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好聲
好聽的聲音總是相似的,而不好聽的聲音卻各有不同。
所謂的HiFi旅程就是這樣,我們雖然來自於各不相同的方向,從各自“不好的聲音”一路走來,最終還是在“好的聲音”上殊途同歸。
每個人對自己心目中的好聲音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幻想——還原黨自然希望聲音如現場一般的真實、聽感派也追求音樂具有撩撥心絃的味道。這些都沒有錯,但我把對器材的鑑賞,更加看作是一種交流,器材絕不僅僅是傳聲導電的機器,而是我們與設計者關於音樂交流、探討的媒介。
我們在好的器材、好的聲音裡,聽見設計者對於聲音、音樂的理解和表達,對於精神世界的探索,應該才是更加具有內容的HiFi吧。
碰巧最近我借來了這一臺dCS BARTÓK解碼。對於我來講也確實是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這樣的裝置,或許我們這一次對於好聲音的理解和交流,就可以從這裡展開……
二、聆聽
dCS品牌對於隨身玩家來講,可能稍顯陌生,但是在音響領域絕對是如雷貫耳的名字。這個來自英國的品牌,在其數十年的歷史中,一直扮演著頂級數字音訊品牌的角色,尤其以高階產品的品質和音質著稱於世。
對於BARTÓK這樣的裝置,任何其它方面的過多關注和描述都並不必要,因此這篇分享的開頭,我想直接從音樂的角度展開。
首先以我們所熟悉的交響詩《我的祖國》中的前兩個樂章作為試聽曲目。我們都知道這兩個樂章的主題帶有濃烈的具象化元素。第一樂章的提琴組以急劇、冷峻的聲音線條展開,宛如素描一般在我們腦海中的畫卷上勾勒出維謝赫拉德城堡偉岸的輪廓和鏗鏘的風骨,尾段以豎琴反覆,把我們的思緒再拉回到個人的感受之中,再一次讓景物與人的心緒交匯,引人入勝。這一段裡,BARTÓK搭配拜雅T1的表現尤為出色,絕不僅僅是表現出了絃樂的精準音色和味道,也勾勒出了聲音線條的那種極致的順暢感和力道,而且BARTÓK所呈現給我們的力道,是那種引而不發的韌性和收斂,讓我們在聲音的那種張力中感受到了恰到好處和意猶未盡的聲音畫面。同時,BARTÓK的聲場表現也非常優秀,聲音的距離感和定位感極其精準地將聲音的整體位置與感官中心拉開了距離,配以精準的結像構造,讓我們可以完整地構建出這個由聲音的線條光影所搭建起來的幻想城堡。同樣,在第二樂章,我們最為熟悉的沃爾塔瓦河中,BARTÓK所表現出的管樂形態靈逸、生動,所營造出來的河流質感是極其鮮活且通透的,普通裝置所演繹的沃爾塔瓦河是由汩汩蜿蜒到波瀾壯闊,形態僅限於水面的寬窄與起伏;而BARTÓK所演繹的沃爾塔瓦河的音樂形態則更加豐滿,也更具層次感和縱深感。我們聽到的是不斷迸發著細細水花的溪流一路蜿蜒、層層遞進,最終逐漸匯聚成為遒勁奔流,河流的觀感印象就不僅僅浮於水面的波光瀲灩,而更來源於水面之下的暗流湧動和磅礴氣勢。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流行音樂方面的情況——周華健1996年歌曲《難唸的經》。
之前我總覺得慢歌聽旋律、快歌聽節奏與氛圍就可以了。所以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從磁帶到電視機,我在聽這首歌總是不求甚解地感受一下那動人心魄的節奏和充滿玄機的歌詞也就罷了,甚至總覺得這首歌就應該是一邊扛著藍芽音箱一邊打架飲酒的時候聽起來才夠味。但這一次著實讓我大吃一驚,BARTÓK不但推出了聲場的縱深,讓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歌手與器樂之間的那種遞進關係,同時也讓我那對“監聽音箱”展現出了更加豐厚、溫情的一面。歌手快節奏的唱詞中,完全不乏獨有的音色與質感,讓高速彈射出來的人聲也能夠像周華健的經典慢歌一樣從容不迫、娓娓道來,因而演唱者的情緒狀態在快節奏的歌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李庭匡的吉他與郭宗韶的貝斯交相輝映,吉他的高亢亮麗代表了情緒的激奮、貝斯的低沉則代表了內心的堅毅。多種音樂元素彙集在一起,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邁氣魄和莽蒼踏雪行的悲壯雙雙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第三首測試曲目來源於竇唯的新民樂《東遊記》。