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倦鳥歸林
陝西省簡稱為“秦”或“陝”。
秦,大家都理解。秦文化的核心部分就在陝西。
但陝西的簡稱“秦”,最早指的是今甘肅天水一帶。西周時,秦人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於“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國。從此,陝西始有“秦”的概念。
秦對陝西的影響實在太大,以至於處處都有秦的影子。
如我們稱關中平原地帶為“秦川”,地理南北分界山脈為“秦嶺”,都和秦文化有關。
我們將陝西簡稱為“秦”,從歷史文化意義上來講是很有道理的。
春秋戰國時代,秦以東的其他國家被稱為山東。這個山有的人說是崤山,有的人說是華山。
如果以山川河流命名,所以陝西這塊地方,叫山西是最合適不過的。
可太行山以西的冀州地區,有人已經叫它山西了。再出個山西,肯定是不行的。
下面說說叫山西不可以,為什麼叫陝西?
陝西也可以簡稱“陝”,那“陝”呢?
陝西分為陝南、陝北、關中,唯獨有一個陝東不為人所知,有沒有陝東呢?
還真有!
《公羊傳》有載:
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
西周成王時,周公、召公分陝而治,陝東歸周公治理,以西歸召公治理。
這裡的陝東就是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以東黃河下游地區。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陝縣,古代也稱陝州。
陝就是陝塬,陝州自東向西有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等塬。
塬是一種特有的地貌,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四周陡峭,頂上平坦,呈臺狀分佈。著名的有白鹿原,剛剛發現的漢文帝霸陵,就在白鹿原上。
塬是自然地貌,大小不一,大至幾十平方公里,小至幾平方公里。
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座塬其實就是在西部崤山的擠壓和黃河萬里怒濤的衝撞下形成的。
其中的張汴塬,就是歷史上的“陝塬”。
周公和召公曾在塬上立了一塊碑界,叫“分陝石”。
現在三門峽市文物陳列館裡陳列的一柱形界石,據說就是歷史上的“分陝石柱”。
不過,考驗上面的字跡,應是唐朝武則天時期所刻。
周公和召公為什麼要分陝而治呢?
西周建立後,僅僅過了四年,周武王就病逝了。王位由姬誦,也就是後來的周成王繼承。周成王年幼,哪懂得治理天下呢?
於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召公奭便出來輔政。一下了出來兩個元老,事情變得棘手。
考慮到周朝剛剛建立,天下很不穩定。一番商量之下,兩個人便決定分陝而治。
兩個人商定,將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於分界之處,用於區分兩人的治區。我們稱這段歷史為“立柱為界”。
分陝而治後,兩個人的責任進一步明確。召公奭負責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為周朝提供穩定的經濟基礎;周公旦主要負責防備殷商遺民的反叛,做好東部新拓展的領地的穩定工作。
兩人一西一東,共同守護著周朝的繁榮與安寧。
陝西,便由此而得名。
所以陝西這個詞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在了我國的歷史典籍之中。
從歷史來看,這一決策還是比較英明的。即便是後來發生的“國人暴動”以及周平王東遷洛邑,而周朝都沒有垮臺,這與二人當初的治理密不可分。
只不過到了唐朝中後期,陝西才正式轉化成一個行政區的名字。
在唐朝時期,陝西作為一個行政規劃區面積並不大,僅僅只有數個州縣,並不具有廣泛意義,直到五代十國亂世被宋朝結束才發生了改變。
宋代建立以後,在原先唐朝的關中地帶設立了關西道。後來又出於內部的行政區分化以及削減地方權力的初衷,把原先的道級行政區逐漸改變成了面積更小,但是行政級別基本相同的路。而在原先關西道的基礎之上,設立了陝西路。
在宋代時期,陝西路已經成為了一個比較大的行政規劃區,其管轄的範圍就包括了我們現在的陝西省。
在宋以前,陝西始終都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始終都是都城所在地。
宋朝被滅亡以後,新建立的元朝又設立了行省制度,這奠定了我國當前行省制度的基礎。
元朝在陝西設立了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這一行政區劃,這是當時元朝在中國本部的十個行中書省之一,管轄的範圍包括了我們現在的陝西全部,甘肅的南部以及四川的一部分。
也就是從元代開始,一直到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陝西都是我國地方行政區中的重要一部分。
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上古時為雍州、梁州,是炎帝故里及黃帝的葬地。陝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14個朝代在陝西建都 。
一直到近現代,陝西都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省份,也是西北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作為陝西絕對核心的西安,現在是國家中心城市,西北五省中心,西北五省許多機構就設定在西安。這座古稱長安的城市,擁有的歷史文化積澱在中國的所有城市中,很難有能與其相抗衡的。
中國九個大一統王朝中有4個(秦、西漢、隋、唐)建都西安(咸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