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事件打破紀錄。從暴雨成災、極度嚴寒,再到高溫熱浪、野火肆虐,全球“溫度失序”摧毀了無數的生命和家園。近年來,氣候專家們不斷向世界警告,逐漸加劇的“氣候災難”將為全球生物的生存環境帶來不可預估的傷害。然而,仍有一些國家置若罔聞,執意將本國利益凌駕於全球氣候行動之上。
電影《後天》裡的災難性場景離我們還遠嗎,是否可能演變成地球的未來?
紅星新聞記者近日連線來自德國氣候分析研究所(Climate Analytics)的氣候科學主管、柏林洪堡大學的小組負責人卡爾-弗里德里希·施勒斯納(Carl-Friedrich Schleussner)博士,探討2021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的嚴重性、加快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緊迫性,以及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和經濟轉型的重要性。
地球受難:“高燒”、“火魘”
“2021年真正讓我們瞭解到氣候變化對世界的影響,以及氣候災難究竟意味著什麼。”施勒斯納博士指出,“我們現在經歷的可能是10萬年來地球持續的最高溫度,而且我們正在遠離全新世(Holocene,距今約一萬年以來的現代間冰期)的穩定氣候,走向一個未知的領域。這種前所未有的氣候主要體現在,這一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極端天氣事件。”
今年夏天,氣溫飆升席捲了太平洋西北地區,美國和歐洲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炎熱的一個夏天。“發威”的高溫使得俄勒岡州的電車電纜融化,華盛頓州的路面受壓開裂,僅北美就有數百人因高溫造成的連鎖反應而死亡。
同時,極端高溫更廣泛地影響了地中海地區,義大利西西里島出現48.8℃的“創紀錄”高溫。緊鄰北極圈的俄羅斯聖彼得堡也出現了罕見高溫天氣,莫斯科的高溫則一度追平120年前同期的最高紀錄。
高溫熱浪致使土地乾枯脆弱,往往伴隨著毀滅性的火災,2021年已成為全球的“火年”。加州歷史第二大火“迪克西”持續了三個多月,漲勢迅猛的強風甚至帶來了“火旋風”,迫使無數居民撤離。西伯利亞東北部同樣無法倖免於難,火災規模超過世界上所有其他活躍火災的總和,吞噬了超過4000萬英畝的土地,火災產生的煙雲一度飄至北極上空。
今年夏季,歐洲東南部經歷熱浪過境後,野火也隨之而來。在人口稠密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希臘、義大利、土耳其等國都難逃火災的侵擾。
從北美、西伯利亞地區到地中海,“火年”讓全球氣候問題雪上加霜,山火帶來的不僅是流離失所、生靈塗炭,還有創歷史新高的碳排放量。施勒斯納博士表示,“氣候災難”不僅僅是我們經歷過的極端天氣更加頻繁,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極端天氣事件”。
“水淹”、“極寒”
另一方面,今年夏季,毀滅性的洪水橫掃西歐大片地區,萊茵河流域多個國家慘遭前所未有的強降雨,“千年一遇”的特大洪災奪走德國一百多人的性命。此次西風帶劇烈震盪的連鎖反應在北半球不斷擴散,幾天後,我國鄭州遭遇罕見特大暴雨,1小時內的降雨量超過德國重災區3天的降雨量。位於非洲的南蘇丹自2021年5月遭遇洪水災害以來,很多房屋和農舍被淹沒已大半年,造成36.5萬人流離失所。
↑今年7月,德國西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阿爾滕堡的阿爾河畔洪水過後的情況
↑西風帶急流連鎖反應在北半球不斷擴散。示意圖據 Alamy Stock
除了洪水,還有低溫寒潮。2月中旬,美國得克薩斯州遭遇自1989年以來的最低溫,大範圍電網崩潰令該州淪為“電力孤島”。
4月初,異常暴發的春寒肆虐歐洲許多地區。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觀測發現,今年夏季以來,東太平洋赤道海域表層海水溫度低於往年0.5℃,達到了拉尼娜的觸發點。鑑於上一個冬季就出現了拉尼娜現象,世界氣象組織警告稱,2021年的“雙峰拉尼娜”或已成定局。
↑北極渦旋系統在2021年2月中旬南下,使美國很多地方出現了罕見的嚴寒天氣,導致大規模斷水斷電。
目前,全球已進入拉尼娜狀態。即將到來的寒冬讓本已價格瘋漲的能源市場繼續飆升,多國或迎來“史上最貴的冬天”。12月26日,一股寒流席捲加拿大西部,最冷的地方氣溫達到創紀錄的零下51℃。
在全球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中受傷的不只是人類,還有許許多多的動物、森林和海洋。
11月,加拿大有數十萬只農場動物喪生於洪水和山體滑坡。在太平洋西北地區經歷殘酷高溫熱浪期間,近十億貝類和其他海洋動物在海岸邊被活活熱死。持續多個月的野火將北美的植被燃燒成灰燼,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同時,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不可逆轉的冰層損失。作為世界第二大冰蓋,格陵蘭冰蓋正處於融化過程中。8月,格陵蘭島冰蓋最高點有記錄以來首次出現降雨現象。專家預測,若格陵蘭島冰原溫度上升1.5℃,將以最快的速度融化,最早在2030年就會消失。