這首以簫和古琴為主旋律的曲目中,我們也可以具象化地認為簫聲作為音樂線索,配以古琴、瑟、鼓,乃至於背景取樣的水聲和船工號子等元素,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畫卷和旅人踟躕猶疑而又清高桀驁的神態。BARTÓK所演繹的《東遊記》,具有更加真實、濃烈的氛圍感,如果我之前所聽到的這其中的山水情景還有些隱隱約約,那麼BARTÓK所表現出來的聲音則顯得明朗了許多,彷彿山際的線條在簫聲的勾勒下沿著感官的兩側依次延展開去,人就在這山水的線條中乘船踏歌而去。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音樂中的真實的船工號子取樣,這個單元雖然不是音樂的主題內容,在之前的裝置中,我體會到的更多是符號化的搭配,而在BARTÓK的表現下,這個取樣的細節和質感都凸立起來,那種極致狀態下的人聲中蘊含的力道和態勢,是任何美妙的歌喉都無法演唱出來的。
另一首測試曲目來源於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這是一首充滿了豐富音樂元素和幻想主義特色的音樂,雖然我不希望用“華麗搖滾”的標籤來約束這位殿堂級歌手和他的音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首歌既很華麗、又很搖滾。這首以太空航行為主題的音樂,就是用簡單的吉他、貝斯、鼓以及效果器配以人聲,就表現出了濃烈的氛圍感,所以這歌難就難在了要用簡單的內容營造複雜的環境感。BARTÓK對於這首歌的演繹,具有明顯的自身特點,用較為硬朗的線條和宏大的動態,為我們編織出了一幅浩瀚的太空映象。通常一般裝置所呈現出來的這首歌,往往會偏於捉襟見肘,相對於David Bowie的音樂風格而言,大多數裝置是很難在這樣的音樂元素下,撐開整個場面感的。而BARTÓK呈現出來的味道,則具有更加豐富的內容展現和氛圍營造。聽到這樣的音樂,我們不得不感嘆於音樂大師的創造力,那讓人無限遐思的宇宙幻想,我們也只有在多年後的《天宮圖》中才可以再次領略。
三、聲音
作為一款頂級解碼裝置,BARTÓK聲音所表現出來的內容感和線條感足以讓我拍案驚奇。這樣內容感和資訊量是我們之前在便攜領域的認知維度下,根本無法臆測和感知的。而相比我們所能夠經常接觸的萬元級臺式解碼裝置,那提升感也是令人震驚的。
BARTÓK所提供出來的資訊量遠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完整”、“充沛”這樣的詞彙所能夠表達,而是讓我感受到了整個聲音空間中的每一個角落、聲音結像上的每一處細節,都由內而外地表現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精密與通透。特別是在聲音的縱深形態上,BARTÓK打造出的深度和線條更加是普通裝置所不能比擬的。
如果說BARTÓK的聲音內容是頂級製作的電影畫面,那麼很多其它的聲音則也就是老電視裡的帶著雪花點的盜版錄影帶,甚至可能彷彿就是一幀一幀跳動的皮影戲了。
BARTÓK的耳放口也具有夠用的驅動能力。我嘗試搭配了手邊幾款大耳機和比較難推的耳塞,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們有理由相信,BARTÓK的耳放可以很好地驅動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大耳機。而對於耳塞來講,BARTÓK的表現則更加遊刃有餘,其驅動能力甚至讓我對很多聽了多年的耳塞有了全新的認識,甚至有些耳塞在BARTÓK的驅動下,展現出來的提升是脫胎換骨的。
此外,BARTÓK自身帶有前級功放晶片,我們也可以用來連線後級功放或有源音箱。
從前級角度而言,BARTÓK給我的音箱也帶來了很大的提升感,此前的聲場擠壓、結像不穩的毛病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非常整齊、明朗的聲音格局,聲音的整體框架也更為嚴謹、細緻,讓我覺得自己之前的搭配遠遠沒有發揮出這對有源書架箱真正的實力。
四、綜述
如果以我個人的觀點,我覺得自己不能夠,也不必要去評價BARTÓK的聲音,反而更多的是BARTÓK給了我很多的啟示和拓展。特別是在聲音的內容性的表現力上,BARTÓK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更多或者更清晰那麼簡單,而更多的是將龐雜的資訊內容梳理得井然有序之後再呈現到我們的面前,而更加難得的是BARTÓK所營造出來強烈的對比感和反差感,濃郁與通透、紮實與寬鬆都在BARTÓK的演繹中做到了各自的極致。
