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長江和黃河是兩條家喻戶曉的河流,在這當中,幾乎沒有河流能像黃河這樣在過去數千年中攜帶巨量的泥沙入海,以至於黃河的這個名字都被這一特性所定義——河水因為水中的細小泥沙而變黃,這是河流中上游流經黃土高原的結果。
黃河水中攜帶的黃土,毫無疑問的增強了河流在三角洲建造新土地的能力。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衛星在1989年至2020年間持續對黃河三角洲展開了觀察,並且透過衛星影象顯示出了三十多年時間裡,黃河三角洲的變化。
1989年的黃河三角洲衛星影象
透過對比衛星影象不難看到,隨著黃河不斷地將新的沉積物輸送到三角洲,三角洲地形狀在1989年和2020年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2020年的黃河三角洲衛星影象
其中一個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工程師們於1996年完成了黃河引水工程,該工程截斷了黃河當時的河道,並且將黃河水引向東北方。因此在2020年的影象上,可以看到黃河最終向著東北方入海,並且新的土地沿著河道發展起來,之前廢棄的河道變窄,同時舊的入海口附近的部分海岸線已經遭到侵蝕。
而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該地區的地面特徵也發生了同樣巨大的變化。比如沿海地區的綠色和藍色矩形區域已經迅速增加,這其實是水產養殖和鹽分蒸發池。同時,黃河三角洲以北的勝利油田也正在快速擴張。
當然,一個顯著的變化是,黃河三角洲比起30多年前,明顯的變綠了。在這片年輕的土地上,不同型別的植被正在廣泛蔓延,讓2020年的影象中形成了密集的新綠色區域。與世界上許多三角洲一樣,黃河三角洲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海洋壓力,原因有很多。到 2020 年,由於海水淹沒了潮汐泥灘和沼澤,此處顯示的許多海岸線已向內陸退縮了幾公里。這部分是因為三角洲本身正在下沉,新沉積的泥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沉澱和壓縮。
人類活動,尤其是抽取地下水加速了這一程序。科學家分析認為,在黃河三角洲地區,下沉率為每年 20 毫米,疊加在這兩種現象之上的是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海水變暖以及冰蓋和冰川融化向海洋中新增淡水被認為導致該地區每年海平面上升約3毫米。
而現在,另一個變化是,黃河三角洲正在被更多的侵蝕,而非生成土地。這是因為黃河現在只攜帶了上實即60年代沉積物的十分之一,約為80年代沉積物的一半。這要歸功於黃河的水壩、水土流失控制專案和重新造林等一系列措施。導致到達三角洲的沉積物量在2014年開始減少減少,因此自2014 年以來,黃河三角洲開始每年被侵蝕消失的土地多於生成的土地,但其實正是黃河全流域生態改善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