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名:田單
田單(dān),媯姓,田氏,名單,戰國時期齊國臨淄人,為齊國遠房宗室。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合縱五國伐齊,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幾近被五國聯軍一舉滅國,所屬城池僅餘莒邑和即墨。此時的齊國人才凋敝,兵微將寡。
田單作為齊國宗室中僅剩的將星被一舉推上歷史舞臺,被舉為莒邑太守。先是派細作前往燕國王都實行反間計,讓新任燕王對樂毅的圍而不攻產生疑心,後使燕王陣前換帥,將伐齊主將由樂毅換為騎劫,並迫使樂毅逃亡趙國。後田單在燕軍面前示敵以弱麻痺燕軍,用火牛陣大破燕軍,並在此戰中擊殺燕軍主將騎劫。自此五國聯軍伐齊的攻勢逆轉,田單攜火牛陣之餘威乘勝追擊,並派人到被佔領的城池中去號召齊人抗燕,齊人受田單的鼓舞紛紛持械加入田單的隊伍,一舉將燕軍趕出齊國,並將所失七十餘座城池全部收回,把瀕臨破碎的齊國從亡國當中解救出來。後被齊王封為安平君,後世尊為戰國十大名將之一。
第四名:周亞夫
周亞夫,西漢開國功臣周勃次子,西漢沛郡人。初為長安中尉。後因漢景帝削藩導致七國之亂,諸國聯合出兵長安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這次叛亂參與的各方諸侯幾近西漢疆土的一半,剛登上大寶僅僅3年的漢景帝得知七國叛亂頓時方寸大亂,先是腰斬了提出削藩的諫議大夫晁錯,並傳首七國聯軍,可是並不能阻止七國叛軍進攻的腳步。他想起文帝臨終前對他的建議“危機之時,周亞夫可用”。此危難之際擢升周亞夫為大漢太尉統領全國兵馬,周亞夫透過斷軍糧道,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僅三個月就平定了聲勢浩大的諸王之亂,鞏固的西漢的中央集權,為日後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奠定了政治基礎。
第三名:郭子儀
郭子儀,唐玄宗麾下壽州刺史郭敬之的兒子,朝華州鄭縣人。唐天寶十四年,蓄謀已久的番外胖子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終於按捺不住起兵反唐,以造反最常用的名頭“清君側”討伐權相楊國忠向長安發兵,此時的唐玄宗早已失去年輕時敏銳果斷的判斷能力,在得知安祿山反叛之後昏招頻出,先是聽信宦官邊令誠讒言,犯了兵家大忌於陣前斬帥,誅殺名將高仙芝、封常清;並在哥舒翰堅守潼關卓有成效之時,夥同楊國忠逼其出兵導致唐軍大敗,哥舒翰被俘,同年六月,安祿山攻破長安,唐玄宗逃亡四川,此大唐帝國已陷入風雨飄搖之中,而此時未來的大唐汾陽郡王尚在守孝當中,值此危難之際他臨危受命被任命為朔方節度副使,與來勢兇猛的叛軍展開生死搏殺,開始逐步將唐王朝於危難中解救出來,經過近八年的艱苦奮戰,終於結束了安史之亂。而此時的郭子儀已被封為汾陽王,大唐中興第一人可以說非他莫屬。
第二名:于謙
于謙,字廷益,明朝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準確地說于謙並不能以名將來稱呼,他只是一名文臣,但在大明朝帝都危難之時,正是因為他的挺身而出,讓大明帝國的國祚得以拯救。大明正統十四年,瓦剌丞相也先兵分四路進軍大明,明英宗朱祁鎮受宦官王振蠱惑決定親征,群眾力勸,不從,同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二十萬明軍主力全軍覆沒,瓦剌大軍不日即將兵臨北京城下。訊息傳到北京,全城皆驚,明英宗帶走的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最為精銳的京畿三大營全軍覆沒,京城防務已經不堪一擊。剩餘的部隊,全都是戰鬥力低下的老弱殘兵,根本不足以對抗來勢洶洶的瓦剌大軍,自此京城眾人惶惶不可終日,官員富商皆欲向南逃竄。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大明王朝此時的國運就將在這一天被決定。