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商品的價值取決於供需關係,如果將這句話放在房地產行業中,請問到底是否成立?客觀來講,這句話基本貫穿了所有的市場經濟,原因很簡單,有人賣房就有人想買房,特別是介於我國傳統的觀念下,成家立業、先有房後有家已然成為新一代年輕人最主要的標籤。對此毫不客氣地說買房是人生中不可缺的過程,當市場需求又遇到剛性需求時,其結果也是意料之中。
基於這個市場預期,我國房地產行業本身就是一個紅海市場,這裡指的並不是市場快速前進,而是來自人口紅利擴散的必然結果。從結果上來看,我國城鎮化程序從最初的30%上漲至如今的60%,核算下來有數億老百姓進城安家落戶,在如此簡單粗暴的人口效應下,恐怕是最簡單的柴米油鹽價格也是直線上漲。
平心而論,在經歷20年時間的發展,此時的樓市早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市場規模接近17萬億元,即使出現萬分之一的波動,也涉及億級資金的走向。對此那我國樓市到底怎麼樣呢?
事實上對於這一點,不少專家有一個觀點,那就是本輪調控拐點正在發生,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個轉折並不是調控加碼的結果,而是自然市場經濟迭代的產物。按照現在新建商品房每年2.5萬億元的銷售額來看,如果要維持這個量級,就相當於平均5年買下一個日本樓市,而反饋到市場需求,就是每年需要500萬老百姓進城接盤。對此這真的可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或者說當下的高房價是城鎮高峰期、收入高增長和金融高槓杆的疊加產物,如果想要維持,那麼過去多維度的因素都要缺一不可。
你以為以上都只是說說而已,但實際上2021年的樓市早已經說明了很多東西。例如最初的金融政策收縮,隨著央行、銀保監會明確表態限制涉房貸款流向,也許從這個時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開始凸顯,所謂的房地產經濟更多的是降負債去防範金融風險的產生,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房貸業務不穩定的原因?因為金融機構手上根本就沒有穩定的資金。而從市場動向來看,二手房市場焦灼的態度能說明很多東西,特別是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落地二手房參考指導價的局面下,市面上想賣房的人遠比想買房的人多,至於未來幾年市場走向,恐怕連小白都明白一些潛在含義。
事實上在今年最後一個月的時間裡,5天內高層兩次表態2022年樓市,其中釋放的訊號值得大家深思。1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在會議上明確表示,反對將需求收縮和房地產下行混為一談,這根本就是2個完全不同性質問題。需求收縮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的消費需求減弱導致的,而房地產下行是因為堅持房住不炒的結果,促使泡沫消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千方百計加強居民收入。對此我只能說這個道理簡單粗暴,在當下平均房價破萬的格局下,不買房的背後其實就是買不起,而據機構統計,一線城市購房者平均年齡在36.9歲,僅從這赤裸裸資料來看,請問你有拖後腿嗎?
而在同一天,央行行長易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前期由於個別房企經營不善、盲目多元化導致風險暴露,對此有關部門正積極採取措施,當下市場預期正在逐步改善。也許從這句話上來看,並沒有很明顯的訊號,但再回想前段時間央行全面降準,其核心都是支援實體經濟,退一萬步來講,當下的樓市不能出問題,至於能否繼續拉動城市經濟,這個可以另當別論。
從以上高層2次表態中,無疑佐證了一個現實,那就是2021年的政策初現效應,這一次房價改革將成趨勢。嚴格意義上來講,當下房價已經有了明顯鬆動,這一點在二手房市場體現得淋淋盡致。客觀來講,當下的問題並不是房子賣多貴,而是房子到底有沒有人要。
總的來說,今年樓市較往年清晰很多,不管是政策定位,還是市場走向,打擊炒房是第一位,其次就是保證市場穩定,至於這個穩定的邊界在哪?其實值得大家去揣摩。對於剛需而言,在保證低購房成本的前提下,建議將眼光放在二線或者省會城市,在未來5年內,人口走向似乎成為唯一的衡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