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認知覺醒》這本書,的確感到有些內容顛覆了認知,讓人醍醐灌頂。
擱置一天再去回想,曾經觸動我的那些點,都淡了下去,最後只剩下一點不斷激盪著我的心:那就是作者強調的“改變”。
改變,源於認知,始於行動。
作者本人曾經也是個睡不醒的人,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機,被一個個熱點不斷牽引,玩遊戲,刷微博,根本停不下來,就這樣每日渾渾噩噩,在混沌中虛度時光。
直到有一天,身邊的朋友,因為意外,命運軌跡發生了鉅變。他開始驚醒,如果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現有的一切被剝奪,還能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
在巨大的焦慮中,他開始了自我探索之旅:報了很多課,買了很多書,求多、求快,希望能立即改變自己。
然而,這並沒有帶來什麼改變。讀了很多書,感覺什麼都沒記住,情緒反而更加低落、煩躁而焦慮。
當直面自己的焦慮時,他意識到,做,總比不做強。自己不應該對標成功人士,而應和自己的過去比較。
他還發現,焦慮的原因只有兩點,相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這就需要人的專注和耐心,並且持續的行動。
於是,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中,漸漸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並且知道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路徑。
這些思考和方法論分享到網上後,得到了眾多讀者的反饋和共鳴。
不到三年,《認知覺醒》這本書便寫成了,並且一躍登上暢銷書榜。
為什麼作者可以從一個普通人實現人生的躍遷?
為什麼你總是沉迷於刷手機停不下來,堅持跑步沒幾天便沒了下文,讀了一堆書卻沒有發生切實的改變?
除了自我認知的覺醒,也離不開好的方法。
書中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如果能認真做到其中一點,命運也許就能從此發生改變。
01
寫每日反思
作者周嶺說,如果讓他推薦一個不可或缺的習慣,那就是“每日反思”。
寫每日反思,也就是每天記日誌的形式,但不是流水賬,更不是情緒自嗨和碎碎念,而是把每天最觸動自己的那件事記錄下來,進行復盤。
這和《論語》中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原理相同,和曾國藩寫日誌的做法如出一轍。
晚清名臣曾國藩,從資質平庸的人脫胎換骨為半個聖人,根本原因就是他每天的反思日誌。
作者每日反思的方法是什麼樣的呢?
第一步,描述經過。
第二步,分析原因。
第三步,改進措施。
經常反思,人才會不斷最佳化自己,改變自己。
每日反思,可以幾句話,也可以上千字。只要能讓自己更好地看清問題併發生改變就好。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我反思的能力,為什麼人與人的差距仍然很大?
因為普通人只會在遇到問題時才去反思,平順的時候還是順應本性,該玩手機玩手機,該睡懶覺睡懶覺。
而有的人卻可以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主動反思自己的思維和行為,讓自己不斷進化,這樣就有了持續成長的可能性。
時常反思,人的理智腦便會加速變強。理智腦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人的三重大腦和諧運轉,事情也就更容易做成。
持續的反思,可以提升我們對生活細節的感知能力,對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對選擇的判斷決策能力。
對於寫作的人來說,更可以積累寫作素材和靈感。
02
有作品意識
有了作品意識這種認知,人才會迅速做出改變。
要想有作品,就必須要輸出,要運用,要打磨。
閱讀一本英文原版書,就要學英文知識;寫一篇心理學的文章,就會補心理學知識;彈奏一首曲子,就要懂樂理知識。
產出任何一個新的有價值的作品,都需要輸入新的知識。
正所謂,輸出倒逼輸入。
為什麼有些人閱讀了很多書,卻沒有什麼收穫?就是沒有作品意識。
這裡所說的作品,可以是寫文章,可以是演講,可以是教授給別人。
當你開始輸出價值,開始運用知識,讀書也便有了意義和收穫。
要想產出有價值的作品,需要慢慢打磨,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有耐心,需要做長期主義者。
比如,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有些人做自媒體,為了追求流量,吸引人眼球,每天胡編亂造,打擦邊球,傳播虛假內容,甚至三觀不正,歪曲事實。
就算這樣的低劣內容獲得了短期的利益,那長期呢?這樣的作品,以未來視覺去看,哪怕五年十年來看,對他人,對社會,能產生怎樣的價值?會有多少人願意為此買單?
如果是精心打磨的作品,能給人提供長期有用的價值,那何愁沒有好的結果呢?
