍備重組,進而反轉了戰場局勢。
一百多搜航母的下水,無數軍艦的下水,成千上萬飛機的升空。
日本在真正大國可怕的工業實力下漸入頹勢。
戰爭終究是硬實力的事情。
這硬實力包括足夠的人口,廣袤的領土,豐富的資源,和強悍的工業實力。
小國日本,能逞兇一時的關鍵是那千載難逢的戰略視窗期。
這讓他們發瘋,讓他們豪賭,也讓他們失敗。
六:穿越歷史後的上限決定論。
一個國家的實力是有上限的,這上限也有三段論!
第一段:地緣決定上線。
地緣決定上限,因為多頭競爭的格局下,強國要出頭難上加難,這也是歐陸霸主法國和德國最後成不了超級大國的根源,被互相制衡了,逃不脫內卷的歐洲,就沒了擴大的基礎。
第二段:面積和人口決定下限。
面積和人口決定下限,因為這是國家實力的最主要硬指標。
地大物博就是大國稟賦,這樣的國家即便衰弱不堪,但依舊是世界力量,這點上,龐大的俄羅斯,還有印度都是明證,他們各有各的問題,但都是地緣上政治上的大國。
第三段:國際格局、科技決定彈性空間。
國際格局和科技實力,決定了國家上下限的極限,這也是德國法國主導歐盟的因由,用國際格局加持國家實力,這也是小國以色列在中東群敵環伺境況下,依舊安穩根源,用科技實力還有盟友幫助,維持強勢。
尾聲:日本的今日。
二戰後的日本,在遭遇美國鐵拳後,成了廢墟,戰敗後的日本悽慘無比,但卻也因禍得福。
這因禍得福的根源就是,日本從昭和男兒時代,進入平成廢宅時代和後續的令和偽娘時代。
這無數時代的變遷,反應了日本的戰後發展。
一個本身地緣潛力不咋地的國度,在經歷了一場世界大戰後,迎來美國的徹底改造和控制。
後續又在美國地緣政治和冷戰訴求下,成了對峙的橋頭堡被重新安排了工業化。
這重新安排的工業化,在昭和男兒奮鬥後,促成了日本的經濟恢復和騰飛!
這群深受軍國主義思潮影響的昭和男兒,在經濟騰飛後,開始訴求日本可以說不,卻遭遇了美國的迎頭棒喝,一輪輪棒喝後,日本失去了三十年,但今日依舊是世界第三經濟大國。
最後在大國崛起和小國幸福之間,日本選擇了小國的幸福。
用失去主權的方式,換來了平成廢宅和令和偽娘時代。
這就是小國的優勢,認清上限後,開始轉變策略,安心當霸主全球佈局的棋子。
至於全球佈局為何,冷戰橋頭堡是過去,第一島鏈支點是現在,至於未來!
未來的一切,讓日本不安,所以才會歇斯底里啊。
結局如何不好說,我唯一能肯定的是,日本的路不適合天生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