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歷時300餘年。在這300餘年中,宋朝的皇帝過得很窩囊,其中有五位皇帝都喜歡逃跑,最後的這位被敵人窮追猛打到南海,君臣跳海,十萬軍民也隨之跳海殉國。
一、宋太宗趙光義,北宋第二位皇帝,趙匡胤的弟弟,“燭影斧聲”後登基為帝。他當上皇帝后想有一番作為,於是在即位的第四年,滅亡了北漢,算是統一了全國。
滅亡北漢後,宋太宗自信滿滿,想一鼓作氣收復燕雲十六州,當時燕雲一帶在遼國的統治之下。但是北漢和遼國不是一個檔次,剛打完北漢應該休養生息,等兵強馬壯之後再攻打遼國不遲。可是宋太宗不顧群臣的反對,毅然決定北伐。
剛開始確實收復了河北的易州和涿州,後來宋軍因糧草供應短缺,人心匱乏,加上輕敵大意,宋軍在高梁河附近三面受敵,宋太宗雖然親臨戰場,但宋軍還是方寸大亂,全線潰敗。趁亂之中,部下為宋太宗找了一驢車,宋太宗乘著驢車倉皇逃跑,一直被遼軍追到涿州。
高梁河戰役使宋朝的人力、物力、財力遭受重大損失,軍隊的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後來雖然第二次北伐,但是任用的將領大多是無能之輩,而且畏懼遼軍,還把楊業坑死了,結果失敗了。
二、宋真宗趙恆,北宋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他在位期間最著名的就是澶淵之盟。1004年,遼軍揮師南下,宋遼兩軍在澶州對峙。北宋朝廷頓時慌亂如麻,宋真宗害怕,準備逃跑,多虧宰相寇準力諫宋真宗親征。宋真宗這才勉為其難地到達澶州城,來到之後宋軍士氣大振,數十萬軍民嚴陣以待。這時遼軍因戰線拖得太長,孤軍深入,糧草補給成為大患,人困馬乏,根本無力再大舉進攻。遼國名將蕭撻凜也被宋軍射殺,遼軍士氣低落,遼蕭太后也備受打擊。這時宋軍若是趁機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在話下。
但是宋真宗一開始就被嚇怕了,根本不想北伐(將領軍民都想打,就是皇帝不願打),只想求和。寇準雖然也力主北上,但也無濟於事。這正合遼國心意。1005年,宋遼達成澶淵之盟,宋每年對遼進貢三十萬歲幣,可笑的是,宋真宗還引以為豪。從此之後,進貢求和平成了宋朝皇帝的看家本領(此後對遼、夏、金各種進貢求和)。關於澶淵之盟的危害請點此文章2022年和1022年相距一千年,那1022年發生了兩個大事件,你想不到(可直接點開)
三、宋高宗趙構,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靖康之變”發生之前,趙構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在外招募援軍,並未在開封城,所以倖免於難。當時宋欽宗命其救援開封,但是趙構為了躲避金軍,把宋軍轉移到大名府,後又到東平府,就是不去救援開封。“靖康之變”後,趙構在應天府登基為帝。
但是,金軍還是繼續揮師南下,趙構先後逃往揚州、蘇州、江寧府、越州、杭州。金軍還是緊追不捨,實在沒辦法了,乾脆逃到海上漂泊了四個月左右,最後逃到溫州。因南方氣候潮溼,金軍水土不服,沒有繼續往南攻打。後來金軍在北撤途中被岳飛打敗,趙構這才定都臨安(杭州)。從此,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生,直到南宋滅亡。
四、宋端宗趙昰,南宋第八位皇帝。1276年,元軍揮師南下,南宋都城臨安被攻陷,宋恭帝(南宋第七位皇帝,當時年僅5歲)投降。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攜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往福州,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
當時南宋尚有20多萬軍隊,領土還有相當一部分未被元軍佔領,存有反撲的希望。但是,剛成立的這個小朝廷還終日搞內訌(主戰派和主和派),最後的希望也沒了。同年,元軍兵臨福州,宋端宗趙昰逃往泉州、潮州、惠州等地,因城池總是被攻佔,導致被嚇破膽了,後來索性逃到了海上(君臣上朝也在海上)。
1277年底,因在海上遇到颶風,趙昰落水生病,後又逃到七星洋。因元軍窮追不捨,於是逃往雷州,1278年,宋端宗趙昰在一個荒島上去世,年僅9歲。
五、趙昺,南宋第九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他沒有廟號,元朝也未給他追加廟號。他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話說宋端宗趙昰去世之後,大臣陸秀夫等人在雷州擁立趙昺為帝。
不幸的是元軍又來了……趙昺又逃到岡州(瀕臨南海)。文天祥兵敗被俘,雷州城破,趙昺逃往崖山,元軍還是窮追猛打……南宋軍隊已經無心戀戰,也無力再戰,最後全線潰敗。
1279年,南宋殘軍已經走投無路,陸秀夫揹著趙昺(年僅7歲)連同玉璽一起跳入海中殉國,許多忠臣也隨之跳海,後來十萬軍民也跳海殉國,海上遍佈屍體。史稱崖門海戰。南宋就這樣滅亡了。
結束語
這五位皇帝屬趙構最能跑,其實最後兩位皇帝很悲慘。當時年幼還不懂事,文武大臣帶著他們東奔西跑。大臣以為跑到南方後元軍就不會再追了,因為趙構逃跑時,金軍因南方氣候問題,就沒再繼續追。但是元軍不一樣,作戰素養,軍事素質是金軍所不能及的!最後釀成悲慘結局·······令人悲愴和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