導演餃子正是以十年磨一劍的死磕精神,為我們帶來《哪吒之魔童降世》這一經典力作,總票房突破50億,位列中國影史票房第二名,成為國產動漫的巔峰之作。
超過1600人的製作人員,60多家協助的製作團隊,5000多個分鏡頭,1318個特效鏡頭,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專注可想而知。
對於成功,導演餃子說“沒有捷徑,只有死磕”。
精心打磨作品,與之死磕到底,立足當下,著眼未來,你終將與眾不同!
03
早冥讀寫跑
周嶺說“早冥讀寫跑”是他的人生五件套。
這五個行動,其實適合大部分人。
1、早
早起的意義,古人早已在“一日之計在於晨”中告訴我們它的重要性。
早起的好處,誰都知道,但是做到很難。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呢?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理論,睡眠的腦科學理論。根據理論得出:睡著後的3個小時屬於深度睡眠,1.5小時是一個睡眠週期。
人在睡眠後的3小時、4.5小時、6小時、7.5小時,這幾個節點醒來,會感覺神清氣爽。
因此讓自己在睡眠節點醒來,而不是睡眠週期醒來,這樣就不至於睡不醒了。
比如,晚上11:00睡著,那麼,睡眠節點分別為:2:00,3:30,5:30,7:00,這幾個時間點。
倒推一下,如果要在早晨5:00起床,就要在晚上10:30睡著。這樣看來俗話說的“早睡早起”便有了理論的支撐。
有了這些認知,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睡眠規律去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給身體一個適應期,讓早起更加輕鬆。
2、冥
冥想,對於很多人來說感覺很遙遠,似乎那是世外高人或遠離俗世之人的做法。
其實,冥想就像大腦在做健腦操一樣。它可以鍛鍊大腦的專注力,還可以讓人走出情緒的困境,保持平和的心態。
對於心浮氣躁的人,尤其有益處。
曾國藩初到京城做官之時,整個人的狀態就是傲慢、浮躁而又焦慮。後來他透過做日課,傲和躁的性格慢慢改變。
他的日課之一就是靜坐。每天靜坐一個小時。這主要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要天天處於浮躁狀態,被事務牽著走。
很多頂尖人物已經在這麼做了,冥想讓作者周嶺也是獲益匪淺。
3、讀
讀書的價值,不言而喻。
如何選書呢?
要選取舒適區邊緣的書,就是讀起來有一點點難,但又能剛好讀懂的書,這樣收穫就會越來越多,自然也就能逐步提升了。
有的人讀了很多書,依然感覺什麼內容都沒記住,也沒帶來什麼改變。
那麼,怎樣讀書是有價值的?
作者認為,讀書只取一個觸動自己的點,然後去實踐,改變,可能是輸出一篇文章,可能是養成一個習慣。
書中只要有一兩個點促使自己發生了切實的改變,就是有價值的。
閱讀只是開始,閱讀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實踐比閱讀本身更加重要。
4、寫
寫作,是一條深度學習的路徑。
一個有名的學習方法,叫費曼技巧。
就是透過自己的語言,用最簡單的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
寫作中就需要用到這個技巧。
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就需要調動自己已有所學的知識。
用最簡單的話,就需要簡潔、形象、自然。
如果說閱讀是獲取新知識,寫作就是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創造新的知識。
把新的知識講述給別人聽,就可以掌握地更加牢固。正所謂“教,是最好的學”。
5、跑
跑,就是代表運動。
最好的運動是怎樣的呢?
就是有氧運動結合複雜運動。
有氧運動,比如:步行、跑步、游泳、跳繩、騎腳踏車等。複雜運動,比如:瑜伽、舞蹈、體操、太極等。
有氧運動可以長出更多腦神經細胞,複雜運動可以讓神經突觸連線更緊密。
所以,好的運動,真的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
04
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
如何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
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就是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最觸動自己的點,然後將這些零散的獨立的點,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路。
怎樣找到那些觸動點呢?
觸動點可以來自於閱讀,也可以來自於生活。
讀完一本書,擱置幾天,找到最觸動自己的一點,可以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甚至是一句話。然後去輸出,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用已有的知識去解釋新的知識,講述給別人,或說,或寫,這也就意味著這個新知識點進入了自己的認識體系中。
生活中的觸動點,則主要來自於每日反思。
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的過程,就是在舒適區邊緣不斷擴充套件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
一個人最好的成長,從認知覺醒開始,比認知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行動。
如何行動,就掌控在你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