這次的朝會由暫代皇帝執政的郕王朱祁鈺主持,朝堂之上,議論紛紛,絕大多數朝臣並不看好對瓦剌的戰局,朝會發聲者皆言往南遷都為上策,更多的人是沉默不言,在此沉悶不堪的朝會之上,突然有一個擲地有聲的人物站了出來,兵部侍郎于謙。他厲聲言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南宋靖康恥辱歷歷在目,猶在眼前。在於謙的動之以情,曉以利害之下,主戰派終於站了出來打動了朱祁鈺,並堅定了這位年輕王爺抵抗到底的決心。不日郕王朱祁鈺繼位為帝,遙領明英宗為太上皇,敕令于謙於北京主持防務,于謙一邊安撫民心,一邊調兵遣將。釋放敗將石亨主持防務,京師附近備軍緊急調入京城。同年十月十一日也先挾明英宗威脅朝廷之計不成,兵臨北京城下看,自此帝都保衛戰正式打響,也先率領蒙古鐵騎對大明帝都進行的瘋狂的攻擊,北京城防隨時都有攻破的風險,但在於謙的組織之下北京守城軍民,悍不畏死,十四日也先最後一次強攻失敗,各地勤王部隊以離京師不足百里。十五日夜也先率瓦剌主力往北開始撤退,于謙命石亨炮擊瓦剌京師主營。十七日也先回歸關外,自此大明北京保衛戰功成,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終於轉危為安,北京保衛戰創造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奇蹟。
第一名:冉閔
冉閔,漢族英雄,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漢人冉良親子,羯族後趙皇帝石勒義子,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開國君主。一個可以說將漢民族從危亡當中解救出來的民族英雄,可是由於在由於歷史爭議對他褒貶不一,我們的歷史課本當中無法認識到這樣一個漢人救星。冉閔所處五胡亂華之時,是歷史上漢民族的一個至暗時刻,對於當時長江以北的漢家女子《晉書》當中是這樣記載的:夕則姦淫,旦則烹食,所留屍體堵塞了易水河,河水殷紅。《晉書》當中還記載當時的漢人少女奴隸被胡羯當作“雙腳羊”的牲畜來飼養,非戰時則肆意姦淫,戰時則充作軍糧,隨時會被宰殺烹食。
石虎死後,石虎的子孫紛紛想要奪取,他們深知冉閔的能力都想借他之力登上帝位,可是在登上皇位之後便對冉閔卸磨殺驢。冉閔一邊目睹了胡族對漢人的泯滅人性,一邊同時又遭到後趙的反覆無常。在謀士的建議下,下定決心推翻後趙,在北方大陸之上重新建立漢人政權,拯救漢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冉閔先是囚禁了當時的後趙皇帝石鑑,隨即頒佈了三道敕令:一、“內外六夷,敢稱兵仗者斬之”二、“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三、“今日已後,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此一、二條即為今時今日所謂之“殺胡令”。最能體現冉閔滅胡之心,第一條的含義為境內外的胡人執兵器者殺之,第二條的意思是斬殺胡人首級送到鄴城鳳陽門者皆有封賞。當時北地的漢人苦五胡禍患久矣,當冉閔的命令一發布,中原漢人紛紛拿起武器向胡人復仇,冉閔身先士卒帶領後趙漢人誅殺胡人,光後趙都城鄴城就殺胡人20餘萬。據記載冉閔滅羯趙的時候,中原漢人大概只剩下400多萬,而在西晉時期北方漢人約1200萬。冉閔滅後趙解放鄴都後一次解救被擄掠的漢族女奴就達20萬。
在冉閔的帶領之下,中原漢人終於能夠得以喘息,“滅胡令”一出,各地傳檄,漢人紛紛聯合起來,帶著積壓多年的仇恨,正式向胡人宣戰。同時冉閔主動出擊對胡人聯軍連戰連捷,幾番大戰,打出了漢家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可以說正是在冉閔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下,中原漢族得以延續,可以說武悼天王冉閔為五胡亂華之時的漢民族立下了不世之功。無論世人如何詆譭,都不能抹殺他做出的功績,他值得被人稱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