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心臟瓣膜病作為一種常見的血管疾病,隨著中國人口的老齡化,整體患病率直線上升。最新調查資料顯示,中國瓣膜疾病患病率為3.8%,約有2500萬人群會受到瓣膜病影響,75歲以上人群瓣膜疾病發病率非常高。
得了瓣膜性心臟病該怎麼辦?如何治療?愈後如何?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瓣膜性心臟病的發生?針對這些問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主任醫師方臻飛教授為大家答疑解惑。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主任醫師方臻飛教授及其團隊)
膜性心臟病是機械性病症,僅透過藥物治療效果有限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瓣膜性心臟病主要是風溼性心臟瓣膜病。隨著我國整體經濟、文化的發展,由於感染或營養不良導致的風溼性心臟瓣膜病減少,而老年退行性心臟瓣膜病變逐漸增多,老年退行性心臟瓣膜病主要是由年齡增長和長期工作超負荷導致的。
方臻飛教授表示,針對瓣膜性心臟病患者的治療,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保證生活質量,二是在生活質量改善的情況下,儘可能地延長壽命。病人一旦出現症狀,生活質量和壽命就會受到影響,所以建議儘早進行干預。
在治療方案選擇方面,對於輕度和中度患者,一般建議在疾病早期透過藥物治療延緩疾病的進展。對於重度患者則需要透過手術干預,因為瓣膜性心臟病是一個機械性病症,相當於心臟這個“泵”的“閥門”壞了,僅透過藥物治療效果有限。
據悉,主動脈瓣狹窄是老年人中相對常見,也相對嚴重的瓣膜病之一。如果患者出現症狀後不及時干預,中期生存期僅2-3年。方臻飛教授表示,部分中度和重度心臟瓣膜病患者不會有明顯的不適,只能透過醫生檢查才能發現病症,而患有主動脈狹窄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現症狀,生存率甚至低於很多腫瘤患者。
TAVR手術不開胸、創傷小,讓患者獲益
得了瓣膜性心臟病該如何治療?方臻飛教授介紹,目前主要有三種治療方式,一種是藥物治療;第二種是外科手術;第三種是介入治療,只有後兩種辦法才有可能根治疾病。相對而言,傳統的外科手術需要開胸,老年人選擇時會有所顧慮,另外隨著年齡增加,心臟病之外的合併症也多,因而外科手術的風險也比較高。在這個基礎上,就衍生了透過微創介入手術來治療瓣膜病的方式。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透過藥物或者非創傷性的手段達到治癒是一個最理想的策略,我們希望用最小的創傷達到最大的治癒”,方臻飛教授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是近年來用於臨床的介入治療手術,介入治療與傳統的外科手術相比創口小,出血量也少。
TAVR手術作為一種介入治療技術,不需要開胸,主要是經過股動脈穿刺,然後透過導管將特製的人工瓣膜送到原有心臟瓣膜的位置,透過球囊擴張釋放後,即刻發揮作用。使用TAVR介入手術植入瓣膜的最大優勢是患者身體接受度高,不需要開胸,從而降低了對病人的整體傷害。其次,介入手術可以在不影響心臟跳動的情況下操作,將人工瓣膜從病人的股動脈血管植入到病變的位置。
方臻飛教授表示,“對醫生來講,外科手術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醫生一天只能做兩三臺外科手術,而介入手術一天可以做四五臺,而且在技術的准入方法和難度方面,介入手術也比外科手術要低,所以TAVR介入手術在國內醫院的應用,能讓患者更多地獲益。”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延緩或減低瓣膜病的發生
此前,方臻飛教授在邵陽市做過一例情況非常緊急的TAVR手術,術前患者心臟已經停跳,醫生一邊做心肺復甦一邊進行手術,透過導管釋放瓣膜,恢復病人的瓣膜功能。術後兩天,病人各方面身體機能開始恢復,複診時各項指標也顯示正常。
“TAVR手術具有‘不需要體外迴圈,不需要術中輸血,不需要大的創口’等特點,因此為廣大患者更容易接受。患者在沒有其他併發症的情況下,基本3-5天就可以出院”方教授介紹到。
至於TAVR術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沒有影響?方臻飛教授表示,一般情況下,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就診時會帶有胸悶氣促、呼吸困難、暈厥等症狀。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心室的血壓甚至會達到正常人血壓的兩倍,心臟一直在超負荷運作。所以在手術完成後,患者心裡會有“石頭落地”的感覺,很多症狀也會得到改善。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緩或減低瓣膜病的發生。”方臻飛教授提醒到,實際上,心臟瓣膜病也會因不良的生活習慣逐漸累積形成,肥胖、壓力過大、缺乏鍛鍊等,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預防心臟瓣膜病,例如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相當於在給瓣膜加壓,所以沒有三高的人群,患心臟瓣膜病的機率也會小一些。”
【來源:中國網醫療頻道】