在擁有多達100萬個不同物種的海洋,溫度升高會使物種大規模遷移到較冷的水域。此外,海洋酸化也會使海洋生物岌岌可危,不僅與全球沿海地區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息息相關,也會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
應對氣候變化,實際行動“仍然非常不足”
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締約方承諾,將全球變暖限制在“遠低於2℃的範圍”,但他們的實際行動並未接近這一目標。近年來,氣候專家們不斷向世界各國警告,頻發的極端天氣將為全球生物的生存環境帶來不可預估的傷害。11月份,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舉行之際,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曾表示,這是一個“重回正軌、成敗攸關的機會”。
施勒斯納博士表示,在過去的一年裡,氣候行動在全球範圍內開始,“但問題在於行動是否夠快”。他說,這一年內開展的氣候行動相當於一個只裝了半杯水的杯子,這種“半滿”的進度對我們來說是不夠的,而且為實現目標採取的實際行動“仍然非常不足”。當全球國家首腦齊聚格拉斯哥參加此次氣候大會之前,世界上至少85%的人早已切身體會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在這次大會上,締約方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達成共識,分歧最大的《巴黎協定》第六條終於敲定,涉及如何透過相互合作來減少排放。中美發表了強化氣候行動聯合宣言,為大會注入新的動力。另一方面,一些核心問題和難點上仍存在遺憾和不足,例如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向新興經濟體每年提供的1000億美元並未兌現。此外,在1.5℃溫控目標、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碳定價以及《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等方面還存在難點和阻礙。
同時,公眾期待的是各國直面現實、真誠的對話協商,而非收效甚微的重複許諾,甚至是明目張膽的破壞。今年8月,日本政府罔顧國內外強烈反對,宣佈決定透過海底隧道將福島核汙水排放至近海。該國計劃修建長約1公里、直徑約2.5米的海底隧道,將於2023年逐步排放核汙水大約100多萬噸,為期30年。
“解決氣候危機的技術才是21世紀的未來”
“2021年讓我們懂得,只要繼續排放溫室氣體,地球的溫度就會上升,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施勒斯納博士說,“儘管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疫情減緩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疫情或與其有關的經濟放緩並不會拯救我們減排行動的進度,也不會讓我們走上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正確軌道。”
聯合國曾預測,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2.7℃。如此大規模的氣溫上升可能意味著,北半球今年夏季被野火燒焦的地區將增加62%,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將失去棲息地,以及長達4到10個月的乾旱將更加頻繁。
這一氣候危機離人類越來越近,施勒斯納博士指出,現在仍然遠未實現減排的目標,而其原因在於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他表示,如果沒有人為因素,氣候變化就不會發生。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要阻止氣候變化就必須實現碳排放“淨零”。
施勒斯納博士呼籲世界各國需要更認真地對待經濟轉型,不要等到遙遠的未來,而是“即刻行動起來”。只有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包括煤炭、天然氣和石油,才能朝著《巴黎協定》的目標前進。
另一方面,他指出,經濟轉型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實惠、有益的”,因為可再生能源、電池技術的價格以及其他作為氣候危機的技術解決方案的成本都在不斷下降。此外,僅化石燃料燃燒造成的空氣汙染對全球衛生系統和呼吸道疾病以及過早死亡造成的損失,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全球經濟轉型所需付出的代價。
同時,施勒斯納博士認為向可再生能源過渡與國家的經濟競爭力有關。他指出:“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已經清楚這一道理,可再生能源和解決氣候危機的技術才是21世紀的未來。”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特約記者 王薇 實習記者 胡藝玲
編輯 張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