當然,就BARTÓK的耳放部分而言,我覺得在推力與控制力上是能夠做到物有所值的。但是,作為一款機載選配耳放,BARTÓK的耳放部分在聲音的處理上顯得比較乾硬,同時也少了一些潤色和塗抹,導致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個耳放的耐聽性和舒適感。如果說對於其自身價格,我覺得無可厚非,但是對於使用BARTÓK解碼的玩家而言,這個機載耳放是很難達到心理預期的。相對於其解碼部分的表現水準,BARTÓK自帶的耳機口更像是一個“附贈”的小玩具,可以滿足玩家的基本需求,並體現出聲音的整體水準與腔調。但如若希望驅動阻抗更高的臺式大耳,或對系統整體的框架感有更高的要求,我還是建議大家另購獨立的耳放與其搭配。
五、耳機搭配示例
在耳機搭配的問題上,在我搭配過的耳機中,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稍微暖色調一些的耳機,比如經典的森海塞爾HD600,在BARTÓK的驅動下,煥發出了驚人的光彩,聲音儲存了固有的“廳堂感”的同時,也在素質上大幅提升,恍惚間讓我們感受到這款老旗艦重新回到了當初獨領風騷的年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HD800更加讓人喜愛。
同時,在BARTÓK的驅動下,天龍D9200的表現也非常不錯。我們很多時候覺得D9200的聲線稍顯緊張,而BARTÓK驅動的D9200驟然打通了任督二脈,聲線倏地溫潤、自然起來。如果說之前聽過的D9200就像其耳罩材質竹子那樣,顯得有那麼點郊寒島瘦,那麼在BARTÓK的驅動下,其蘊藏的力道就展現了出來,而成為了顏筋柳骨的勁道質感。
如果搭配拜雅的耳機,無論是T1還是DT 1990 PRO,BARTÓK都能夠很好地顯現出拜雅傳統的寬鬆通透、流暢舒展的聲音味道,而且還能夠讓聲底更加紮實、場面更加整齊、開闊。這樣的搭配聽大、小編制的純音樂效果不錯,而在流行類音樂上或許稍顯得不夠豐潤了。
BARTÓK驅動FIR AUDIO M5,這款多單元旗艦級耳塞對控制力的要求較高,我們可以聽到在BARTÓK驅動下的M5聲音寬鬆、溫和,線條感通透流暢。在BARTÓK的驅動下M5的音色會顯得稍微明亮一些,且稜角感更強了些。整體而言,BARTÓK對M5的聲音控制感拿捏得恰到好處,我們也可以透過這樣的頂級臺機,去感受耳塞更加高階、更加豐富的聲音狀態。
六、HiFi是一種態度
這句話我們說了太多次,時間長了反而覺得有些敷衍。
很多時候,現在的我們更像是被裝置牽著鼻子走,囿於裝置所提供給我們的條條框框之中,亦或者是以個人視角來表達一種主觀情緒。
比如我們評價一個聲音,往往更多的是自己的主觀喜好,無論姚黃魏紫、環肥燕瘦,全不顧這聲音所蘊含的核心與層次,只是單純地說好壞或喜惡。
我覺得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態度,態度應該是一種具有更開闊視角、更深層維度、更具前瞻觀念的思維,甚至是一種具有反饋方式的交流。
比如我們面對dCS的這個BARTÓK的時候,如果我們僅僅說它“聲音真好”或者是“太貴、買不起”,這樣的潦草論調是不夠全面的。
或許dCS BARTÓK的價位確實超出了大多數燒友的預算範圍,但是HiFi的本質難道僅僅是購買嗎?當然不是。
在試聽過程中,我抓緊每一點時間,讓自己儘量多地去聆聽BARTÓK的聲音,更多地搭配不同的裝置來體驗各個耳機在BARTÓK驅動下的聲音表現。一方面是因為BARTÓK確實是很好聽,讓我能夠感受到更多的音樂美感;但更重要的是我在BARTÓK身上體驗到了很多之前所不曾體驗到的對聲音理解的高度和深度。
古人說“開卷有益”,我覺得這段時間裡,我就是“開聲有益”。每一次聽BARTÓK,我都會從中汲取更多的體驗和智慧,來提高自己對於聲音的認知水平。很多時候,BARTÓK甚至是我心中的一個老師,耳提面命地告訴我什麼樣的聲音是更好的,更有內容的,也告訴我音樂中蘊藏的更多深層思想和情緒。
在這樣逐漸地學習和積累中,我們也才能夠取得更大的收穫和快樂。
所以,我覺得我們發燒友,對於器材的態度應當遠遠不只是購買和佔有,而是在接觸的過程中,真正用心去感受和交流。
就像我們面對dCS BARTÓK的時候,如果看看價格,一邊自嘲或罵街,一邊揚長而去,其實是背離了HiFi的實質,HiFi也就成了雕樑畫棟上的假龍,我們也就成了葉公。
我們不如靜下心來,真正聆聽那些好的聲音,給自己的思想“平五音、正六律”,讓自己對好的聲音更加了解,讓自己更加懂得音樂、懂得自己,才是真正的有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