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秋,蘄縣,天降大雨
泥濘的官道上,一群衣衫襤褸的人依舊在滂沱大雨中艱難前行
突然,有人大聲向喝醉了酒的縣尉嚷嚷要逃跑
他一次又一次的挑釁,成功激怒了縣尉,先是喝罵,最後還拔出了佩劍
縣尉怎麼會知道,這一切都是他的算計,利用自己的好人緣,激起大夥的同情
當縣尉舉起手裡的佩劍,還不等砍下去,就被他迅速奪下,反殺
然後,在同夥的配合下,把另一名負責押送他們的縣尉殺死
最後登高一呼:“伐無道,誅暴秦!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是的,他叫吳廣,同夥是陳勝。
陳勝吳廣發起的大澤鄉起義,吹響了天下反秦的號角,秦王朝開始進入倒計時階段。
但我們都知道,沒過多久,陳勝吳廣死於非命。
他們的起義軍淪為了列國貴族的炮灰,最終勝利的果實被劉邦集團摘取。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意義極其重大。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從此深入人心,幾千年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唐代詩人杜牧曾在《阿房宮賦》中感嘆:“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這裡也可以用來感嘆陳勝吳廣,和農民起義。
後世的很多次農民起義,都把陳勝吳廣當做榜樣,卻又都沒有逃脫陳勝吳廣的命運,總是為他人做嫁衣。
不如就先來梳理一下,過去的2千年封建歷史上,那些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
綠林赤眉起義
從公元1年到公元9年,8年多的時間,王莽完成了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的完美過度,成功取代了劉漢江山。
王莽十分推崇儒家學說,稱帝之後施行了一系列的新政,仿照西周的制度,想要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禮治時代,史稱王莽改制。
在釋出新政的同時,王莽還不斷髮動戰爭,使數十萬大軍長期陷在邊疆,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
據史料記載,僅僅是為了湊齊“四海”的名稱,王莽就大動干戈出兵佔領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定西海郡。為了使這裡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個郡,必須充實人口。
王莽的辦法是:強制移民!
以什麼名義移民呢?
發配充軍!
為了滿足移民的需要,王莽臨時增加了數十條嚴酷的法令,憑空增加了成千上萬的罪犯。
不管王莽的初衷是什麼,但新政的結果是:民不聊生,天下動盪。
公元17年,南方的荊州鬧饑荒。
大量的饑民在王匡、王鳳的領導下開始不斷聚集,並佔領了綠林山作為根據地,這就是綠林軍的雛形。
在與王莽派來的官軍博弈中,綠林軍的實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越來越壯大,逐漸發展到了數萬人的規模。
在王莽的新朝忙著鎮壓綠林軍卻一次次失敗的時候,北方的山東地區又發生了新的農民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支叫“赤眉軍”。
在綠林軍和赤眉軍不斷壯大的過程中,豪強地主和劉氏宗族也開始暗中蓄力。
王莽新政不但傷害了普通百姓,同樣也損害了豪強地主的利益,尤其是此前的劉氏皇族宗親們。
在正式稱帝之前,王莽就廢黜了劉氏宗族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雙方早已勢不兩立。
在王莽篡位前後,劉氏諸侯王都曾發起過武力反抗,全都被迅速剿滅了,之後就消停了。
直到聲勢浩大的綠林赤眉起義攪動四方,讓王莽疲於應對的時候,那些原本蟄伏的劉氏宗親們才再次活躍起來,紛紛加入起義軍,並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
最後,由“位面之子”劉秀完成了光武中興的奇蹟。
黃巾起義
再後來,就到了東漢末年那一場令風雲色變的張角黃巾起義了。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的統治基礎,卻依舊沒能推翻劉氏江山,卻給各路諸侯創造了逐鹿中原的絕佳機會,拉開了三國時代殘酷而又精彩的戰爭大幕。
黃巾軍再次淪為炮灰,和各路諸侯的磨刀石,或者墊腳石。
最終,由士族司馬氏完成了天下一統。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隋末農民起義,唐末王仙芝、黃巢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等等。
為什麼會淪為炮灰?
為何總是農民起義吹響王朝覆滅的號角,然後淪為炮灰,被人摘桃子?
我認為可以從下面4個方面來說一下,重要性依次遞減。
1、遇到的阻力
農民起義爆發時,封建王朝原有的社會秩序沒有遭到破壞,各種國家機器還能正常運轉。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相對於早期的農民起義軍,朝廷掌握的各種戰爭資源要強大得多。
為了“殺雞儆猴”,杜絕此類事情再次發生,這時候的朝廷會發動,而且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圍剿行動。
而在鎮壓起義的過程當中,朝廷必然要消耗大量的兵力和財力。
而王朝末期的經濟通常是瀕臨破產的狀態,隨著戰爭的進行,財政壓力不斷加大,只能透過不斷加稅來解決。財政壓力越大,收稅越多,收稅越多,活不下去的人越多,造反的人也就變得越來越多,政府也就越難以進行有效的圍剿。
2、自身的實力
農民起義軍,往往是由一群活不下去的人首先發起,最初加入的人也是同樣的苦哈哈。
而往往在這時候,官府和朝廷對普通百姓的威懾力還在,除了被戰火直接波及的地區的人,以及實在活不下去的人,很難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尤其是有一定實力的精英人才,包括地方豪強、鄉紳、中下層官吏、讀書人。
這就導致一個非常嚴重而普遍的問題:起義軍準備不充分,訓練不足,戰鬥力低下,而且缺錢缺糧,缺乏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才。
當烽煙遍地,官府疲於奔命被拖垮,而農民起義軍在血與火的考驗中,鍛煉出一批骨幹,戰鬥力不斷加強,真正動搖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勝利的天平逐漸傾斜。
這時一直憋大招的心機婊投機者就跳出來收割,摘桃子,分蛋糕,完成統一。
在此之前,他們都在悄悄地“高築牆,廣積糧”。
3、經驗和教訓
任何事情都或多或少離不開前人的經驗和教訓。
第一個造反的起義軍缺少各方面的經驗,不光是軍事戰鬥的經驗,還有政治,外交,人事等各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沒有經驗,沒有辦法學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一步錯步步錯,可能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讓起義失敗。
後面起義的有樣學樣,看前輩的吃虧和教訓,避免重複犯錯,起碼可以避免一些低階錯誤。
4、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農民起義軍很容易小富即安,自由散漫的思想十分普遍。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起義軍剛剛站穩腳跟,就陷入內鬥,極大地消耗了自身實力。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與楊秀清的權力之爭,石達開的出走。
除了內鬥之外,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同樣是農民起義軍的致命缺點。
自從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之後,起義軍的首領們稍有一點實力,就開始稱王、封侯,一個個頂著王侯的大帽子,哪裡還有當初起義時候的熱血與果敢?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農民起義軍缺乏理性,長於破壞、短於建設。他們打破了一箇舊世界,卻沒有能力建設一個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